從文物繪畫等看古埃及餐桌上的貧富差距

2021-01-07 澎湃新聞
「古埃及文明」特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透過一些展品,也反映出了古埃及人民在飲食方面的一些習俗。據法國一個研究團隊對古埃及人食譜的研究發現,在漫長的時間裡,古埃及人飲食文化的主要特性始終保持不變,但是在古埃及的富人階層與窮人階層中,他們的飲食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左邊鋪著桌布的是富人的食物,右邊餐桌上的是窮人的食物

法國裡昂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為了探索古埃及人的食譜,對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間的45具不同時期的古埃及木乃伊樣本中的碳原子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古埃及人的飲食結構相當穩定。所以數千年裡古埃及人的飲食沒有太大的變化,與現在我們所吃的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除了文獻、視頻資料外,我們只能依靠目前遺留下來的古埃及藝術品,比如墓室中的壁畫(為確保死者冥世有充足的食物而刻繪)、雕像等進行研究考證,作為打開了解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窗口。

一、飯桌也有講究

在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58年—公元前2150年),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蹲在矮矮的桌子或者架子旁吃東西,食物堆放在桌子上,盛著飲品的碗則放在桌子底下或者另一個架子上。但是到了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76年),產生了明顯的階級變化。這個階段,窮人仍然蹲在矮矮的桌子旁吃飯,而富人則開始坐在高高的椅子上等著僕人伺候了。一般富裕家庭會僱一位男管家為自己料理餐飲,此外還會僱傭廚師、守門人、園藝師等。

古埃及壁畫 約公元前1400年 主人和他妻子坐在椅子上, 接受兩位僕人送來的飛禽和水果。

二、主食麵包是標配

早在數千年前,麵包就是古埃及各個階層的主食了,不論富裕與否,製作麵包是所有家庭的任務。

古埃及人吃的麵包種類非常豐富。一座陵墓的牆壁上留下了關於古埃及最富有的人所吃的食物信息,這個清單包括10種肉,5種禽,6種葡萄酒,4種啤酒,11種水果,以及16種麵包和糕點。

拉美西斯三世墓穴雕刻展示的皇家麵包作坊

烤麵包和釀酒,底比斯美克特拉幕出土的麵包烘房和釀酒房模型

古埃及人對於飲食是有追求的。為了得到更好的麵粉,他們會將粗糙的麵粉放在大石頭上或者兩塊石頭之間摩擦,過濾後再做成生麵團。然後會用雙手揉麵團,有時還會手腳並用。有趣的是,他們會將麵團揉成各種動物、人物的形狀。在戴爾美迪納(Deir el-Medina)18王朝建築師卡伊墓室出土的麵包中,就發現了薑餅人形狀的麵包,還有水果、花形狀的。

戴爾美迪納18王朝建築師卡伊的墓中發現的麵包

不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於當時烘烤麵包的炊具比較粗糙,包括石英、長石、雲母以及鐵鎂礦物等多餘的物質會混進麵團裡,甚至可能還有細菌。早期的時候,麵包會放在盤子上用火烤制,到了新王國時期,圓錐形的烤爐取代了盤子,大大提高了烘焙速度。

為了讓麵包更加美味,喜歡吃甜味的古埃及人,會在麵團中加入棗或蜂蜜;喜歡讓麵包帶有鹹味的,則會加入茴香子、香菜籽調味。不知在當時,是否也有麵包的甜鹹黨之爭呢?

要注意的是,埃及人不使用海鹽,因為它與邪惡之神賽特有關,但錫瓦綠洲(Siwa Oasis)的鹽可以用於烹飪。古埃及人還用茴香、肉桂、香菜、孜然、茴香、馬鬱蘭、芥末、百裡香和歐芹等香料。希克索斯人引進的橄欖很少用於烹飪。蜂蜜也是富人使用,窮人只能靠各種水果作為甜味劑,最受歡迎的是棗子。

聰明的古埃及人會用棕櫚葉包著麵包用以保鮮,但是真的發黴了怎麼辦呢?著名埃及古物學家喬安·弗萊徹博士(Joann Fletcher)指出,因為發黴的麵包中含有青黴素,古埃及人會將發黴的小塊麵包敷在傷口上,並且頗有療效。

除了麵包,古埃及人還吃小米和高粱,但這隻佔他們食物攝取量的10%不到,這裡就不多加敘述了。

三、肉類 窮人只能「望肉興嘆」?

人人都愛吃肉。古埃及人也是如此。古埃及人吃的肉和如今的非洲東北部十分接近,主要有牛肉(較貴)、羊肉、鵝肉和鴿子肉、鵪鶉肉。文獻記載,因豬是賽特神的坐騎,上埃及認為豬肉不潔淨,而豬肉在下埃及卻很受歡迎,上下埃及統一後,曾禁止吃豬肉,只是在晚期才解禁。

刻有供品清單的馬斯塔巴牆壁殘片 目前正在浙博「古埃及文明展」中展出

透過這塊殘片,我們依次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對肉類供品的描述:五種生肉(前蹄,大腿,腎,小腿,肋眼),五種熟肉(肝,脾,炸肉排,片狀或塊狀肉排,胸肉),最後是五種禽肉(兩種鵝肉,兩種鴨肉和一種斑鳩肉)。

不過在古埃及,並不是家家戶戶能都享用到肉的。肉類在古埃及屬於奢侈品,主要出現在富人的餐桌上。對於古埃及的窮人來說,肉不是日常食品,一般在宴會的時候才會食用。他們通常會先通過勞作獲得穀物、魚和蔬菜,然後再用多餘的穀物換取肉和酒這樣的奢侈品。窮人有時也可以買到鵝,鴨,鵪鶉和鶴等野禽以及家禽。此外,他們主要用豆類、蛋類、奶酪中胺基酸來代替蛋白質的攝入。

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像證明古埃及人經常捕魚。古埃及有很多養殖水產基地,漁民在沼澤地放置漁網和誘捕器捕捉大量的魚,用來調節皇室和貴族的胃口。同時,窮人也可以享用自己捕獲的魚。但是要注意的是,埃及人認為河底棲居的魚類以糞便為食,故也不食用。所有古埃及祭司是不允許吃魚肉的,河底棲居的魚類更是禁忌。上文提到過的法國裡昂大學研究團隊根據最新的同位素研究發現,也證實魚類在當時很少被古埃及人端上餐桌。

古埃及人捕魚場景

四、蔬菜和水果素食主義者的天堂

穿越回古埃及,素食主義者一定會有一種在主場的感覺。當時的古埃及出產大量的蔬菜和水果,人們經營蔬菜農場,農民在靠近自己房子的院子裡和堤壩上種植蔥、豆角、扁豆、鷹嘴豆、蘿蔔、洋蔥、黃瓜還有生菜。其中,豆角可不僅僅只是用來果腹的,古埃及人習慣將豆角磨碎,塗到皮膚上除臭,因為他們特別重視個人衛生。

還有資料顯示,古埃及人吃的蔬菜可能還有芹菜、大蒜、豌豆等。

水果的選擇也很豐富,一周都不會重樣。有無花果、棗、葡萄、石榴、梨等,可能還有甜瓜。而我們今天在埃及看到的水果,例如橘子、香蕉、檸檬、芒果等,都是在希臘羅馬時期或者更晚的時候引進到埃及的。

五、飲品 美酒加牛奶

埃及人喜歡啤酒和葡萄酒,但葡萄酒價格昂貴常常是富人的飲品。在宗教節日期間,這兩種酒都是祭品。

「我的心中充滿喜悅,因為我們並肩而行,聽你的聲音如品嘗石榴美酒。」這是一首古埃及情詩,可見酒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的位置。在討論古埃及人喜愛的飲品時,一定少不了葡萄酒。

葡萄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從亞洲被引入到埃及。早在古王國時期,就有6種不同的葡萄酒在埃及的不同地區釀造出來。葡萄採摘下來經過處理後,放入雙耳細頸橢圓形土罐中儲藏,直到熟化為葡萄酒。亞歷山大港的葡萄酒被認為是最好的。

古埃及壁畫 約公元前1400年 葡萄酒的生產展示

似乎是嫌酒精度數不夠,在新國王時期,古埃及人開始將各種葡萄酒混合在一起做成烈酒,裝入大的容器中提供給宴會慶典和特殊場合。

第二個候選答案是啤酒。你知道古埃及人有多愛啤酒嗎?我們不提倡大家喝酒,但是在古埃及,啤酒被當做是一種必需品。不論富裕貧苦、權貴平民,甚至連兒童都要飲用啤酒。啤酒總是會出現在古埃及人早晚的餐桌上,小酌怡情一番。在當時,工人們辛苦勞作後,從僱主那裡得到的重要物資就包括啤酒。

關於啤酒和葡萄酒的味道對比,就見仁見智了。不過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給出了他的答案,他認為啤酒的味道和甜度是「葡萄酒所不及的」。

對古埃及人來說,喝牛奶有著特殊的宗教含義。母牛是哈託爾女神的化身,因此來自母牛的飲品是重生和神化的重要源泉。

卡烏伊特石灰巖石棺

除了這層寓意外,飲用牛奶同時也被古埃及人作為一種營養攝入,奶品則由農場上的動物提供,有時古埃及人還會在牛奶中加入蜂蜜調味。除了飲用之外,牛奶在當時還會被用作去製作芝士和黃油。

對於古埃及人來說,日常的生活是他們真正想要過上的完美來世的彩排,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按照他們心中所編排的流程走的。有些古埃及人可以享用到美食,有些則只能辛苦勞作換來少許生活口糧。但幾千年後的今天,不論貧富,這些古埃及的先民早已長埋塵土之內,或是化身千年不腐的木乃伊安睡在展櫃中,甚至遠離故土被賦予實驗的新使命。所以,知足常樂,感恩每天能吃到食物,這就足夠了。

浙江省博物館《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海報

(本文轉載來自浙江省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原文有參考書目,本文未予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各國貧富差距比較
    收入的基尼係數小於0.30的國家,是貧富差距較低的國家,數值標為深綠色;介於0.30至0.40的,是貧富差距中等的國家,數值標為黑色;大於0.40的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數值標為紅色。部分國家的數據沒有公布。
  • 古埃及文物展在瀋陽啟幕 230餘件珍貴文物展出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 於海洋 攝中新網瀋陽7月6日電 (韓宏)由遼寧省博物館、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獅身人面像、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等難得一見的230餘件古埃及珍貴文物展出,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
  • 湖北省博物館正式開館 "木乃伊"等古埃及文物來展
    湖北省博物館正式開館 "木乃伊"等古埃及文物來展發布時間:2018年10月03日 09:19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孫夏)為豐富群眾國慶期間文化生活,此前因對接三期新館建設一度閉館的湖北省博物館,於10月1日下午試開放,10月2日正式開館,引進的新展《法老的國度 ——古埃及文物展
  • 李實: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
    「衡量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國際上通用的指標是基尼係數。」李實介紹,基尼係數最大為「1」,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最小等於「0」,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但這兩種情況都僅僅只會出現在理論上。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國的基尼係數是多少?
  • 基尼係數: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
    第一次直觀感受到貧富差距,是什麼時候?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處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很難讓你感受到巨大的貧富差距。當跳出了自己的圈子,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才會慢慢地感受到貧富差距。
  • 從為富不仁的亞馬遜總裁傑夫貝佐斯,談疫情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新冠疫情造成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而這些貧富差距讓普通人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感受的更加真切。 今天我們用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最近1年來發生的事情來引入話題。
  • 有意思的古埃及繪畫,解密:為啥古埃及壁畫大都看上去是半側著?
    #古埃及文明#如果給大家面前放一堆的畫,讓大家去辨認都是哪些畫家的作品,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傻傻分不清楚。然而如果讓大家選擇哪些是古埃及時期的作品,我相信大家肯定能輕易找出來。相同的色調,相同的造型,相同的構圖,古埃及的繪畫給人一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所為,就像它的金字塔一樣,給人一種刻板的,標準的,朦朧的,深奧的感覺。
  • 徐州非遺匠人用泥塑「復活」古埃及神秘文物
    6月28日,徐州博物館將舉辦古埃及文物特展,在此之前,徐州市麵塑非遺傳承人朱月香應邀創作了一組古埃及文物的文創產品。   貝斯特護身符、荷魯斯之眼……   當這些古埃及神秘文物
  • 古埃及來自外星的逆天文物,一件是黃金匕首,一件是「屎殼郎」?
    古埃及作為4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獨樹一幟的文化內涵和神秘氣息一直深深吸引著世人的關注。而圖坦卡蒙墓葬的發現,更是將古埃及文明的研究和欣賞浪潮推向了頂峰。圖坦卡蒙墓是古埃及3300年歷史中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法老陵昭,圖坦卡蒙墓的發現也是埃及乃至世界考古工作的巔峰。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另一方面,貧富差距除了包括收入差距,還包括財產差距,而且財產差距更重要。因為收入是流量,只能反映某一時間段內財富的變動,無法衡量某一時間點上財富的大小。相比之下,財產是存量,涉及資產和負債,比收入涵蓋更多的信息。因此,單純從收入差距的角度考察貧富差距是不全面的,要想更加精確地衡量居民貧富差距的大小,應該從存量即財產差距的視角出發。
  •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
    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而是這位老大哥跟著旅行帶著風看遍全球各地風景,領略不一樣的風情!說到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很多人會以為是印度,或者日本、美國等國家,但事實證明,貧富差距最大並不是這些國家,而是這位老大哥——俄羅斯,為啥這麼說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由某相關機構所統計的圖。
  • 晚清女性照片:窮婦人衣不蔽體,貴婦人錦衣玉食,貧富差距真的很大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階級等級森嚴,所以貧富差距很大。貧窮的人過的很是清苦,而有錢人卻是過得逍遙快活。今天庸夫就帶大家看一組晚清女性照片:窮婦人衣不蔽體,貴婦人錦衣玉食,貧富差距很大。
  • 古埃及4大逆天文物,一件疑似穿越,一件有「詛咒」之謎
    古埃及是世界上擁有最古老歷史的文明,其文明的分布地點大致也就是如今埃及一帶。和中華文明不一樣的是,古埃及文明已經是「滅亡」了,幾乎沒有留下什麼歷史文獻,只留下了很多的歷史遺蹟以及歷史文物。這些出土自古埃及地下的文物,是古埃及文明的見證者,也可能是古埃及文化的傳承者。
  • 奧斯卡影片《寄生蟲》:貧富差距造就的人類寄生現象
    都說影視是視聽藝術的結合,相比傳統書籍文章局限於視覺表達,多了一份聽覺感官上的刺激與震撼。更讓人在欣賞過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切實達到了創作者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韓國這部電影在視聽基礎上,充分運用了「氣味」這一感官味覺刺激觀眾。
  • 水千丞與巫哲之間的貧富差距:巫哲筆下的人物到底有多窮?
    到底該用怎樣的詞彙才能夠合適地形容水千丞與巫哲之間的貧富差距?有人說還好吧,並沒有多大差距。只不過,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還叫沒有多大差距?看《撒野》的時候,本來此時此刻的感覺是:我已經沒錢了,但是我也要生活,因此無論怎麼樣,我都要去打工做兼職,只是為了上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呢,看到下一章的時候:全是美味佳餚,餡餅,五花肉,看著看著就飽了。
  • 聯合國秘書長:地球上一半財富屬於26個人,貧富差距咋這麼大?
    來源:江瀚視野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消息,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古特雷斯表示,世界上一半的財富屬於26個人,而絕大多數人口則生活在日益不平等的條件下。他說, 不平等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古特雷斯還表示,地球上數百萬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於他們出生的那一刻的因素。早些時候,古特雷斯指出世界上仍遺留有殖民主義。看到這句話讓我們不禁想起《馬太福音》的那句話: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其實就是全世界財富分配的現狀,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起源與文明成就
    舉凡文學、宗教、科學、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舞蹈等,埃及人無不精通。埃及留給後世的財富挑戰著人們的想像力。埃及文明的豐富內涵還表現在其獨特的歷史進程上。在約三千年之久的法老時代,埃及的土地上共出現過大大小小三十多個王朝,它們共同演繹了埃及人的前進之旅。然而,埃及文明最終沒有將本身的卓越傳統向更深廣的維度延伸。
  • 一周觀展指南|在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看倫勃朗繪畫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浙江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展期:2019年1月22日—5月5日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展覽分「尼羅河的贈禮」「眾神傳說」「復活的密碼」「生活在尼羅河與綠洲之中」「永生傳說」五個部分,通過展示古埃及的王朝更迭、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社會生活
  • 李迅雷: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第三次分配!
    2)從今年疫情以來新的變化看,儘管我國是全球所有國家中疫情防控做的最好,經濟恢復速度最快的國家,同時,政策上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做出了更加著重的強調。這種財富傳承效應加劇了年輕世代內部的貧富差距,像是從出生便存在天然的鴻溝,「先富帶動後富」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異化為「先富帶動後代富」。從橫向的國際對比來看,我國的貧富分化的水平也或在高位。
  • 古埃及探秘之旅就在河南博物院
    12月8日,眾多帶著歷史印記的古埃及文物,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我們面前,在同樣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將開啟一場古埃及探秘之旅。「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物展將在河南博物院開幕。有哪些文物會與大家見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據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介紹,此次展覽將展出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內最有代表性的144件套總計235件文物,時間跨越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近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