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
如果給大家面前放一堆的畫,讓大家去辨認都是哪些畫家的作品,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傻傻分不清楚。然而如果讓大家選擇哪些是古埃及時期的作品,我相信大家肯定能輕易找出來。
相同的色調,相同的造型,相同的構圖,古埃及的繪畫給人一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所為,就像它的金字塔一樣,給人一種刻板的,標準的,朦朧的,深奧的感覺。
那是什麼原因影響著當時的畫家呢,是標準,是規範,還是什麼?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影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古埃及的藝術。
01古埃及的繪畫特點
記得我家娃剛剛學畫畫的時候,有一次她從畫室拿回家很多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世界名畫,當然是贗品。其中有梵·高的《向日葵》,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莫奈的《日出·印象》等等,還有一張不知道畫家姓名的《捕禽圖》。
娃對這張《捕禽圖》一直很好奇,她覺得這種畫風很有趣, 「 媽媽,為啥這幅畫裡面看著每個人長得都是一個模樣呢?」 「為啥他們都是半側著呢?看著好彆扭。」 這些問題著實難住了我。為此,我查找了很多資料。終於悟出了一些道理。
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人的作品,就要先了解這個人都經歷了什麼,這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
簡單的拿我們國家來說,在盛唐時期的詩人喜歡遊山玩水,歌頌大好河山,胸懷天下,大氣磅礴,比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而處於晚唐時期的詩人多是憂國憂民。比如白居易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古埃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古國中的古國。為啥這樣說呢?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2000多年前,而古埃及比我們還要早1000多年。這個超級大國,是靠什麼進行了長達幾千年的統治呢?靠的就是社會嚴密的組織和人民的信仰。
埃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最保守最嚴謹的,這與古埃及人的信仰和藝術觀念密切相關。埃及歷史悠久,社會組織嚴密,統治者十分強調秩序,在一系列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埃及藝術逐漸形成了凝重拘謹的風格。
在那個相信永恆,追求永生的環境裡,藝術家們的創作就是為了表現生命的永恆性。
《捕禽圖》就是最能體現古埃及藝術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它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繪畫作品出土於古埃及貴族內巴蒙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內巴蒙生前曾做過古埃及重要城市底比斯的高級官員,屬於地位較高的統治者階層。
這幅圖講的是內巴蒙和他的妻子女兒在河邊打獵的情景,可以明顯感覺到古埃及嚴密的社會秩序。
在古埃及的繪畫中,所繪人物,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往往以身體比例的大小來體現身份和地位越高,身體越大,反之則越小。
在這幅畫中,地位最高的內巴蒙,就顯得格外龐大,他一手拿著蛇形權杖,另一隻手抓住他捕獲的大鳥。他是畫家著重表現的對象。
站在內巴蒙右邊的妻子就比他小了一大截。而坐在地上的女孩,內巴蒙的女兒,身體就顯得更小了。
請你留心觀察,我們還能發現什麼呢?是不是還可以從這幅畫中,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內巴蒙的頭部和脖子是正側面,但他的眼睛卻是正面的,好像一直盯著你一樣。他肩膀和胸膛是正面的,兩腿和雙腳就是側面的。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的情況也和他基本一樣。
這種讓人感覺有些扭曲的人物造型顯示了古埃及雕塑和繪畫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說法,叫做正面律。
正面律是什麼呢?
就是說在古埃及的雕塑和繪畫中人物的頭部,必須以正側面來展示,但眼睛除外。同時人物的肩膀到腹部的部分,也必須以正面來展示,而腰部以下仍以正側面來展示。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正面律不僅適用於描繪人物,在表現動物和植物時也同樣適用,而且是古埃及雕塑和繪畫中必須遵循的藝術規則。
於是,我自己在網上找了幾張古埃及的壁畫來判斷一下,發現還真的是這樣呢。
在下面一幅畫《內巴蒙的花園》中,正面律更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幅畫本來是從頂部往下看到的景色。而被畫家畫成了下面的樣子。
在這幅畫中,花園中的樹木都被畫家畫成了側面的樣子,有幾棵乾脆是平躺著的。花園池塘中的鴨子和魚,像是從哪裡剪下來貼在了畫面上,根本不是畫家的眼睛從上向下觀望所能看到的模樣。
02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死觀
欣賞了這幾幅造型奇特的作品之後,好奇的你不僅要問,古埃及陵墓壁畫中為什麼要使用這種讓人費解的正面律呢?為啥每幅畫的內容都這麼豐富,全面?不是說藝術要講究留白嗎?
其實這與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死觀密切相連。
在古埃及人看來,人的靈魂是永世不滅的。人死以後,靈魂還在,死亡意味著復活。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軀體到冥界去經歷一次冒險,如果這次歷險能夠順利完成,那麼靈魂將再次回到軀體上,這樣人就可以復活。
然而人重新復活後,不是生活在塵世間,而是生活在陵墓裡。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古埃及人要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好無損的保存軀體,以便靈魂安全回來之後能夠找到依附。
古埃及人還認為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對象,在冥界得到神靈的賜福之後,能夠獲得生命變成活的東西。如果藝術作品中某個人物的軀體缺少了一部分,那他在冥界也會是殘疾者。因此古埃及的畫家在創作陵墓壁畫時最關心的,並不是畫面本身的美醜,而是如何真實全面地反映現實存在的事物。正面律恰好能幫助畫家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畫家在描繪臉部時通常採用側畫法,因為正面畫法不易表現鼻子,如果沒有鼻子,此人在冥世就會失去嗅覺,眼睛則適合採用正面畫法,這樣可以使眼睛的視覺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身體其他部位的畫法也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這樣一來人復活之後,就能在陵墓中健康的生活了。
是不是頓時開朗了許多,甚至我都懷疑金字塔的建造也是奉行了這個宗教信仰而建造的。
關於埃及人的這種生死觀,即便現在也還是存在的。
記得之前讀過餘秋雨的《千年一嘆》,他在2000年的時候走訪了全球的很多古代文明之都,在埃及的開羅城的時候,讓他瞠目結舌。
開羅城有一個區域專門安放死人,為了讓死人也能在另一個世界過日子,這裡築有不少的小房小街。
而在正常的居住區裡,很多磚樓都沒有封頂,一束束鋼筋密集地指向藍天,但都不是新建築,那些鋼筋也早已鏽爛。
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窮困,另外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我想他們是更注重死後的重生吧,生前即使住的差一點兒,只要給自己的陵墓修好就行了。可見這裡的人的思想即便到了21世紀還是受到祖先很大的影響。
03引發的思考
很多人在討論那個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之久的古埃及怎麼會突然就會突然滅亡了呢?有的人在指責外來者的入侵,有的在嘆息文明的消失。
我個人認為它的消亡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是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死觀、以及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
就像他們當初的強大,靠的不是自己的辛苦創造,而是老天的眷顧和饋贈。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橫跨亞非兩洲,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其中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靠著老天爺的賞飯,他們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有糧食。
然而我們知道經常在舒適區待慣了的人,就不會有太多的追求,隨著其他國家的崛起,他們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所以一旦入侵,那肯定是毀滅性的。
即便是現在的開羅,城裡的人也是極其隨意的生活,他們很少有時間觀念,約好半小時見面,能在2小時內見到就很不容易了。每天9點上班,下午2點下班。中間還要按常規喝一次紅茶,吃一頓午餐,做一次禮拜,真正做事的能有多少時間?
我們也許不去評論他們的生活觀念,但是有一點,也許正是這樣的人生觀,才造就了古埃及的一切。
這讓我又想起了我們自己,在古埃及王朝已經發展了1000多年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大禹還在為水患所憂心,這種外來的壓力並沒有打倒我們的祖先,而是讓我們能夠想出辦法戰勝災難,在戰勝災難的同時,我們的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2020年,這個歷史上永遠被銘記的年份,很多人都因為疫情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疫情把我們都逼出了舒適區,然後我們就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焦慮,不斷地挑戰自己。
2020年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衝擊、很多變革,讓我們非常困擾。但是在這個新的轉折點時刻,我們必須要說,我們這個國家、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我們的事業正處在風華正茂的時代。
參考資料:
1、《年輕人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畫》 呂雲龍 著
2、《千年一嘆》 餘秋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