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讀完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學會提問》

2021-01-10 精讀君

【精讀君曰】

微書是精簡版的書籍,它能夠讓你短時間內吸收高濃度的知識,幫您節省閱讀時間。

今天推送的是《學會提問》的微書。

本書近28萬字,以每分鐘讀600字計,閱讀此書需460分鐘,即約7.5小時。精讀君的微書字數約7千字,閱讀耗時12分鐘,可幫您節省448分鐘。

《學會提問》由美國的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共同編寫而成。在美國這本書被稱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是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在中國,俞敏洪、潘石屹、李開復都曾推薦這本書。本書的讀者對象是普通大眾,適用範圍會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實踐之中。

學會提出好問題

【一】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泛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眾說紛紜的觀點,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獲取更為正確、理性的結論?

《學會提問》作者指出: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而提出好問題的關鍵就是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的對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

①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③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本書的目的就是激發讀者朝這三方面發展。

【二】

想學習批判性思維的人,需要有改變思維、克服情感、關注價值、自我批判、反覆練習這5項準備。

①改變思維

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的方式類似於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這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淘金式思維則是強調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帶著問題去思考。

秋葉老師曾經歸納總結出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別,如下圖:

兩種思維方式其實是互補的,要想有效的提出恰當的問題,必須要有相關知識的累積。但從上圖也可以看出,淘金式思維更利於我們在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更為正確、理性的知識。

②克服情感

很多時候,當別人提出相反的結論時,我們都將其當作針對我們自己的人身攻擊,對一個論題過於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險就是你可能考慮不到其他立場潛在的正當理由。我們必須認識到:

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有自己的個人印記——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的習慣;情感捲入的危險性在於——你不能思考別人觀點的合理性,僅僅是因為你討厭這個人;一個成功積極的學習者——對任何觀點都保持開放性,並願意改變自己過去的成見。

③關注價值

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決定花大把光陰取客觀評估一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舉例來說:

對支持還是反對保護瀕危物種的辯論進行客觀評估就很有意義,因為針對這個問題額不同立場將會給社會帶來重大影響。反之,一門心思去評估「藍色」是不是大多數公司老總喜歡的顏色就意義不大了。

④自我批判

首先我們要了解兩種形式的批判性思維: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弱勢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抵制和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相反,強勢批判性思維則要求我們用關鍵性問題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包括我們自己的主張。

⑤反覆練習

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習過程變得越簡單越好。但是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養成首先得依賴於大量的練習。

當你具備了批判性思維後,該如何提問?

如何提出正確有效的好問題?

一、了解論題

【一】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客觀評價他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須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如果找不準結論,你就會曲解別人的意圖。要成為會批判性思考問題的人,第一部就得培養找準論題和結論的能力。

①什麼是論題

論題就是會話或討論中所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分為兩類。(見下圖)

我們要學會區別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例如:

音樂學習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研究院的水平怎麼樣?

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例如:

公立學校裡應不應該教授智能設計?對醫療補助欺詐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②什麼是結論

結論就是說話人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結論是由推理產生的,它來自原因,如果某人聲稱某件事是真實的或應該做的,卻沒有給出任何證據來支持,那這就不叫結論,僅僅是個人的看法或觀點而已。

很多情況下,在你能確認論題之前都得先找出結論來。因此,在這些情況下,進行客觀評價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結論之所在——這常常也是較困難的一步。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

③如何找到結論?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循: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首先看文章標題。其次,看看文章開頭第一段。線索二:尋找指示詞。譬如,因此,由此得出、顯示出、證明等等。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尤其是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以下這些都不可能作為結論出現: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和證明。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

【二】

理由是什麼

一旦你確定了論題和結論,你就需要理解為什麼作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理由能告訴我們為什麼。

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一個人有沒有頭腦,主要的標誌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證據來支撐他的看法,尤其當這些看法存在爭議沒有定論時更是這樣。

請記住: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和尋找結論一樣,有些特定的詞常常現實出緊隨其後的往往就是理由。以下是表示理由的一些提示詞:

由於、因為這個原因、因為這個事實、鑑於、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還需記住: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三】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詞組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因此,在你決定接受或反對一個結論之前,首先要確定歧義詞。

廣告詞裡常常充滿了意思模稜兩可的詞語。下面的廣告詞樣本裡都有意使用了一些意思不明確的詞語。看看你能否找出黑體詞其他可以解釋得通的含義。

疼痛消是超強止痛藥。這本書千呼萬喚始出版,它將告訴你如何找到好男人毛病讓他對你不離不棄。

在每個例子中,廣告商都希望你把最具吸引力的意思安到這個意思不明確的詞語上。批判性思維有時候能為你保駕護航,讓你不貿然做出事後後悔的購物決定。

大多數詞語都有不止一種含義,我們常常想當然的誤解所讀的文章或聽到的言論的意思,因為我們常常想當然的以為很多詞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鑑於此,我們應該學會養成兩個新的習慣:

①避免心電感應養成「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的提問習慣,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麼意思」的提問習慣。②避免自我假定堅持思考這些詞語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義。

二、分析邏輯

【一】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

論證中有一些是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況下他們卻不會明說出來,我們把沒有說明出來的想法稱為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典型的價值觀衝突如下圖:

忠實VS誠實

該不該告訴父母姐姐有菸癮

競爭VS合作

你是否支持評分制

媒體自由VS國家安全

每周開總統新聞發布會是否明智

平等VS個人主義

就業時的種族配額公不公平

秩序VS言論自由

我們應不應該監禁那些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人

理性VS衝動

打賭下注的時候該不該先查一查賠率

確定價值觀衝突,你才能判斷作者的價值觀偏向與你的價值觀偏向是否一致。找出價值觀假設的有以下幾點線索:

①調查作者背景②問一下「為什麼作者的立場產生的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重要?」③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④使用反串的方法,採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⑤找一找常見的價值觀衝突,例如個體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的衝突

【二】

什麼是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你規定性的或者說價值觀假設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那些想法。

例如,下面這段話就取決於隱含的描述性假設,你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

直接經歷和感受莎士比亞的著作大有裨益,中學英語班的所有學生至少應該去看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

必須要假設什麼樣的想法,才能讓這個理由被人接受?

①表演必須非常逼真,反映了莎士比亞所倡導的一切;②學生將會理解這個戲劇,而且能將它與莎士比亞聯繫起來。

找出描述性假設的有以下幾點線索:

①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②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③將自己置於作者/反對者的立場④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⑤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做假設

【三】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所謂謬誤,就是推理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採納其結論。如果你確認了推理中的謬誤,那個原因就不能很有效地支持其結論。因此,在決定是否接受還是拒絕做則的結論時,尋找推理中的謬誤是另一重要的步驟。

尋找謬誤有以下6個步驟:

常見的謬誤有以下12點:

①人身攻擊:不闡述原因而直接攻擊或侮辱其人

②滑坡推理方式: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會發生

例如:如果我們統一開放負面新聞報導,那麼報紙上一定都是負面消息,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③妄求完美解決方案: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該問題,就不採用這種方法。

例如:如果你的軟體還存在BUG,你就不應該推向市場。

④偷換概念:用模稜兩可的話,隱瞞真相。

例如:我們這項收費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國際慣例是什麼?)

⑤訴諸公眾:試圖利用公眾的觀點,公眾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例如:群眾支持對貪官要判處死刑,所以貪官就要判死刑。

⑥訴諸可疑權威: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通常是A領域權威對B領域觀點。

例如:有科學家說畝產可以過萬斤,所以我們就相信了。

⑦訴諸感情: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⑧攻擊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不存在的觀點。

例如:上帝並不能如科學一樣解釋世界,所以你不應該信仰上帝。

⑨呈現虛假的兩難情形: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⑩一廂情願:做出錯誤的假設,即因為我們希望A,所以就是A。

例如:我們不需要理睬他,他肯定會因為經濟利益而屈服的。

偷梁換柱:提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轉移聽眾注意力。

例如:我不是告訴你按時回家吃飯嗎?——你看你總是在責怪我。

循環論證:把論點換個說法,在論證中變結論為理由。

例如:我愛牛人們的精闢觀點,因為他們觀點犀利,不正值得信賴嗎?

三、檢驗證據

【一】

證據的效力如何

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這一簡單要求的反應是怒火中燒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意識到,沒有證據,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本不該那樣底氣十足。

你必須認識到,對很多觀點來說,沒有足夠的證據完全支持或駁倒它們,我們必須判斷證據的優劣。支持一個信念的證據越多,該信念越接近真實。

證據的主要類型包括以下8種:

①直覺

所謂直覺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出理由的過程。很多直覺依賴於無意識的加工,忽視了相關證據並含帶偏見。因此,要弄清楚由直覺得出的聲明是否有其他類型證據的支持

②個人經驗

一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極易範概括草率錯誤。

③他人的證詞 

一般來說,這類證詞沒多大幫助。除非我們對提供證詞的人的專業技術水平、興趣、價值觀、偏見等有更多的了解

④權威的意見 

權威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了解更多。但要警惕盲從,謹慎對待權威的意見,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相信權威」?

⑤個人的觀察 

個人觀察是種有價值的證據,但也存在不足,因為人們傾向於看到或聽到合乎自己意願的東與,傾向於選擇並記住某一件事情中與自己的經歷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因此要警惕不要僅僅依賴一個觀察者的觀察。

⑥案例 

不厭其詳的描繪或是塑造人物或事件來證實某個結論,我們把這樣的描述成為典型案例。因為具體生動的案例訴諸我們的情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於它們作為證據的價值。問問自己「案例是否典型?」「能否找出更有力的反例?」「該案例在表述上有沒有偏差」

⑦科學研究 

是指大量觀察資料為依據、並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種權威意見,其它合乎條件的人能重複驗證結果。但也需認識到研究人員也有期望值、態度、價值觀和需求,同樣會存在偏見。不論一個科學報告看上去多麼客觀,還是難免會夾雜了重要的主觀因素。因此,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支持結論。

⑧類比

要評價一個類比的質量,關注兩個因素:

兩個作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相似點和不同點之間的關聯。

通常情況下,當被比較的兩種事物之間存在與論題有關的相似之處,且在與論題的有關性方面不存在差異時,這樣的類比是最有力的。

【二】

有沒有替代原因

人類都願意相信如果兩件事緊隨前後發生,那麼第一件事肯定導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寫出一篇極出色的論文的同時戴了某一頂帽子,所以現在你一逢到寫論文就堅持非要戴同一頂帽子不可。

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替代原因帶來的邏輯錯誤之一:因果關係過度簡單化。要記住,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起時間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一定要警惕替代原因的存在:

①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

發現替代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自己所遇到的有因果關係的結論進行回應,遇到這類結論的情形主要有三種:

a.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b.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世界大事;c.科學研究的結果。譬如,朋友 24 小時沒有回你的簡訊,你以為他是在生氣,不理你,替代原因可能是他正忙或者手機沒帶在身上。

②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問問自己:我還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還有什麼別的可能導致這個結果?如果這個解釋是錯的,還有什麼解釋可以說得通?

③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試圖找出一件事的簡單而又單一的原因,而事實上這個原因是由許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聯合起來的結果。

④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互相影響的關係。記住:有相關並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係。

⑤很多事件並不只有一種解釋

有一種常見的偏見就是基本歸因錯誤,在這種錯誤裡,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高估了個人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喜歡把別人的行為動因看成是來自其內部的因素,而不是來來自外部的因素。

要記住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多尋找替代原因,比較它們的可信度。閱讀事件的多種不同版本來幫助你擴大見解的範圍。

【三】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數據統計就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這樣的證據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數字使證據看起來非常科學、精確,讓人感覺代表著「事實」。然而統計數據可能而且經常欺騙人。

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應該努力辨別出錯誤的統計數據式的推理。評估統計數據有以下5個線索 :

①統計數據的來源;②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數的類型(中數、眾數、平均數);③統計數據與所要證明的結論不符;④不看作者統計數據,根據作者的結論,列出自己認為為證明這結論所需要的數據,將之與作者給出的相比;⑤看看哪些信息被遺漏了。特別小心那些易使人誤解的數字、百分比以及類比。

【四】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當作者試圖說服我們相信某件事情時,他常常會省略一些重要的信息(無意或有意),而被遺漏的這些信息對於評價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如果作者遺漏的信息太多,那麼,你就無法相信他的結論是有證據可依的。

推理的不完整性是必然的,所以不管支持某個特定結論或觀點的理由第一眼看來是多麼有吸引力,都有必要再尋找下被遺漏的信息:

①常見的反對意見 ②缺失定義 ③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視角④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⑤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⑥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⑦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數據 ⑧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⑨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

【五】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當你決定接受或是拒絕作者的結論時,你需要清除作者提出的結論是否最合理。通過鑑別幾個合理的結論,你可以確定是否有一個你認可的結論。這是你決定接受還是反對作者結論的最後一步。

①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其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後才能得出來。我們在理由當中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的背景各不相同,目標千差萬別,這樣我們在決定將理由和結論連結起來的時候必然會被不同的假設所吸引。

②二分式思維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

當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是在應用二分式思維法。這張類型的思維方式往往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只有兩個答案。用此思維方式的人不能理解語境對特定答案產生的重要性,二分思維限制了人決定和選擇的範圍。

③尋找多個結論

本部分主要包括一個論證指向多個結論,這些結論都可以從論證的理由當中推斷出來。

④某個條件下才合理的結論

使用條件句尋找多個結論,在條件句中我們陳述一個假設的條件,目的是幫助我們得出某個特定的結論。使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為什麼來為這些結論提供限制的語境,為結論添加限制將會讓你遠離二分式思維。

⑤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有些結論可能比其他結論更站得住腳,而最值得相信的結論應該是那些最能影響到你對作者的推理進行反應的那些結論。

總結回顧

本書主要講述了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培養批判性思維關鍵在於「學會提問」。在學習批判性思維前,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

書中針對如何提出正確有效的問題,提出了以下步驟方法:

如果你能掌握上述方法,那麼當你面對別人兜售的觀點時,你興許就能提出掛件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讓道貌岸然的說謊者原形畢露。

相關焦點

  • 美國雜誌歷史上最經典的12個封面
    科技博客Mashable最近精選了一些經典的雜誌封面,讓我們重溫過去。  下面就是一些經典的雜誌封面:  1、1985年《國家地理》雜誌  照片中的女孩叫Sharbat Gula,她是阿富汗人,在巴基斯坦難民收容所,攝像師拍下此照片。這張封面照成為《國家地理》125年歷史上最著名的照片。
  • 10分鐘看完《學會提問》,讓你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是被提問支配著的,它比任何語言都能讓人牢記。01金士傑在一段勵志短片中說:按平均年齡來算,若你可以再活60年,就是21900天。他提出問題:你的人生只剩不到22k時,今天還要做你正在做的事麼?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裡?你要在哪裡?
  • 2020年英國皇家學會青少年圖書獎候選書單
    美國灣區著名私校哈克暑假書單- (G9-12)29. 美國灣區著名私校哈克暑假書單- (G6-8)-下30. 2018暑假讀物之新書推薦(三)9-12歲31. 這8本暢銷書,讓孩子分分鐘愛上讀書(適合9歲)78. 10本有關領導力培養的暢銷親子童書繪本 (4 - 8 歲)79. 10部最好的感恩節電影80.
  • 拿破崙小金管經典暢銷 全能妝前乳讓妝容更持久
    拿破崙彩妝創始於1992年,是集前衛、藝術和創新的國際專業彩妝品牌。作為澳大利亞本土高端彩妝品牌,一直備受國際消費者的關注。它的王牌底妝產品——拿破崙小金管在全球範圍內每90秒就售出一管,是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暢銷產品。這款妝前乳也被稱為」飛行員大師經典妝前乳「,是知名影星袁泉同款。
  • 職場中你需要學會有效提問,成為銷售達人
    客戶:"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太費流量了,以前一個月30兆都用不完,現在300兆都不夠用……"小莉:"確實,手機更加智能了,也更加費流量了。請問您是想換一個流量套餐嗎?"客戶:"嗯,是的。"小莉:"請問您是經常在省內,還是經常在省外?"
  • 推薦2021年即將暢銷的12種樹
    時值年底,各大苗圃園均進入冬季養護階段,2020年暫告一段落,來年新購哪些樹種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相信是廣大苗農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把握2021年國內苗木產品的市場趨勢?不妨根據近日全國苗木供需分析研究組發布的《2021年全國苗木供需分析報告》作為依據,去做一下簡單的分析。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但即便如此,我感覺浪費的時間還是很多,可以用來讀書的時間應該更多一些,也許2021年可以至少把目標定為讀35本書吧。今年看的30本書,只要作者原文是英文寫的,我都儘量看原版,其中有些是多年以前看過譯文的,想要回顧。當然, 身在雪梨如果非要買中文版也不是難到哪裡去,但如果可以看到原版,除非有特別的意義(比如有感興趣的譯者 XD),看譯文的意願不是很大。
  • 9本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精讀君曰】回想一下,你是否曾被一本書深深吸引,讀到廢寢忘食,讀完之後還久久回味?一般來說,讓人停不下來的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在任何時刻翻開它,都能迅速進入書中的那個奇妙世界,讀起來像上癮一般欲罷不能。下面這9本書,就都有讓你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特點。
  • 「我們不一樣」:紙質書和電子書畫風迥異的暢銷榜
    雖然紙質書暢銷榜上沒有它們,電子書暢銷榜上它們依然是霸榜式的存在。亞馬遜榜單上還好,一本《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京東電子書榜單上2017年有《一分鐘心理學》、《影響力》、《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2016年有《別讓拖延毀了你》、《哈佛教授講述的300個心理學故事》、《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我最想學的說話技巧》、《如何高效學習》,都是相關書籍。
  • 未來5年最暢銷的糖尿病藥物TOP10
    由此,從銷售額的角度出發,來盤點一下未來5年全球最暢銷的10種糖尿病藥物,看看哪些將在未來市場上稱霸呢?來得時屬於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主要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一直都是最暢銷的糖尿病藥物,2015年銷售額高達70.61億美元,在全球最暢銷的藥物排行榜中高居第4。
  • 「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但是,在拿到書稿後,俞敏洪的這些顧慮都沒了,甚至是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一邊讀,一邊有些佩服這個我熟悉已久的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她真是有兩把刷子,做主持業務過硬,當媽媽也十分優秀。看完這本書,我甚至替很多孩子羨慕起她的女兒早早。」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6分鐘讀完道金斯經典作品《自私的基因》
    今年是《自私的基因》出版四十周年,在這四十年中,這本書,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自私的基因」已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固定詞組。這本書的意義已經完全超過了作為一本書的價值,而是改變了很多人看待生命的方式,也成為了科學的「遊戲改變者」。
  • 被豆瓣Top250忽略的經典,論如何用30分鐘阻止男主角自殺
    1946年上映的勵志經典《生活多美好》,玩法有點像是《夏洛特煩惱》,都是通過奇幻元素,讓主人公進入一場奇遇,最後回到現實,獲得成長,懂得珍惜當下的美好。後者和一般的勵志片一樣,花費了一整部電影的時間,才讓主人公完成了轉變。
  • 央視推薦:5本100分鐘就能看完的經典名著
    【精讀君曰】你的100分鐘,能做些什麼?看一個綜藝節目,和朋友吃一頓便飯,刷刷微博、微信,甚至有可能只是你回家路上所耗費的時間.......平日裡我們抱怨工作太忙,沒時間看書,卻又從未重視過這些碎片時間。
  • 《三體全集》成最暢銷中文電子書
    在Kindle電子書閱讀器進入中國市場5周年之際,亞馬遜中國首次發布的Kindle電子書榜單顯示,過去5年,《三體全集》是最暢銷的Kindle中文電子書,《紅樓夢》則是下載量最多的免費Kindle中文電子書,《解憂雜貨店》收穫的讀者評論最多,而評分最高的Kindle電子書則是《以色列2:在危機中生存》
  • 一分鐘教你學會帕累託圖
    在DataFocus 30多種圖表樣式中,也包含有帕累託圖。那具體怎麼製作呢?下面我們一起動手製作一個帕累託圖:1、準備數據。5、圖形轉換,將柱狀圖更改為帕累託圖,並在搜索框內輸入:按銷售金額的總和降序排列;上圖中,可看到帕累託圖用雙直角坐標系表示,左邊縱坐標表示頻數(銷售金額),右邊縱坐標表示頻率(百分比),折線表示累積頻率(百分比),橫坐標表示產品種類,按銷售金額總和的大小(即出現頻數多少)從左到右排列,通過對帕累託圖的觀察分析,可以抓住市場的喜好,判別暢銷產品
  • 2019年,我是如何輕鬆做到瘦10斤和讀完30本書的
    2020年元旦當天稱體重,152斤(身高182的36歲北方男性),相比2019年元旦的164斤減重12斤。另外,盤點了一下這一年讀過的書,不算2本正在讀的和一些半途而廢的,剛好有30本(正常上班、加班、帶娃、刷抖音、寫文章的情況下)。這對我來說,算是豐收的一年,今年我完成了過去10多年裡一直立下flag但卻從來沒有實現的目標。
  • 黎曼猜想證明現場:3分鐘核心講解、提問陷沉默,同行不予置評
    接下來是提問環節。沒想到,高智商聽眾雲集的會場裡,隨即陷入一片沉默。「Come on!」等待20秒仍不見人提問的阿蒂亞呼籲大家勇敢一點。第二位提問觀眾關心論文什麼時候發表,好檢驗一下這個證明。這樣一個問題勾起了阿蒂亞的傷心事。順著這個提問,阿蒂亞開始吐槽了學術界的「老齡歧視」。他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人們就不發表你的論文了,他們會說你太老了,肯定哪兒證明錯了。」他說他甚至被arXiv拒了稿,簡直是歧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