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遷徙行為,看似怪異實則很聰明,人類應該好好學學

2020-10-03 深圳靜哥

在每個秋天,數百億的鳥類會從高緯度地區飛至熱帶地區。

如果它們直著飛的話(像烏鴉那樣),它們的旅程將是數千英裡長。然而,它們常常一路彎來彎去地飛,這給他們的旅程增加了額外一千多英裡甚至更多,但這可幫它們更快到達目的地。

地球上的風一般都規律性地往特定的方向吹,當鳥類隨風飛翔時,會至少讓一部分風往他們的背面吹,因此與逆風飛行相比,它們能極大提高飛行速度。

可以這樣說,即使燕子不得不偏離它的軌道,還得多飛25%路程才能利用到風,但這樣做可以使它們的飛行速度翻倍,因此它們只花三分之二的時間就能到達目的地。

另外一般說來,許多遷徙鳥類都是旱鴨子,小型鳥類一般都會避水,因為它們體型太小,不足以在開闊海洋上方的風暴裡存活下來。

另一方面,大一點兒的鳥類會待在近地面空中,因為與身體相比它們的羽翼夠大,足以不用擺翼就能利用大體量的上升氣流抬升自己,這氣流叫暖氣流,因地面熱量不平衡而形成,上升暖氣流中的鳥類可以隨著熱空氣輕鬆上升,然後滑翔到下一個上升暖氣流。

每年世界各地的鳥類,在長長的遷徙過程中,都會在沿途的一些關鍵海峽和陸橋聚集著陸,然後待上幾個星期,成群結隊紛紛擾擾的外來者佔滿了熱點地區的天空和地面。

相關焦點

  • 15%的鳥類有遷徙行為,模型揭示遷徙原因
    這麼多鳥類的季節性遷徙是一個生態難題。已知的10600種鳥類大多數並不遷徙。只有大約15%鳥類在它們的夏季繁殖地和過冬地帶之間,往返數千英裡,英勇而不知疲倦地旅行。北達科他天空中的加拿大鵝為什麼有些鳥遷徙,有些鳥不遷徙?沒有明確的解釋。大鳥、小鳥、聒噪的鳥、安靜的鳥——候鳥有各種形狀、大小和習性。即使同一種候鳥,行為方式也千差萬別。
  • 哪種鳥類最聰明?科學家列出鳥類智商排行榜
    烏鴉、獵鷹最聰明,鵪鶉、鴕鳥最笨———  你喜愛的長尾小鸚鵡有多聰明?你家後院樹上烏鴉的IQ是多少?請教一下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路易斯·萊菲布維博士吧,他研究出了世界上惟一的測量鳥類IQ的方法。
  •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候鳥在遷徙時經過某地,就被稱為是這個地方的「過境鳥「,候鳥在遷徙時經過某地,就被稱為是這個地方的"過境鳥"(transient)。例如赤腹鷹在日本繁殖,在菲律賓越冬,遷徙時經過臺灣就是臺灣的過境鳥。過境鳥都是旅鳥。旅鳥不一定是過境鳥。所謂的過境鳥,是以鳥類的生活區域劃分的。一般分為:留鳥、旅鳥等。留鳥是長期在某一區域生存,不遷徙的鳥類。旅鳥,是到一定季節就特定的進行大規模遷徙的鳥類。
  • 《鳥類和大馬哈魚的遷徙導航與地球磁場無關,受量子糾纏有關》
    文章:《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導航與地磁太陽無關,和量子糾纏有關》 現在人們對鳥類的遷徙和魚類的回遊還有人類的心靈感應都是個迷,這種現象我認為可以用量子糾纏來解釋。 大家都知道,兩個量子即使相隔十萬八千裡,它們之間都有相同的動作,也就是互相感應。這就可以解釋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回遊導航之謎了。
  • 全球鳥類遷徙現象比以往預計的更早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研究人員對過去5萬年的全球鳥類遷徙模式進行了重建。模型顯示,全球鳥類遷徙在末次冰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今天。研究結果表明,遷徙現象存在的時間比之前認為得更久。 許多鳥類都會根據氣候的季節變化而遷徙。
  • 文章:《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導航與地磁太陽無關,和量子糾纏有關》
    文章:《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導航與地磁太陽無關,和量子糾纏有關》 現在人們對鳥類的遷徙和魚類的回遊還有人類的心靈感應都是個迷,這種現象我認為可以用量子糾纏來解釋。 大家都知道,兩個量子即使相隔十萬八千裡,它們之間都有相同的動作,也就是互相感應。這就可以解釋鳥類和魚類的遷徙回遊導航之謎了。
  • 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鳥類是怎麼知道冬天該向哪裡遷徙的?
    鳥類如何知道遷徙到哪裡?It's long been one of nature's greatest mysteries: how do birds know where to gofor the winter?
  • 美國多個州上空上萬鳥兒離奇墜亡,死前行為十分怪異
    ,死前行為十分怪異,估計總死亡數量可能超過100萬隻。據悉,這一神秘現象最早出現在今年8月20日左右,當時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美軍白沙飛彈靶場上發現了不計其數的鳥類屍體。這其中就包括燕子、鶲鳥、黃鶯、藍鴝、麻雀、烏鶇等鳥類,而且據當地媒體報導,這些動物在死亡之前的行為十分怪異。
  • 同一地區的人類和鳥類有著相似的行為模式
    當地時間1月15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300多個不同區域的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行為數據,他們發現,人類的行為(包括覓食、繁殖、育兒,甚至社會互動)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大多數非人類物種相似。
  • 動圖百科知識;鳥類為啥要遷徙
    鳥類遷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學現象。人們在20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鳥類遷徙的現象,我國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的記載。 鳥類為什麼每年都要不辭辛苦地往返於南北方呢?
  • 10張鳥類遷徙的照片,讓人感嘆鳥類的智慧!
    動物是聰慧的,有時候甚至超過人類。隨著季節的變化,生物定期的沿相對穩定的路線, 在繁殖地和覓食地之間相互移動。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鳥類的遷徙,鳥類的遷徙往往是結成一定的隊形,沿著一定的路線不辭辛苦的向著目的地前行。像不像一隻巨大的老鷹?
  • 人比猴子聰明不了多少 黑猩猩有高於人類的記憶
    從和我們親近的靈長類動物哺乳動物到鳥類,昆蟲類這些在進化過程中和我們關係偏遠的動物,所有的這些動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智商。為了生存下去,它們都需要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追尋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會為解決人類自身問題提出更聰明的答案。  動物的學習能力之強,其聰明智慧的程度有時是人想像不到的。
  • 盤點最聰明的10種動物:人類被列為首位 黑猩猩第二名
    追尋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會為解決人類自身問題提出更聰明的問題。動物的智慧難以想像  動物的學習能力之強,其聰明智慧的程度有時是人想像不到的。  北京動物園副園長張金國認為,動物的智力水平,通俗地說是否聰明,可以從其思維、記憶、行為、模仿等幾方面來判斷。
  • 看紀錄片學生物:《鳥瞰地球》第二集,猛禽和鳥類遷徙定位羅盤
    《鳥瞰地球》是英國BBC出品的大自然生態紀錄片,共6集,跨越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及澳洲六大洲,以鳥類的視野,觀察大自然的奇妙世界。 第二集講述了非洲的鳥類,火烈鳥優雅,魚鷹兇狠,家燕靈巧,白鸛堅毅,開普敦塘鵝聰明勇敢。
  • 遷徙行為轉變 或促進物種多樣化
    遷徙動物每年遷徙數千公裡。當一個遷徙物種的個體停止遷徙並建立起定居種群時,就會發生遷徙損失(即遷徙下降),這種現象在鳥類和蝴蝶中有記錄。從理論上講,如果定居和遷徙的種群在繁殖上相互隔離,遷徙的損失和收益可能會促進物種形成。
  • 鳥類都是單純的?科學家發現它們不簡單,不僅聰明還具備自我意識
    鸚鵡學舌、烏鴉智慧飲水,看似平常卻不簡單。根據《科學》雜誌上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鳥類的大腦並不是混亂無序的,而是具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烏鴉照鏡子、製造簡單的工具;鴿子英語拼寫能力與6歲孩童相差無幾,甚至還可以肉眼分辨出畢卡索的畫作。
  • 有時,一個晚上最多可以發現5億隻鳥類在天空中遷徙
    鳥的遷徙對人類又有什麼影響?因為我剛才說了,鳥類也是靠視覺來飛行的,白天遷飛很自然。但如果白天去飛行也會碰到很多的困難,碰到很多的危險,人類是最大的危險。所以晚上遷徙是鳥類遷徙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國專家估計,美國最多一個晚上可以發現5億隻鳥類在遷徙。
  • 向南飛:鳥類遷徙的故事
    鳥類知道根據白天的時數和降溫來遷徙。北極的鳥類開始遷徙的時間要早得多,因為它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日期取決於秋天開始的時間,這是基於地理、海拔和氣候的。在南半球,秋天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下旬到6月初。鳥類,如北極燕鷗,可以遷徙到驚人的近4萬公裡!
  • 從行為學揭秘手養鸚鵡親人的原因,鳥類和人類的情感比你想得複雜
    我從沒想要過孩子,但是我一直想要一隻鸚鵡----麥可·雷諾茲(一名鳥類愛好者和攝影師在topic雜誌採訪時告訴記者)圖為著名的灰鸚鵡教學對有些朋友來說,鸚鵡只是寵物,但是對於那些親人的鸚鵡來說,你在它們眼裡不只是主人,是親人,是伴侶,鳥類和人類的關係已經比一開始原始的抓捕與被抓捕關係複雜了許多,這都要從鳥類的社交習慣談起。
  • 鳥類奇趣|北極燕鷗:名副其實的「遷徙之王」
    其實,他這點路程相對於鳥類的遷徙之路而言微不足道。  要論世界上回家路最遠的當屬北極燕鷗。北極燕鷗,是一種美麗的小鳥,有紅色的喙和紅色的腳,灰白色的外衣配上黑色的帽子,一副時尚模特的樣子。它弱小的身軀不足120克,卻創造了鳥類遷徙史上的奇蹟。它們遷徙一趟需要飛行40000多公裡,相當於繞赤道一圈,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這麼長的距離,即便是坐飛機,估計也得飛上5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