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欲望的規律

2020-11-22 涇渭渡翁

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欲望的規律

這是我耗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個命題。

一般來說,人有三種欲望,即食慾、性慾和成名欲。這種對欲望的分類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科學,因為他不能把人的所有欲望概括其中。我們必須對欲望提出更科學的概念。我認為人類有三大欲望,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這樣以來使人的一切願望概括了起來。下面我們來分析認識這三種欲望。

一、權利慾

首先我們要給權力下一個定義。所謂的權利,即事物存在的必然性,或生命自我完善的必然性。

對於生命來說,權利慾不僅有它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它的消極性。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就是他的權利,但當生活的矛盾使他失去了生存鬥志的時候,那麼生的願望就會轉化成死的願望(我們稱之為反權利慾或反欲望)。任何生命的志向都是由欲望肯定的。權利慾也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生物屬性,另一種是文化屬性。生物屬性是人的自然屬性,文化屬性則是人的社會屬性。

對於任何事物來說,權利都具有三大本性,即物質的能性、動性、繼性。針對自然而言,權利就是物質運動的演化的必然性;針對生活而言,權利就是生存的必然性;針對人類而言,除了上述兩種含義外,還在於它形成了個性,並加強了個性的一切文化理性的生物反映,具有更高級的社會精神意義。

當一個孩子從那個寂然的世界來到了人間,他所攜帶的一切器官都是生命自我善待並完善自我的權利。同時它所屬的那個特殊的生活環境,又形成了社會性的權利特徵。嘴巴的存在不僅能把食物提供給腸胃使之保障了生命自善的營養和能量,同時又具備了表現個性的文化權利,產生語言,使之構成概括生活,開拓生活的工具。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他的權利就是要吃要喝、新陳代謝;蹬動四肢,哇哇啼哭。

這說明生命個體此時還不具備社會情感,但他的行為卻能激發社會情感。這是因為他生活在社會之中,起到了社會的關聯作用。作為人本身就是權利的載體。所以,我們不能否認這種不帶感情的動物反映沒有個性的社會屬性。可是不久,情況變得令人興奮,他的生活形式自然而然地注入了社會的文化內容。這是因為這個孩子的笑格外討人喜歡。

人生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時並不會笑,也不會哭。他的初始行為實質上只是嬰兒對母親和別人發出的一種信息,這種信息不外乎是飢餓了,尿布溼了,不適或疾病等。這些行為的全部意義可以用不舒服來概括。後來,他便很快學會了笑,也學會了哭。我不知道嬰兒是怎樣學會這種行為的。也許這與遺傳有關。

孩子的笑是社交能力的表現。這種如同太陽一樣燦爛的笑容,流水一樣動聽的笑聲,從此不再局限於生物所屬的權利了,而且有了相應的社會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的具有共性的個性反映。

換句話說,嬰兒的笑絕大多數成份是向成人討好。於是,人便從此進入了漫長而又複雜的社會形式,成為了社會的內容。這樣,我們便認識到了這個孩子的笑是社會的情感反映。哭,也是一種權利,那是一種發放信息,傾訴不適的權利。

換而言之,人的哭與笑,飢與飽,悲與喜等,都是人的社會環境的權利。所以,我們說反映在生命中的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意識和行為都屬於人的權利。無論是人的自然屬性,還是人的社會屬性,都是人的權利,也都派生出人的權力欲望。

我們知道,世界的一切有賴於物質。物質有三大本性,同樣在人的權利慾裡也有反映出三種成份,一是人生活的能性,二是人生活的動性,三是人生活的繼性。如果在追求中沒有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人便處於一種痛苦之中,這種痛苦便具有了一種被動接受的權利。我稱為反權利。

幸福與痛苦的區別,是人的主動承受和被動承受的區別。例如,人不想得病,但人卻得了病,病是對人健康的否定,人不能不接受這種現實;又如,人不想淋雨,但因某種原因,人又不能不身處雨中,雨和人的安適形成了矛盾,而人又無法解除這種矛盾。所以,我們稱之樂於接受的權利是幸福的權力,它見出了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人不樂於接受的權利,是痛苦的權利,他見出人的非自然性和非自由性。前者,我們稱之為權利,後者,我們稱之為反權利。

所謂的權利慾,即人的志向反映。例如一個人想當官,我們說這是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也是他的欲望所在,但社會是否選擇他作為一個領導者,那則是更多人的權利;又如,一個男人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少女,我們說這是他的權利,也是他的欲望所在。但那個少女是否愛他,那則是少女的權利。

權利慾與權利慾的統一,我們稱之為權利效應,也即權利升華。

權利慾不等於權利感,但往往反映出了權利感。例如,我有想當作家,當畫家的願望,這是我的權利慾,但我在未成為作家和畫家之前,並不具備作為作家和畫家的權利質量;當我成為了一個作家和畫家自然就具備了畫家和作家的權利感。

我們可以這麼說:人的一切欲望都可以歸屬於人的權利慾這個範疇之中。

二、崇高欲

崇高就存在而言,它是事物向好的一面發展。對於生命來說,崇高就是生命在鬥爭中不斷升華自我的生存狀態。所以,我說崇高就是生活。但是,這個生活包括兩個方面,如果我們從社會性上來看,崇高就是對優越的嚮往。從個性上看,崇高就是奮鬥和進取的向上精神。所以我們說崇高是人性的能動性反映;這種能動性所表現的正是人性的升華,智慧的創造、自我的突破,也是一個人從一個高度,躍入另一個高度的獨立。

一粒種子,埋在土裡,它的發芽和成長、開花、結果的這一系列形式,都是崇高的反映。只要生命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的所作所為在不侵犯他人和社會利益下都是崇高的。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切形式都意味著崇高。一個人在順境中的生活是崇高的體現,一個人在逆境中富有鬥爭精神的生活更是崇高。崇高是生命保護存在的獨立個性的偉大意志力,是社會的合乎於「仁義」的生活。

似乎,我們已把崇高泛化了。不過,如果我們能把自我崇高和社會崇高區別一下,我們就發現我們曾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承認人的自我行為也是崇高。人的社會性也正是人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性的自我崇高,顯然也就不會有社會崇高。人性是社會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崇高的個體性和集體性是對立統一的。一個人樂於為社會利益服務,我們說這個人具有社會的崇高性,一個人不樂於為社會利益服務,他雖然不具備社會所崇尚的那種崇高,但卻不缺乏自我崇高,那就是為自身服務的崇高。崇高是人的自善行為,也是人的社會性自善行為。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就必須和人生活在一起,這樣以來,人就有了不同等級的利他主義。一是本我利他主義,二是仁我利他主義,三是聖我利他主義。所謂的本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的一生的價值獻給了自己和家裡的親人;所謂的仁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一生的價值絕大部分獻給了社會和時代;所謂的聖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一生的絕大部分價值獻給了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未來。第一種人,就是那種平常的人。第二種人就是那種為時代做出貢獻的人。第三種人就是那種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人,老子、孔子、愛因斯坦等,就是這種人。

崇高欲也和權利慾一樣,具有三個層次,一是能性,二是動性,三是繼性。當人在進取中沒有獲得所希望的結果,人便處於被否定的失望之中,但這種否定卻形成了人的壓力,如同運動而克服阻力一樣,人就必須進行反抗,因而把這種壓力重新提升起來,使之不斷地追求進取,直到獲得了崇高的肯定。所以,我們說,只要人還在奮鬥,還在追求,人就不會失去崇高的這種權利。

如果說權利慾是人的自善行為,那麼崇高欲則是人的更好的自善行為。

三、永恆欲

永恆是人們在現實中的繼續感。也是一種能長久於歲月中的東西。永恆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物質從本質上的運動守恆。我們可以稱這種永恆為存在的能性、動性、繼性的統一,也可以稱其為物質的能動量守恆。一種存在隨之結束,另一種存在便為之誕生,這是宇宙的絕對的必然。也就是說,一種物體可以結束,但物質不會結束,它不構成這個具體,它就必然構成那個具體。

從宇宙的運動情形來看,永恆則是物質和物質的本性,以及物質的運動。如果從生活的這一角度來看,永恆則是生命的生殖循環。我們說人是不能長久於這個世界上的,但並不等於人類不能長久於這個世界上,至少人類的壽命比一個人的壽命長久的多。你要說人沒有永恆,那你一定是站錯了地方,而且是只看到了一種距自己很近很近的現象;是的,我們的形象上還保留著祖先的影子;還因為我們沒有忘記土地上的墳墓,父親的頭髮已經花白,我們也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如果我們把頭抬高一點,我們就會看到另一種風景,我們便會發現,在我們的身上仍然保留著千年,萬年,乃至於千萬萬年的人類的歷史,又從孩子的笑臉上看到我們的希望。是的,消失的只不過是生命的形式,而並非生命的本質——基因。

人的永恆則在於生命通過遺傳,把自己從祖先那裡攜帶來的本質,又投資到了另一個個體,或幾個個體中去了。所有生命的永恆若從生物的特徵來說,那就是生命永不竭止的繼續。

是的,人不能永恆,人才有了永恆的欲望,永恆欲就是意志的永遠延續。永恆也因此是人的一種最為平凡的願望。

在人類進化中,自然的物質本性和運動規律,轉化成了人類的三大欲望,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他們的抽象原式依然是OYS。人就是以這種天賦的本能要求生活的。所謂的人類三大欲望,通俗點講,就是人類捍衛自在,推動發展,保持永久的意志;更直接點說:人要活著,人要更好的活著,人要永遠的活著。

權利慾:所謂的權利慾就是人的自然自在的權力意志,也就是說人作為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體具有本能地保護自身的權利,比如,人飢餓了就要吃飯,人冷了就要保暖,人累了就要睡覺,當然人的性成熟了,人就要求婚配,生兒育女,這些都是人的自然屬性,我稱之為人的自然意志。人作為群集性動物,也有自己的社會屬性,人要有勞動的權利,工作的權利,發展的權力,成功的權利,擁有財富的權利等等,總之人在生活中一切正當的需求都是人的權利,人應該擁有實現這一切的願望。這些都是人的社會屬性,稱之為人的社會意志。

崇高欲:所謂的崇高欲就是人在自然和社會屬性規約下的發展意志。作為一個自然人,人要有生長的權力、生產的權利;作為社會人,人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和作為。人通過勞動創造財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對勞動的追求,人對財富的追求,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都屬於人的正當意志,也正是這種意志推動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永恆欲:所謂的永恆欲就是人在自然和社會屬性的規約下的趨向於永久的意志。作為一個自然人,人有長久的延伸自己壽命的意志;作為一個社會人,人有長久地擁有財富的意志,也就是人有不死的願望,並把這種願望通過某種形式永久地保留下去的意志。千古留名就是這種意志的反映。

人類的三大欲望,他們是獨立的,也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在權利慾裡有崇高欲和永恆欲的成份,在崇高欲裡有永恆欲和權利慾的成份,在永恆欲裡有權利慾和永恆欲的成份。這是一種形式反映出了多種本質的存在。我把它們獨立開來,是為了更明確地認識這一事物。正是欲望裡的多重本質,構成了人類欲望的規律,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它們的本質抽象原式是OYS。

相關焦點

  • 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數的起源
    那時候我們的老祖先用繩子打結的方法創造出了中國人的數字。打一個結是1,打兩個結是2,打三個結是3,以此類推,便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數字。把一和二相併在一起就是十二,把二和一相併就是二十一,如此類推,便不斷地有了諸多的數字。這種工具足以滿足原始人的生活。由於中國人的原始母數是「結繩」,後來便在這一形式下演變出了以珠的形式運算的算盤。
  • 百篇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本質的抽象,真的非同尋常
    本質形式是從宇宙諸多規律那裡抽象而來的,為了使大家對這一形式有充分的認識,我將在此公布這一抽象過程。一、恆態律抽象規律理式:恆態律是有限性、無限性、二相形態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二、本性律抽象規律理式:物質的本性律是能性、動性、繼性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宇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我們已知物質有三大本性,即能性、動性、繼性。
  • 常樸子:物質學/單子中的反物質
    這就是物質成就自身和運動的法則,這也是自然的法則,我把這一法則叫作差異相對性。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粒子,它們是小O單子、小Y單子,大O單子和大Y單子。小O和小Y單子具有差異相對性,大O和大Y單子具有差異相對性,所以,它們結合出了小S場粒子和大S場粒子。它們的結合都是按照上帝分割的3:1的比例形成的。
  • 新寫作大賽參賽作品:常樸子:物質簡史概述
    本文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篇叫做《宇宙的設置與限定》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自然哲學家常樸子先生。在這篇文章裡,他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關於宇宙和物質的中國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的完整形式和過程;認識到物質在量子以下的量化形式和非量化形式。
  • 百篇中國人的相對論原理,常樸子:是誰給了宇宙的第一推動力?
    常樸子:是誰給了宇宙的第一推動力?在我們宇宙經過的周圍,由於是星系的引力拽動,宇宙中臨近於星系的單子會形成相互碰撞並結合成場粒子,場粒子有三種,一種是重場,由一個大O單子和三個小O單子構成,形成有四個引力粒子融合下的引力點。
  •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你知道幾個?
    目前公認為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宗教為基礎,以各自的思想特點為分水嶺,世界上的哲學體系又可分為三大類,都哪三大類呢?一起來看。1,西方哲學以古希臘哲學起源為代表的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和神學為出發點,重視理性和邏輯,以實驗和科學分析為核心方法。其目的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走向的是一條科學理性之路。
  • 常樸子痴迷三個符號,不為名不為利,原來是因為差異相對論(九)
    常樸子原式藝術實踐國畫篇引力把空間向自身拉縮至力盡,由於空間無斥力勾連,引力放棄,空間返回,就這樣反反覆覆形成了一開一合的運動。大S粒子的結合比是以質量而定,它們的比例為3:1。在原生場粒子以上,常樸子還推導出了4數、8數、16數、32數、64數粒子。
  • 百篇中國人的相對論原理,常樸子:宇宙的前生後事,您了解嗎?
    所以,我有必要在此記錄這篇報導,並闡明我的觀點,以表示對這個科學團隊的支持。《大爆炸並不是宇宙的真正開始》一項新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不是宇宙真正的開始,它只是一種階段過渡。在我們的宇宙之前,還有其他宇宙存在過,而在這個宇宙終結之後還會出現一個新的宇宙。有科學家表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過別的宇宙。此外,在我們這個宇宙最終坍縮之後,另一個宇宙將會出現。
  • 常樸子:1的定義
    常樸子給1下的定義早在許多年前,常樸子就給1下了一個定義,他說:1是宇宙演化過程的最原始單元,也是宇宙的一個質點。他的這種思想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他在山中寫《存在中的存在》。也就是在這部書中,他建構了《中國宇宙模型》,描繪出了一種完全的宇宙演化過程的序列。
  • 常樸子痴迷三個符號,不為名不為利,原來是因為差異相對論(六)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常樸子提出的這些預言中的粒子。數渡塵常樸子說:「數渡塵是宇宙中最為基本的沫狀物質單元。這種物質有兩種,一種是陰荷,一種是陽荷。兩種性荷由O和Y兩個符號表達。O型具有引力本能,Y型具有斥力本能。
  • 《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的讀書筆記1
    序言部分闡明了卡爾馬克思自我意識和神學的觀點,也為其後面討論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差異奠定了基礎。馬克思的這篇博士論文當初首先是嘗試申請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的,但時任教育大臣的艾希霍恩是一個頑固的基督徒,他不斷地打擊無神論,迫使馬克思將該論文送到了耶拿大學。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常樸子痴迷三個符號,不為名不為利,原來是因為差異相對論(七)
    常樸子說,其實這些沫沫、泡泡、點點,就是科學家正在尋找的暗物質。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常樸子原式藝術實踐國畫篇哲學家尋找的是成就事物的規律,而科學家尋找的是成就事物的真實。哲學家找到的真理可以預知真實,而科學家找到的真實能證偽辨真。
  • 常樸子痴迷三個符號,不為名利,原來是因為差異相對論
    (同上)常樸子原式藝術實踐國畫篇這裡,常樸子又提出了兩個概念「黑體融縮」和「宇宙黑體」。膨脹性演化常樸子說:「宇宙黑體在融縮的過程中,存在兩種演化形式,一種是膨脹性演化,一種是收縮性演化。 常樸子原式藝術實踐國畫篇這一過程看起來就像宇宙由內向外把星系推開,給人一種膨脹的感覺。其實,宇宙的總體並沒有發生變化,它們仍然那麼大,一切都是發生在6000億年尺度之內的事情。星系活動在黑體向內收縮騰挪出的空間之中。在這一空間之內,充滿了小S場粒子,星系就浮動在這種物質的海洋裡。
  • 常樸子:我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一個故事(二)
    中國人天生在哲學上具有人類的先機,所以,作為物質的最基本「單子論」也只能產生於中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今天我不把它弄出來,明天還有中國人會把它弄出來。我的單子論也可以叫做陰陽二象論。
  • 哲學,真的無用嗎?
    第2篇 對話者 | 柯洲&孫利平封圖設計| 泉十七 策劃&責編 | 牟小姝第 3722 篇深度好文:11698 字 | 30馬克思仍然保留了類似宇宙精神的客觀規律的概念。在哲學史中,質疑與打破容易,能不能拿出更好的邏輯來代替它,這才是問題。此外,至今為止的哲學對理性與感性的不同強調,也形成了另一個維度的演化周期形態。在哲學史中,強調理性排除感性,或者強調感性排斥理性,也就構成了不同的哲學派別運動。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讀者對此多持反對意見,認為晦澀難懂、故弄玄虛,另一部分崇拜西方哲學的人則反擊說「中國人根本不懂哲學」。中國人真的不懂哲學嗎?今天就談談「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哲學是什麼?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何為方法論?研究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我們在初高中學的《政治》其實就是以馬克思哲學為藍本撰寫的,我們其實一直在學習哲學,只是我們沒意識到而已。
  • 常樸子:原式推導下的粒子世界
    中國人的物質學、規律學、自然哲學體系2017年大年初一。現在,就是現在,我要重寫三十年前我多次寫過,但卻並不滿意的論文了。《原式推導下的粒子世界》是我許多年一直在思考的東西。這篇論文決定著我自我挑戰的勝利,它有可能是我在思想中遷徙的唯一路徑。這是一種由符號作為原式的全新的理論體系,一種開在人性原野上的從未見過的花朵。本文講述的是真理,而不是真實。科學是把看得見的描述出來,哲學是把看不見的推導出來。所以,本文裡的理論在沒有被物理驗證之前它屬於哲學,而不屬於科學。這並不影響我十分自信它就是科學。
  • 世界主要三大哲學體系
    很多人認為哲學很枯燥、很乏味,其實非也。哲學是一種極度思辨。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都是頂級哲學家。某雜誌曾邀請諸多當世名人,評選人類最偉大人物,排名前五的是: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孔子、老子。你看,這五位都是各個宗教的奠基者,而宗教,其實就是一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