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欲望的規律
這是我耗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個命題。
一般來說,人有三種欲望,即食慾、性慾和成名欲。這種對欲望的分類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科學,因為他不能把人的所有欲望概括其中。我們必須對欲望提出更科學的概念。我認為人類有三大欲望,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這樣以來使人的一切願望概括了起來。下面我們來分析認識這三種欲望。
一、權利慾
首先我們要給權力下一個定義。所謂的權利,即事物存在的必然性,或生命自我完善的必然性。
對於生命來說,權利慾不僅有它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它的消極性。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就是他的權利,但當生活的矛盾使他失去了生存鬥志的時候,那麼生的願望就會轉化成死的願望(我們稱之為反權利慾或反欲望)。任何生命的志向都是由欲望肯定的。權利慾也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生物屬性,另一種是文化屬性。生物屬性是人的自然屬性,文化屬性則是人的社會屬性。
對於任何事物來說,權利都具有三大本性,即物質的能性、動性、繼性。針對自然而言,權利就是物質運動的演化的必然性;針對生活而言,權利就是生存的必然性;針對人類而言,除了上述兩種含義外,還在於它形成了個性,並加強了個性的一切文化理性的生物反映,具有更高級的社會精神意義。
當一個孩子從那個寂然的世界來到了人間,他所攜帶的一切器官都是生命自我善待並完善自我的權利。同時它所屬的那個特殊的生活環境,又形成了社會性的權利特徵。嘴巴的存在不僅能把食物提供給腸胃使之保障了生命自善的營養和能量,同時又具備了表現個性的文化權利,產生語言,使之構成概括生活,開拓生活的工具。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他的權利就是要吃要喝、新陳代謝;蹬動四肢,哇哇啼哭。
這說明生命個體此時還不具備社會情感,但他的行為卻能激發社會情感。這是因為他生活在社會之中,起到了社會的關聯作用。作為人本身就是權利的載體。所以,我們不能否認這種不帶感情的動物反映沒有個性的社會屬性。可是不久,情況變得令人興奮,他的生活形式自然而然地注入了社會的文化內容。這是因為這個孩子的笑格外討人喜歡。
人生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時並不會笑,也不會哭。他的初始行為實質上只是嬰兒對母親和別人發出的一種信息,這種信息不外乎是飢餓了,尿布溼了,不適或疾病等。這些行為的全部意義可以用不舒服來概括。後來,他便很快學會了笑,也學會了哭。我不知道嬰兒是怎樣學會這種行為的。也許這與遺傳有關。
孩子的笑是社交能力的表現。這種如同太陽一樣燦爛的笑容,流水一樣動聽的笑聲,從此不再局限於生物所屬的權利了,而且有了相應的社會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的具有共性的個性反映。
換句話說,嬰兒的笑絕大多數成份是向成人討好。於是,人便從此進入了漫長而又複雜的社會形式,成為了社會的內容。這樣,我們便認識到了這個孩子的笑是社會的情感反映。哭,也是一種權利,那是一種發放信息,傾訴不適的權利。
換而言之,人的哭與笑,飢與飽,悲與喜等,都是人的社會環境的權利。所以,我們說反映在生命中的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意識和行為都屬於人的權利。無論是人的自然屬性,還是人的社會屬性,都是人的權利,也都派生出人的權力欲望。
我們知道,世界的一切有賴於物質。物質有三大本性,同樣在人的權利慾裡也有反映出三種成份,一是人生活的能性,二是人生活的動性,三是人生活的繼性。如果在追求中沒有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人便處於一種痛苦之中,這種痛苦便具有了一種被動接受的權利。我稱為反權利。
幸福與痛苦的區別,是人的主動承受和被動承受的區別。例如,人不想得病,但人卻得了病,病是對人健康的否定,人不能不接受這種現實;又如,人不想淋雨,但因某種原因,人又不能不身處雨中,雨和人的安適形成了矛盾,而人又無法解除這種矛盾。所以,我們稱之樂於接受的權利是幸福的權力,它見出了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人不樂於接受的權利,是痛苦的權利,他見出人的非自然性和非自由性。前者,我們稱之為權利,後者,我們稱之為反權利。
所謂的權利慾,即人的志向反映。例如一個人想當官,我們說這是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也是他的欲望所在,但社會是否選擇他作為一個領導者,那則是更多人的權利;又如,一個男人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少女,我們說這是他的權利,也是他的欲望所在。但那個少女是否愛他,那則是少女的權利。
權利慾與權利慾的統一,我們稱之為權利效應,也即權利升華。
權利慾不等於權利感,但往往反映出了權利感。例如,我有想當作家,當畫家的願望,這是我的權利慾,但我在未成為作家和畫家之前,並不具備作為作家和畫家的權利質量;當我成為了一個作家和畫家自然就具備了畫家和作家的權利感。
我們可以這麼說:人的一切欲望都可以歸屬於人的權利慾這個範疇之中。
二、崇高欲
崇高就存在而言,它是事物向好的一面發展。對於生命來說,崇高就是生命在鬥爭中不斷升華自我的生存狀態。所以,我說崇高就是生活。但是,這個生活包括兩個方面,如果我們從社會性上來看,崇高就是對優越的嚮往。從個性上看,崇高就是奮鬥和進取的向上精神。所以我們說崇高是人性的能動性反映;這種能動性所表現的正是人性的升華,智慧的創造、自我的突破,也是一個人從一個高度,躍入另一個高度的獨立。
一粒種子,埋在土裡,它的發芽和成長、開花、結果的這一系列形式,都是崇高的反映。只要生命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的所作所為在不侵犯他人和社會利益下都是崇高的。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切形式都意味著崇高。一個人在順境中的生活是崇高的體現,一個人在逆境中富有鬥爭精神的生活更是崇高。崇高是生命保護存在的獨立個性的偉大意志力,是社會的合乎於「仁義」的生活。
似乎,我們已把崇高泛化了。不過,如果我們能把自我崇高和社會崇高區別一下,我們就發現我們曾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承認人的自我行為也是崇高。人的社會性也正是人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性的自我崇高,顯然也就不會有社會崇高。人性是社會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崇高的個體性和集體性是對立統一的。一個人樂於為社會利益服務,我們說這個人具有社會的崇高性,一個人不樂於為社會利益服務,他雖然不具備社會所崇尚的那種崇高,但卻不缺乏自我崇高,那就是為自身服務的崇高。崇高是人的自善行為,也是人的社會性自善行為。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就必須和人生活在一起,這樣以來,人就有了不同等級的利他主義。一是本我利他主義,二是仁我利他主義,三是聖我利他主義。所謂的本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的一生的價值獻給了自己和家裡的親人;所謂的仁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一生的價值絕大部分獻給了社會和時代;所謂的聖我利他主義,即那種把自己一生的絕大部分價值獻給了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未來。第一種人,就是那種平常的人。第二種人就是那種為時代做出貢獻的人。第三種人就是那種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人,老子、孔子、愛因斯坦等,就是這種人。
崇高欲也和權利慾一樣,具有三個層次,一是能性,二是動性,三是繼性。當人在進取中沒有獲得所希望的結果,人便處於被否定的失望之中,但這種否定卻形成了人的壓力,如同運動而克服阻力一樣,人就必須進行反抗,因而把這種壓力重新提升起來,使之不斷地追求進取,直到獲得了崇高的肯定。所以,我們說,只要人還在奮鬥,還在追求,人就不會失去崇高的這種權利。
如果說權利慾是人的自善行為,那麼崇高欲則是人的更好的自善行為。
三、永恆欲
永恆是人們在現實中的繼續感。也是一種能長久於歲月中的東西。永恆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物質從本質上的運動守恆。我們可以稱這種永恆為存在的能性、動性、繼性的統一,也可以稱其為物質的能動量守恆。一種存在隨之結束,另一種存在便為之誕生,這是宇宙的絕對的必然。也就是說,一種物體可以結束,但物質不會結束,它不構成這個具體,它就必然構成那個具體。
從宇宙的運動情形來看,永恆則是物質和物質的本性,以及物質的運動。如果從生活的這一角度來看,永恆則是生命的生殖循環。我們說人是不能長久於這個世界上的,但並不等於人類不能長久於這個世界上,至少人類的壽命比一個人的壽命長久的多。你要說人沒有永恆,那你一定是站錯了地方,而且是只看到了一種距自己很近很近的現象;是的,我們的形象上還保留著祖先的影子;還因為我們沒有忘記土地上的墳墓,父親的頭髮已經花白,我們也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如果我們把頭抬高一點,我們就會看到另一種風景,我們便會發現,在我們的身上仍然保留著千年,萬年,乃至於千萬萬年的人類的歷史,又從孩子的笑臉上看到我們的希望。是的,消失的只不過是生命的形式,而並非生命的本質——基因。
人的永恆則在於生命通過遺傳,把自己從祖先那裡攜帶來的本質,又投資到了另一個個體,或幾個個體中去了。所有生命的永恆若從生物的特徵來說,那就是生命永不竭止的繼續。
是的,人不能永恆,人才有了永恆的欲望,永恆欲就是意志的永遠延續。永恆也因此是人的一種最為平凡的願望。
在人類進化中,自然的物質本性和運動規律,轉化成了人類的三大欲望,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他們的抽象原式依然是OYS。人就是以這種天賦的本能要求生活的。所謂的人類三大欲望,通俗點講,就是人類捍衛自在,推動發展,保持永久的意志;更直接點說:人要活著,人要更好的活著,人要永遠的活著。
權利慾:所謂的權利慾就是人的自然自在的權力意志,也就是說人作為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體具有本能地保護自身的權利,比如,人飢餓了就要吃飯,人冷了就要保暖,人累了就要睡覺,當然人的性成熟了,人就要求婚配,生兒育女,這些都是人的自然屬性,我稱之為人的自然意志。人作為群集性動物,也有自己的社會屬性,人要有勞動的權利,工作的權利,發展的權力,成功的權利,擁有財富的權利等等,總之人在生活中一切正當的需求都是人的權利,人應該擁有實現這一切的願望。這些都是人的社會屬性,稱之為人的社會意志。
崇高欲:所謂的崇高欲就是人在自然和社會屬性規約下的發展意志。作為一個自然人,人要有生長的權力、生產的權利;作為社會人,人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和作為。人通過勞動創造財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人對勞動的追求,人對財富的追求,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都屬於人的正當意志,也正是這種意志推動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永恆欲:所謂的永恆欲就是人在自然和社會屬性的規約下的趨向於永久的意志。作為一個自然人,人有長久的延伸自己壽命的意志;作為一個社會人,人有長久地擁有財富的意志,也就是人有不死的願望,並把這種願望通過某種形式永久地保留下去的意志。千古留名就是這種意志的反映。
人類的三大欲望,他們是獨立的,也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在權利慾裡有崇高欲和永恆欲的成份,在崇高欲裡有永恆欲和權利慾的成份,在永恆欲裡有權利慾和永恆欲的成份。這是一種形式反映出了多種本質的存在。我把它們獨立開來,是為了更明確地認識這一事物。正是欲望裡的多重本質,構成了人類欲望的規律,即:權利慾、崇高欲、永恆欲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它們的本質抽象原式是O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