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相信每個人都通讀過,即便是沒有全部讀完,但是《西遊記》、《三國演義》,這些名著所改編的電視劇你肯定看過。六小齡童版本的西遊記,幾乎每個夏天都會持續在播。而《西遊記》裡面有一個最經典的橋段:孫悟空大鬧天宮,跟如來佛祖打賭時,說了一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如來輸了,那麼玉帝的位置就要給他!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是出自《西遊記》原本,而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代人。明代依舊是帝制,如此大逆不道的話出現在文學書籍上,流傳於學者、坊間,對皇室皇權肯定是有影響的。按道理來說,在任何一個朝代,《西遊記》都應該被列為禁書。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西遊記》在明朝被列為了禁書!那究竟事實如何呢?
我們都知道一點:《西遊記》是我們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現在還沒有其它著作可以取代他們的位置。而西遊記是古代浪漫主義小說的典型代表,為什麼可以被稱為浪漫呢?因為這裡的浪漫是廣義上的浪漫,並非我們情侶之間追求的狹義「個人浪漫」。看完西遊記的小說與電視劇,很多人都說主角是唐僧,或者說是「師徒四人」。其實不然,深度的去理解,還有從通篇行文去看,這些理解都過於膚淺,其實主角只有一人——孫悟空。
從開篇的第一回合「靈根孕育源流出」,孫悟空出生於東勝神洲,取自女媧補天之石。這一背景,其實不僅僅是為了襯託孫悟空的不凡出身,更是為了讓孫悟空成為了一個「純淨無暇」的猴子,這是人性本善的論點,而之後前往道家菩提祖師之處學習,道家的萬物生「氣」,以「道德」成就金身,證道成仙,顯然是不適合孫悟空的。因為孫悟空本就是金身,缺少的只有本領。那麼孫悟空到底缺少什麼呢?何為仙,何為佛?打的過玉帝,為何打不過如來呢?這些問題都是很有爭議的。
而《西遊記》通篇所述,是孫悟空與天鬥、與地爭、與仙佛殊鬥、為己證道而不斷反抗的過程。這裡可以隱喻為:作者的解放思想、解放個性、不畏俗世眼光,破除墨守成規。孫悟空與天鬥,就大鬧了天宮。與地爭,便毀了生死簿,為自己的族群爭的光陰歲月。與仙佛鬥,鬥,取經途中九九八十一難還不夠嗎?這一路的反抗,就是作者那個朝代,人們渴望解放思想的形象。
而《西遊記》儘管出現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但是明代戲曲、評書、大街小巷,都有《西遊記》的身影出現。甚至每年皇帝與妃子們都要看木偶戲,其中就不乏「七擒孟獲」、「大鬧天宮」、「大鬧龍宮」之內的戲曲。可見當時的皇室是允許的,而且在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小說體很是流行,皇帝基本上看重的是結局,西遊的結局是——孫悟空證道成佛,玉帝仍然貴為九五之尊。而玉帝其實就是古代皇帝的象徵,所謂「君權神授」,玉帝好好的,那皇帝自然是認為「國運昌盛」。
再者還有一份證據,現如今流傳下來的《西遊記》,有很多都是「官版」的。也就是當時官方印刷然後出售的,小說的發行,這也是皇室的一種國庫充實的方式。有幾本流傳下來的明代「周平王」(朱元璋的嫡系子孫)府上的《西遊記》抄本,正是印證了:《西遊記》不但不是明朝禁書,而且還是極為暢銷的書籍,是官方大力推行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