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活態展示館二層展示「漁人故事」。(本報記者 王協雲 攝)
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危婧璟 蘇華明
「曾記得,囝仔時,媽媽定定,帶我去菜市,買著我愛吃的魚……」悠揚的阿卡貝拉吟唱的閩南語《魚歌》溫婉動聽;身著特色頭飾、服裝的疍民跳起歡快靈動的舞蹈;幻影成像技術,讓「王船巡境」和「燒王船」的熱鬧場景生動還原……漁歌新唱,漁港新生。6月28日,由思明區廈港街道精心打造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正式開館,漁港、漁船、延繩釣、送王船、疍民等帶有鮮明沙坡尾色彩的元素在一個空間裡鮮活再現。
這棟位於大學路42號的建築將成為沙坡尾的文化會客廳,市民遊客可以來這裡領略沙坡尾的前世今生,聆聽漁民鮮活的故事,更可以參與互動,展望沙坡尾的未來。未來,這裡還將連結廈港片區內的文化資源,成為廈港片區文化集散地。
留住鄉愁記憶 激活文化生態
「開館啦。」6月28日上午9時許,疍民張亞葉用力敲響手中的銅鑼,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這個屬於市民和遊客的文化會客廳正式開館。
「六月烏夾黃翅鮸魚來吃餌;七月吧浪鰮,有通吃閣有通分。」開館儀式上,廈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一青特地選擇一首閩南語漁謠,借漁民豐收時的收穫之情,分享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開館的喜悅。
沙坡尾曾有著玉沙坡的美稱,是廈門港的源起之地。不過,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中,這裡一度落敗蕭條。2015年,思明區委、區政府將片區列為老城有機更新示範點後,廈港街道以「文化傳承、街區自治、產業發展」三駕馬車為抓手,不斷致力於片區的更新發展。
「作為一個開放式的街區,沙坡尾一直都缺乏一個綜合展示文化的窗口。為此,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設立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為大家尋找鄉愁提供載體和平臺。」王一青解釋道。
活態展示館上下三層,空間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鐫刻著歷史的老照片、老物件,更通過雕塑場景、紀錄影片、AR、幻影成像、體感互動等現代技術全方位重現廈港的海洋文化歷史。
其中,一層為沙坡紀事,將整個沙坡尾的發展歷程以時間順序梳理;二層為漁人故事,主要講述這裡的漁民在歲月的磨鍊中形成特有的漁業技藝、生活習俗等。
沙坡尾工作坊主任、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表示,這裡不僅集中展示漁港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用現代的方式去激活、還原、修復廈門港那些留存在記憶和文獻裡的場景,並通過跟當下生活的銜接而產生新的生活美感。
據悉,沙坡尾工作坊的專業團隊將結合展示館的運營,開展沙坡尾「一日館長」「公益學堂」「文化年曆」等特色品牌活動。
八位「一日館長」
共商沙坡尾發展
在剛剛啟用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一日館長」主題活動隨之啟動。
作為第八期沙坡尾「一日館長」,文博研究員何丙仲化身「講解員」,從漁港的興起、鼎盛、蓬勃拓展到產業轉型……為市民和遊客講述起沙坡尾的歷史。
「這是《清初海疆圖說》中的金廈兩島,這是十六世紀中葉荷蘭插圖繪製的金廈海灣……」在「昔日商港」的展區前,何丙仲介紹起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地圖。這些地圖都是何丙仲提供的。在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籌備期間,他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大大豐富了展示館的內容。
「從明代的貿易樞紐,到清代對臺交流,再到近現代的漁港,沙坡尾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定位,發揮不同的作用。」長期研究廈門對外交通史的何丙仲認為,歷史不是掛在牆上的,有了活態展示館,市民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沙坡尾。
當日,第二期「一日館長」、廈門漁業史專家陳復授也來到現場,向前來參觀的市民介紹沙坡尾漁業文化。在他看來,各種物質和非物質遺存散落在沙坡尾的各個角落,它們都是沙坡尾活態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動吸引了沙坡尾歷任「一日館長」到場,大家齊聚一堂共商沙坡尾發展。第六期「一日館長」朱家麟表示,沙坡尾是廈門歷史發展中最經典的切面,古老的歷史和摩登的現代城市在這裡交匯碰撞。成立展示館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探索用更好的形式讓沙坡尾「活」起來。
「這個展示館搭建起一個文化的平臺,連結起廈港片區內的文化資源。展示館會不定時發布轄區內中華兒女美術館、藝術西區、微風樂集等相關文化活動資訊,在交流碰撞中實現更好的傳承。」在「一日館長」們看來,沙坡尾活態展示館這個市民和遊客的「會客廳」,將成為廈港片區文化集散地。
【特寫】
七旬漁民很激動:
好像看到我們的過去
對很多漁民來說,沙坡尾活態展示館濃縮了他們共同的記憶。
「快看,這是貝勞船隊,是我們以前工作過的漁船……」在剛剛開館的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看著牆上張貼的那張老照片,市民黃亞福激動地招呼外甥黃亞發一起看。
「我是一名輪船機修工,當時貝勞船隊首航很轟動,我安裝過發動機,這個船隊專門抓金槍魚的……」回憶起過去,今年75歲的黃亞福有點激動。
71歲的黃亞發抱著小孫子在展示館裡邊走邊看,時不時和一旁的舅舅交談著。「沒想到能夠看到我們過去工作過的漁船。」黃亞發感慨萬千,「我一輩子和海洋打交道,從13歲開始就上船工作直至退休,看到這些照片和物品,好像看到了我們的過去。」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