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何建明:「上海」是一個動詞,代表著上海精神的核心和靈魂

2020-11-29 上海觀察

【編者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一座城市同樣如此。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看來,「上海」這兩個字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視作一個動詞,它本身就代表了上海精神的核心和靈魂——一種從骨子裡迸發的、不斷向目標奮發的力量。以下是他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


我這幾年在上海待的時間比較長一點,寫了幾本書。2018年寫了一本《浦東史詩》,講的是浦東改革開放;去年寫了《革命者》,今年7月已出版。疫情期間,我滯留在上海,寫了《第一時間》和《上海表情》。因為寫了這幾本書,所以我對上海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與思考:比如今天的上海人如何來理解上海,我認為非常重要。我有一個可能並不準確的感覺,上海人往往覺得對自己是挺了解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作為一個作家,我在了解這座城市、書寫這座城市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觀察和心得,所以今天我給大家講講「上海精神的昨天和今天」。

上海精神的昨天和今天有何不同?

2003年的時候,上海市動員了很多專家,對上海城市精神做了總結,即: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後來又增加了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四句話我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很有道理。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又提出了一個「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主要是寄語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相互間關係。

精神,基於文化,但又高於文化,它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華。那麼,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在昨天和今天有什麼不同?

從上海開埠到1949年,這段時間的上海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狀態?作為沿海的新興城市,除了「海納百川」,我認為上海還具有一種探險精神。我查了一下自己的祖先,我爺爺的爺爺那輩大概在一八四幾年的時候,沿著蘇州河來到了上海。那段時間上海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城市的規模。應該說,我們的祖先對上海就是一種探險,看到這片新沙灘地,既害怕它,又慢慢想接近它。我爺爺告訴我,他的爺爺三兄弟做船工生意,他們從蘇州河劃了木船,慢慢地來到上海。當時這個地方已經有很多碼頭了,他們沒地方去,就到了浦東陸家嘴一帶,與另一位賀姓蘇州財主一起建了一個「和氏碼頭」(何氏與賀氏取其中心意思)。到我爺爺的父親那一輩時,這邊已經開始出現洋人。那段時間的上海,什麼人都可以到這個地方來,江南文化跟海派文化發生融合,形成了一種探險和碼頭的精神。

人們一直說,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什麼是窗口?就是外來之風最先進來的地方。上海開埠是被迫的,當時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處在非常低潮的階段。現在從上海好多建築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帝國主義列強留下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痕跡。也是在那段時間,西方文明的某些東西融入了上海,形成上海海派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在上海依然有所體現。因此,我們不要把時代和城市分割開來,一個城市的精神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不斷融合、豐盈而成的,留存著這座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印記。這種「基因」變異,是多數沿海城市的文化特性,上海也不例外。

中共為何選擇在上海建黨?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這是這座城市最引以為自豪的一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誕生在上海?黨的一大為什麼不在北京、廣州召開?我有一個思考,大家聽聽看對不對。我發現中國共產黨建黨必須放在上海,廣州和北京都不合適,為什麼呢?北京城的地理特點不太適合從事革命的「地下工作」,無論是氣勢恢宏的故宮,還是四四方方的大四合院,封建皇家形成的那種管理體制和形式,極不利於力量弱小的革命者從事地下工作。相反,上海那些如同毛細血管一般細密交錯的弄堂和疊疊而起的小閣樓,正好為革命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掩護。那為什麼不放在廣州呢?按理說,廣州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當時國共合作的革命中心,基礎應該非常不錯。但是我想了一下,廣州那個地方也不合適,它最強大的革命力量,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力量,中國共產黨不能在另外一個黨的心臟地方搞革命,所以最後的結果就選擇了上海。

但是,在我看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誕生在上海,最根本的還是與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有關。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上海已經成了一個國際大都市,三教九流的文化都在這個地方匯聚。因為三教九流,所以海納百川,什麼人都有。很多先進知識分子也被吸引到這裡,當年翻譯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陳望道在上海,陳獨秀、魯迅也在上海。因此,在那個時候進行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的醞釀,上海是最合適的。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從地理、自然環境和人文的角度來看,都有它的道理。

上海精神除了影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還成就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真理之路的實踐,這一點以前我們說得不多。我們研究黨史和革命史,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的路線從秋收起義的湘贛邊界、井岡山,一直到延安、西柏坡和北京,常常繞過了上海。其實在我看來,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革命實踐恰恰就是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進行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對城市武裝鬥爭的實踐,也不可能有後來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事實上,正是在上海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武裝鬥爭,復而遭遇失敗的慘痛教訓,為後來找尋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奠定了基礎。所以我認為,我們過去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進行的武裝鬥爭的實踐是認識不夠的。上海三次武裝鬥爭的實踐,對中國共產黨後來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上海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對中國共產黨將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一點我認為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現在常常講,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而上海精神中的包容性、接納性,正是為中國共產黨將馬列主義在這個地方付諸實踐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在寫作《革命者》的過程中,也讓我對上海人有了再認識。城市鬥爭的殘酷更甚於農村,槍炮來了沒有地方躲,沒有地方跑,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段也極其殘酷。上海人絕不是軟綿綿的,上海人的骨子裡是堅硬和堅強的,他們目標清晰、信念堅定,認準方向和道路,在心頭就篤定下來了,不會輕易改變。這樣的信仰和意志,在浦東開發建設中同樣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我的《浦東史詩》裡有這方面的精彩敘述。一座城市之所以成為革命熔爐、革命中心,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密不可分。在這片土地獲得革命者身份的,或者是上海本地人,或者匯集到上海,或者從上海走向全國,而在他們身上都體現了上海的精神品格。

上海為中國的工業化和改革開放作出重要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是:土地改造完成後,怎麼進行城市的工業、資本家、資產階級的改造?中國共產黨選擇將這場改造的中心放在上海,因為上海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工業城市。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上海精神、上海實踐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我們是農業國家,改造農村大家都有經驗,因此土地革命在中國取得了成功。但是,對於城市改造,我們是沒有經驗的,而上海成功了。當年那場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學會了如何管理城市,後來很多大資本家願意跟著共產黨走,成為社會主義的貢獻者和建設者。上海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在中國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的轉變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也為改革開放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功實踐提供了標杆。

提起改革開放,我們都會想到小崗村的包產到戶、深圳的城市建設。其實改革開放後,上海是內地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開展土地批租的城市,第一座與外資合作建成的高樓就在上海黃浦區。上海現在最高的建築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第二高的是環球金融中心,第三高的是金茂大廈,每一棟大樓都有中國改革開放的影子。當年上海要開發浦東,但是老上海這邊的建設壓力太大,沒有錢,怎麼辦?當時想了一個辦法:當天早上先由財政部門向浦東開發辦開出一張「空頭支票」,浦東開發公司再拿著這張財政部門的支票到土地部門交上開發區劃定的開發土地的評估費用。而開發公司拿到土地部門的評估作出的文件後,就立即轉頭到土地交易市場掛牌換取開發土地預支支票,這時的開發公司所獲得的支票金額肯定遠高於早上財政部門開出的支票金額。至此,當天下班前,浦東幾家開發公司必須以火箭般的速度,填上早上所獲得同樣金額的支票,及時送回市財政部門……如此空轉一天,市財政局其實從帳面上看一分不少,而浦東開發公司各家則已經在帳面上有了實實在在的一大筆錢了,這叫作「財政資金空轉,土地批租實轉」。

土地交易辦完了以後,當時浦東新區管委會的人就跟香港的老闆說,你看我現在有錢了,這一塊地現在歸我了,土地證也有了。香港老闆一看所有的材料都行了,又交了幾個億的「預付金」,這樣一下子浦東開發者就有錢了,可以啟動開發了——由此可見改革之艱難。從領導者、決策者,到建設者和普通老百姓,上海人在自己的家園之上,將自己的汗水、心血奉獻給這片土地,建設和發展浦東,組成了整個浦東開發過程中史詩般的歷史畫卷。所以說,上海精神還成就了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

上海精神是骨子裡冒出來的一種敢拼的力量和昂揚的氣度

如果說,上海精神的昨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年代凝聚和鑄造的革命初心,成就了黨的誕生。那麼,上海精神的今天,則助力了新時代奮進開拓的新徵程,成就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與經驗,成就了中國銳意進取的創業史詩,推動中國走向強盛。

今天的上海精神的特質,我認為可以用兩個字來解讀和概括:高貴。高貴在哪裡?其一,我們的城市建設吸收了紐約、巴黎、倫敦等世界一流城市的優點,並且還在繼續前進,難道這不值得驕傲嗎?其二,中國人民是特別聰明和勤勞的人民。有西方人說,我們不怕中國強大,就怕中國晚上12:00的時候還到處車水馬龍、燈光閃爍,人們還在忙碌地工作。中國人這一點是了不起的,從我自己身上、從我的家人身上、從上海朋友身上,我都能看到屬於中國人的踏實、勤勞的品質。其三,上海現在建設得這麼好,它的高貴之處,還在於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遠的理想和對人民城市負責的使命感,這是上海精神的根本。我們從來不滿足於自己曾經達成的偉大成就,永遠在不斷地向高峰邁進。我們建設城市的宗旨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與安康,這是上海城市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的品質。

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我在《浦東史詩》那本書中,對上海做了一個創造性的解讀。我認為當年我們的祖先認識這片土地的時候,「上海」就是一個動詞,後來才慢慢形成了上海這個城市的名字。「上海」作為一個動詞,對今天的每一個上海人都具有極大的意義,上海的精神是骨子裡冒出來的一種力量、一種拼勁,而且這種「拼」一定是要贏的——我們不斷地向未來的方向前進,我們不斷地往我們嚮往的方向看齊,我們永遠朝著夢想的目標進發,我們始終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就是「上海」兩個字的意義,它是動詞,代表著上海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正是因為這樣,上海才有可能不斷向前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人民城市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城市,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可能把我們的城市建設得更好。上海精神實質上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我們生活在這個城市裡,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如何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就是要追求剛才提到的這兩個字:高貴。這裡所說的「高貴」有很豐富的內涵,它是人自身修養的理想境界,是能力達到一定高度的境界,是財富達到一定高度的境界,也是我們的精神臻於完美的境界。我認為,高貴可以是上海打造的一種特別的品質,我想用這兩個字來勉勵我們上海繼續往前走。從21世紀開始到未來的100年,上海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值得全世界學習的高貴的城市。

高貴包含的第一種品質,是對於不同文化和事物的包容和大度。第二種品質,是城市和它的居民的文明程度,近些年來上海人民在穿著、談吐、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素質都在提高,這點我認為也非常重要。第三種品質,是自上而下的自覺意識。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當中,上海非常有序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很好地應對了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它體現出的上海人的高貴品質是什麼?是面對突發事件鎮定、及時的反應,是正確的判斷力、實踐力和執行力,這就是高貴的一種表現。疫情初期,上海迅速做出決定,將位於金山的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作為集中收治定點醫院;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後,上海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航空港,如何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上海市委市政府進行了科學布局、精準防控,向虹橋機場、浦東機場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志願者,前前後後幾十萬人在守護著各個大門。同時,多部門協同配合,全力保障從機場口岸到隔離酒店、救治醫院防控的無縫銜接,做好全程閉環管理。在疫情中,上海人民用自己的精氣神,壘築起一道道嚴絲合縫、比肩聯袂的鋼鐵長城。

上海精神特質中的高貴,還體現在不斷提升的城市治理能力上。中國有14億人口,上海一個城市就有2400多萬人,這麼一個超大型城市要管理得好非常不容易。近些年來,上海致力於以繡花般的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促進城市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運行更順暢、更高效、更可持續。同時,我們一旦遇到了問題,這個城市有人給我們提供保護,這種保護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市委市政府,來自各級各類組織,這在美國不可能有,歐洲也不可能有,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

上海精神,在我看來,它是中國精神的縮影,體現了中國智慧、中國風採、中國力量。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四句話的基礎上,我認為上海精神還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和發展。我期待著上海市政府和相關專家,對上海精神做進一步的挖掘、研究和總結,這有利於上海城市的發展,也有助於世界更好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國。

整理人周丹旎


【思想者小傳】

何建明著名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茅盾文學院院長、中國報告文學研究院院長。全國勞動模範。當代中國報告文學領軍人物,七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三獲魯迅文學獎、五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代表作有《革命者》《浦東史詩》《第一時間》《上海表情》《時代大決戰》《那山,那水》《爆炸現場》《國家》《南京大屠殺》《忠誠與背叛》等。(作者照片由上海圖書館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意外滯留上海,記錄「上海表情」,何建明再出新書重現珍貴抗疫瞬間
    在《上海表情》的新書首發式上,中國作協散文專委會委員黃賓堂直言,因為疫情無法外出採訪,這對報告文學作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何建明依然憑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功底,寫出了這本有難度的書,「書中有濃重的個人化感受和體驗,且敘述章節短,節奏短促,畫面感、鏡頭感強,敘述色調上或疼痛、或激憤、或溫暖,一種種鮮活的表情展現出來,共同組成了『上海表情』。」
  • 美國夢和中國夢 - 上海作家
    2011年,該劇在內地完成160場演出,票房突破8500萬元,吸引了觀眾超過15萬人次,成為一個文化事件,有報導說它 「代表了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方向」。    三是關於上海建造迪士尼樂園。迪士尼總裁兼執行長伊格爾說:迪士尼落戶上海是迪士尼在中國內地開展業務的一個裡程碑。最近的新聞是上海迪士尼在華招募100名幻想工程師。
  • 有聲│上海朗誦名家抗疫詩歌朗誦會《致敬春天》
    疫情來襲時,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正在上海,他也提筆記錄下了上海應對疫情的緊迫與從容。在這個特殊的春天,上海市作家協會和上海圖書館聯合發起了一場特殊的朗誦會,將2020「海上心聲·春」朗誦會搬到線上,希望能給經歷了寒冬的人民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致敬春天——上海詩人抗疫詩歌朗誦會」特精選上海詩人抗擊疫情詩歌,邀請名家朗誦,製作音頻,助力武漢,助力戰「疫」,共克時艱。
  • 思想者|嚴愛雲: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孕育了怎樣的偉大精神?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孕育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也成為我國紅色文化之源。對建黨精神的提煉和詮釋,有助於我們更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今天的演講,我將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對建黨精神的一些思考。
  • 張文宏和李佳琦,什麼樣的城市精神讓「頂流」在上海「匯流」
    記者 袁婧攝  張文宏與李佳琦,可謂時下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頂流」代表。他們生活在上海,他們的事業發展、升級也在上海  「張文宏發微博了」,7個字的熱搜話題標籤下,6小時閱讀量超2億。  消保委工作人員、央視主播、奧運冠軍,李佳琦的下一位直播間搭檔會是誰?
  • 在最孤獨的時光裡,學習,或是思考,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者。
    學習,或是思考,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者。未曾孤獨人迷茫,孤獨來時是深思,孤獨時光人成長。孤獨過後心智熟。世上鮮有人會拒絕成長,誰都希望自己在大家眼裡是一個睿智成熟的人。但要達成心智的成長成熟,就必須要經過一段孤獨的時光,並在這段孤獨的時光裡,學習、沉澱、思考,感悟,不斷自我升華,最終成就自己。
  • 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在我們瀏覽羅丹的作品時,可以讀到雕塑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思想者》正是通過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來傳達了一種複雜的精神世界。這尊作品到底長什麼樣的呢?看上圖你就知道,一位智者坐在一塊石頭上,右手託腮,左手置於左膝上,低著頭,似乎在沉思著什麼。這張照片是從仰視的角度去拍攝的,為什麼要將其置於一定的高度?
  • 【地評線】太陽鳥視評:高揚「上海精神」的風帆 乘風破浪再遠航
    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在以視頻方式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著眼各國共同利益,提出弘揚「上海精神」的中國主張,發出團結協作的中國倡議,強調要「為地區國家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實踐探索。」
  • 英國皇家航空學會中國(上海)代表處在上海 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揭牌...
    (原標題:英國皇家航空學會中國(上海)代表處在上海 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揭牌成立)
  • 上海矽酸鹽所召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心組學習會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上海矽酸鹽所所長宋力昕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研究所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指導思想。上海矽酸鹽所務必要按照這一指導思想,結合第四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國家科技發展現狀和需求,制定研究所的科技發展規劃。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寶軍:用靈魂創新,讓北鬥比肩世界一流
    提到新一代北鬥首發星的研製,他說「要賦予衛星以靈魂」;提到北鬥全球組網完成,他說「付出所有就是為了不被『卡脖子』」;提到創新,他說「謀跨越就要真創新,真創新一定要有擔當」。其實,在2009年來到上海組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研發團隊之前,他已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2004年,因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的貢獻,他成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者之一。一紙調令,林寶軍「承國家之志」,來到上海「鑄時代新星」。一走進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迎面就能看到這句話,而他對這兩句話有著無比深刻的體悟。
  • 上海分院召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心組學習(擴大)會
    11月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分黨組、滬區黨委召開第四季度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研討「十四五」未來發展規劃,謀劃推進新一輪科技創新工作。上海分院領導班子成員、系統各研究院所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上海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滬區黨委書記李正華主持會議。
  • 等離子體與靈魂精神
    等離子體是物質的第四個狀態,是由離子和自由電子組成的氣態物質。雖然,氣體和等離子體是物質的不同狀態。但是等離子體顯示了巨大的不同性質和複雜性,遠超於氣體或其他物質狀態。等離子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具有集體行為,它根據整體的變化改變其在某一場域的影響。對等離子體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非常熱,而且沒有一個確定的形狀或一定體積,除非它被封裝在一個容器中。
  • 讓校訓成為涵養核心價值觀的載體
    6月24日,由光明日報社、上海市教衛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上海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大學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行。來自10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就挖掘和踐行校訓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進一步討論。
  • 一個超級符號,打開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的價值密碼
    NO.1丨壹 以最能代表長三角的符號 代言長三角超級城市 LOGO,不僅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標誌,更是一個美好期許的象徵
  • 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共建張江實驗室
    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王琳琳)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同打造的張江實驗室26日揭牌,將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增添新的重要支撐。張江實驗室位於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將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創新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建成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力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
  • 侯建國調研中科院上海、蘇州地區研究所
    與各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座談交流,並與上海分院在滬部分單位黨委書記進行個別談話;分別組織召開在滬部分單位紀委書記、青年課題組長、博士後導師代表座談會,深入了解基層黨支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工作情況與成效,徵求對加強青年人才隊伍,特別是博士後隊伍建設的意見建議;深入實驗室實地了解各研究所主要科研工作和創新成果。
  • 第一屆上海民革榜樣人物展播 | 袁立:達者兼濟天下
    袁立是一個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企業家精神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袁立也有過多次迷茫和失落,但更多的是思考與奮進。在自主創業的28年裡,袁立始終在讀書,在思考,在探索。他說,自己喜歡讀書是自幼養成的習慣,思考能力是在職業生涯中逐步修煉成的,探索精神則是在創業過程中不斷淬鍊出來的。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以中心實驗室為主要基地,整合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疾病轉化醫學實驗室、Med-X——精神衛生中心神經精神影像中心的主要專職科研隊伍、技術力量和硬體設施,建立具有開放服務能力的重性精神病基礎研究的技術平臺和結構優化的科研人才隊伍。
  • 研究生教育要培養善於思想者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的召開對研究生教育和青年人才寄託了很大希望,而現實生活中的研究生教育則存在一些問題——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引發高等教育界對此作出深入透視和熱切反思。質言之,研究生教育要走向卓越境界,必須培養深具靈魂、善於思考的人才。這就需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內容和過程中養成深沉的問題意識、堅定的探索精神和自覺的學術創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