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辣哥還是一個銷售顧問的時候,最煩的一類客戶就是,進門之後先用自己的手指頭敲敲車身,然後帶著一臉自得的說:我開了幾十年車了,什麼車好什麼車不好,我敲一敲就知道,你們家的車皮不僅薄還是塑料的,所以安全性肯定不行!
遇到這樣的客戶,我實在無力解釋高聚酯材料和塑料之間的區別,因為滿足尊貴的寶馬潛在車主的虛榮心,是我能夠實現成交的必要手段,直到有一天我做了管理層,不再為一臺兩臺銷量發愁的時候,我終於鼓起勇氣拍了拍一個同類客戶的肩膀,然後說:我家世代從醫,通過對你的拍打,我覺得您的身體不太健康啊,平時要多注意保養!
車皮厚等於安全性好,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認知,其實如果回溯到幾十年前,這樣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辣哥卻發現即便到了今天,也能在評論區裡看到以車皮薄厚論安全性的槓精們,於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因為這個笑話真的不好笑。
汽車工業發展到了今天,決定安全性的配置已經達到了從未有過的豐富,各個品牌也都有了自己的智能主動安全系統,也有了自己的車身結構技術,這些才是保證安全性的基礎,而車皮的作用就剩下了三個,第一就是保證足夠吸引人的外觀設計,第二就是為車主們遮風擋雨,第三就是增加車企的售後收入。
當然,市面上在售的車型當中,車皮也確實有薄有厚,其中日系車的車皮整體偏薄,當然人家給出的解釋就是為了吸能;美系車的車皮普遍較厚,人家給出的答案是避免剮蹭引發較大的外觀損傷。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剖開了說,日系車的吸能技術不簡單在於車皮的薄厚上,之所以做得薄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降低生產成本,第二個是增加後期維修收入。至於把車皮做厚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製造產品力紮實的表象以增加賣點,第二個是增加後期維修費用。
瞧瞧,不管是薄還是厚,都逃不開一個利益糾纏,而且都是為了增加售後的收入,這一點也很好理解,車皮或者車漆薄了就容易出現比較醒目的損傷,作為一個車主你是修還是不修?至於車皮或者車漆厚了,雖然更能耐磨損,但是售後的維修費用也會水漲船高,作為車主你修還是不修?左右都有保險公司買單,絕大部分車主都會選擇維修。
要知道的是,鈑金和噴漆可是車企和經銷商重要的售後收入來源,甚至還以此養活了不少機電技術不好的修理廠。當然,即便車企不想掙這一筆錢,一臺車總得有個遮風擋雨的車皮不是,不然還不如買一臺四輪摩託開上,更省錢省事兒。所以車皮的薄厚不能反應車輛的安全性,更不能體現一個車企是否良心,所以再碰到以車身薄厚論安全性的偽專家,我勸各位車友擦亮眼睛,他們的推薦可能真的不靠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