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四川地震,讓大家都覺得心頭一緊。一時間,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都是相關的消息,但是,很多卻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謠言。其中最大的一個莫過於所謂的「地震雲」了,不少人都在朋友圈發了相關的消息。
為什麼地震後傳來的很多消息都是謠言?悟空問答裡的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也許可以解答:
為什麼地震發生後往往有很多謠言?
答主:@藍天救援隊張勇(藍天救援隊隊長)
所謂「有大災必有謠言」,地震災後的謠言問題持續已久。震後比較常見的謠言包括以下幾種:
1,關於餘震的謠言,比如說幾點幾分會發生大的餘震。
2,與堰塞湖相關的謠言,比如說馬上要發生潰壩。
3,災區要有瘟疫,會傳染很多人。
4,還有人會發布一些網上捕風捉影的信息,比如死了多少人。
我們經歷過這麼多次災害,其實對於這幾種謠言應該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了。
首先,我們應該相信政府對於災害信息的準確報導。
其次,建議所有民眾都應該學習緊急避險的知識和應急救援的技能。多看一些案例後,也能增強相關經驗,就不會被謠言所騙了。比如關於餘震的謠言,大家應該知道,關於地震的預測,至今仍然是世界性難題,一般不會有準確預測。只要是相對準確的預測,一般都是假的。
第三,關於潰壩和堰塞湖的謠言。中國西南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震後出現潰壩和堰塞湖也是很常見的,但是震後堰塞湖和潰壩造成人員傷亡是極少見的。而且,每次大震後,政府一般會嚴格監控相關次生災害動態。因此,現場的人對此類災害的了解會更準確,後方網民一般不會比現場的人更清楚狀況。所以一般從網上傳出來的消息,大多是假的。
第四,關於瘟疫的謠言。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糾正「人被傳染瘟疫後如何如何厲害,無法治癒」這種謠言。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從聯合國到國際紅十字會,一直在傳播這種理念:人死亡後48小時內,人體所攜帶的各種病毒病菌,也會隨之死亡;惟有愛滋病病毒會延續到人死後第六天才死亡。這時候,人的遺體嚴格說就是一具肉體,沒有太大區別。如果說它能造成汙染的話,也是因為腐爛的肉體造成了水的汙染,引發一些胃腸道疾病,不會形成病毒性的傳染病。
最危險的,反而是活下來的人。每次大災後,這些倖存者如何集中安置,大眾衛生和供水問題,包括廁所位置、排水位置,或者住宿過於擁擠,會造成人員之間感冒等其他流行疾病的交叉感染。「大災之後防大疫」,其實是指這方面的問題。這也是每次大災之後政府都會重點防範的。
第五,地震以後,會有很多圖片說,某個地方樓塌了,壓死了多少人。比如昨天晚上網上有消息說,天堂大酒店掩埋了1500人,沒有轉移出來。其實,只要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謠言:一個有兩千人的酒店,怎麼可能一下子掩埋掉一千五百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這個信息是在地震發生後幾個小時才傳出來的。現在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非常快,以當地政府的應急能力,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幾分鐘十幾分鐘內一定會及時上網。而且,昨晚地震發生後,政府已發布消息:九寨溝震區不會出現大的建築物垮塌。
再者,根據理性分析,這次地震震中的烈度會超過八度,達到九度左右。但是地震的烈度,會根據距離和震源深度不斷消減,因此,在距離震中四十公裡以外的九寨溝景區,它的烈度會消減到七度以下,不會有大的建築物坍塌事故發生,因為當地的地震設防是八度設防。
而在另一個問題下,也有答主解釋了大家熱衷於傳播的「地震雲」到底是什麼: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答主:@震長(地震科普達人)
「地震雲」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概念,雲和地震並無關聯,雲不是地震前兆現象,但「地震雲」的說法在民間長盛不衰,雖然已有氣象和地震方面的專業人士進行過多次科普。
地震的發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是斷層應力調整導致,其他因素對此幾無影響。有些時候,無論什麼形狀的雲的出現,和地震的發生看似有了一些「關聯」,但並不具備因果關係,就像歌手蕭敬騰與大暴雨的出現一樣,即便有很多次的對應關係,但二者並無科學意義上的結果關係。
「地震雲」的說法之所以流行,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對地震活動的未知和對地震破壞的恐懼,於是我們總想找到地震活動規律,習慣性把雲歸為地震前兆現象,但科學意義上的地震前兆並不包括地震雲。
地震前兆是指與地震孕育、發生相關的有別於正常變化背景的異常變化,迄今已觀測到至少有數十種,大致可分為:地殼形變、地震活動和地震波參數、電磁和衛星遙感、地下水位和化學成分、地聲、地光和動物習性等。
19世紀90年代IASPEI發起徵集、推薦和評選地震前兆活動,給出如下標準:異常必須與地震發生相關,必須重複觀測到,定量給出正常值和異常的差別,指出異常與地震的關係並進行統計檢驗等。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基於前兆觀測應用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地震預測比較樂觀,但此後發生了一系列破壞性地震,幾乎都在毫無預報的情況下發生的,而在預測的一些地區,地震卻遲遲沒有發生,地震預報的科學難度要比原先預料的困難得多。
看來地震以後,我們除了讓在災區的人冷靜下來以外,我們自己更要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以後才去傳播相關的信息。
本文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