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說宮崎駿和高畑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訪問我國時,曾向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討教動畫製作技巧,卻遭到上美影廠的婉拒。
另一篇是說齊白石老先生曾親手給上美影廠畫過一部動畫片。
這兩篇文章,在筆者看來,第一篇說的應該是真的,第二篇說的肯定是假的。
齊白石畫動畫片?動畫片一秒多少張原畫啊,那這動畫片的原稿就不是一般值錢了,幾乎一秒鏡頭就能買半個小區,十五分鐘的動畫片算下來……能買一個小國家。
這兩件真真假假的事情,都和一部動畫片有關,我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被很多網友譽為國漫經典的《小蝌蚪找媽媽》。
可能有網友會疑惑,這個上古時期適合給學齡前兒童看的動畫片有什麼神奇之處?
這部動畫片還確實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一、《小蝌蚪找媽媽》創作背景,讓齊白石的畫動起來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了一大批優秀動畫片,其中有的還在國際上拿了獎,比如我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就獲得了很高的榮譽。
但是,當時我們的作品雖然和世界接軌卻沒有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來,因此時任上美影廠廠長的特偉提出了新的創作理念:敲喜劇樣式之門,探民族風格之路。要製作更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片。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京劇元素的《驕傲的將軍》,剪紙元素《豬八戒吃西瓜》等優秀動畫片紛紛問世。
1959年,動畫設計師徐景達提出新的創意,將我國傳統水墨畫做成動畫。這個創意在1960年的美術電影展覽會上得到了陳毅元帥的支持,陳老總提出:讓齊白石的畫動起來!
上美影廠的水墨動畫創作組很快組建起來,他們採用了同名童話故事進行改編,在水墨畫上參考了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蝦。
這就是齊白石老先生和上美影廠的緣分,他逝世於1957年,所以是不太可能親自給上美影廠畫畫的,但《小蝌蚪找媽媽》裡確實有齊白石的藝術成分。
二、多快好省,技術攻關
上美影廠為了創作《 小蝌蚪找媽媽》幾乎是全體上陣,每個人都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有人專門負責畫蝦,有人專門負責畫蝌蚪,有人負責青蛙……
該部動畫片製作時正值全國掀起「多快好省」運動的時候,全體創作人員幾乎天天加班997,夜以繼日地畫,也發明了一些新的畫法。
比如那些小蝌蚪,數量太多,一個一個畫確實麻煩,創作人員別出心裁使用了印章,用十幾個印章蓋出小蝌蚪的頭部,然後用小蝌蚪的尾巴動作來表示出它們的喜怒哀樂,不得不說這個創意是非常棒的,畢竟小蝌蚪看不到眼睛、嘴巴,就是黑乎乎一團,用尾巴擺動表示情緒實在是神來之筆。
只是,這十幾個印章似乎並不符合「省」的原則,好在特偉比較開明,是沒「省」但也「快」和「好」了,所以特批同意製作印章。
由於水墨動畫沒有先例,所以除了畫原畫之外,如何拍出水墨的特色是一大難題,畢竟之前的動畫都是單線平塗填色,而水墨畫是用多層粉色疊加,不僅國內沒有相關技術,國外更沒有。
在上美影廠創作組夜以繼日的研究下,他們攻克了水墨畫製作和拍攝的技術,至於是用什麼樣的技術,直到目前依然受到國家保護不可外洩。
三、《小蝌蚪找媽媽》賞析,每一幀都可以截出來當水墨畫
筆者也不太懂動畫技術層次的問題,但作為一個觀眾,從小到大看過很多遍《小蝌蚪找媽媽》,對這部動畫片還是有自己感受的。
首先,直觀上看,《小蝌蚪找媽媽》是一部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截出來當水墨畫的動畫片,這幾乎是大家公認的,當然還有一部更美的《牧笛》。
尤其是這兩隻蝦,頗有齊白石先生筆下的樣子。
還有這幾條顏色鮮豔的金魚,和黑色的蝌蚪一對比更顯得生動而美麗。
當然,還有這兩隻萌噠噠的小雞,毛茸茸惹人愛。
其次,從內容上看,《小蝌蚪找媽媽》兼具了趣味性和科普性,小蝌蚪們通過個別特徵識別媽媽,每個動物的反應不一,尤其是差點急眼的小烏龜很有趣,保證了孩子們愛看。
同時,這部動畫片也讓很多小孩子第一次了解了青蛙的成長過程,以及金魚、螃蟹等動物的個體特徵。當然,也有網友說這蝌蚪像蟾蜍的孩子,不像青蛙的,還好吧,至少大部分人是很難分清二者區別的。
最後,還有本片的配音旁白,是當年話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張瑞芳,其發音、語氣等方面很規範也很有親和力。
四、《小蝌蚪找媽媽》的地位,是民族的也是世界,但技術是我國的
《小蝌蚪找媽媽》開創了水墨動畫片的歷史,這是動畫片歷史上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因此,《小蝌蚪找媽媽》除了在國內獲得了廣泛讚譽並獲得百花獎之外,在國際上也是榮譽不斷。
這部動畫片先後獲得過瑞士洛迦諾電影節、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以及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的大獎,很多外國動畫片同行都被中國的水墨動畫的藝術表現力震驚了,比如他們始終搞不懂那種動物身上毛茸茸的感覺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像日本的宮崎駿和高畑勳則對《小蝌蚪找媽媽》畫面裡那非常有中國國畫特色的留白印象深刻,這部動畫片也影響到了日本同行之後的創作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讚譽聲中,《小蝌蚪找媽媽》也曾遭遇不測,很多國外同行多方打聽我國的水墨動畫技術,但此技術受國家保護不得外洩,因此上美影廠面對外國同行們的不斷詢問只能笑而不語。當面問不到,有人就用了其他的手段。
上美影廠曾派人到捷克斯洛伐克參加動畫電影展,《小蝌蚪找媽媽》在影展上引起了轟動,自然少不了有人過來詢問相關技術,參加影展的我方人員始終守口如瓶。
但是,等到回國之後,上美影廠赫然發現郵寄回來的拷貝少了一部分,就是小蝌蚪遇到金魚那段,多方調查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負責參加影展的工作人員在隨後的日子裡為此事吃盡了苦頭,但好在該項技術並沒有造成外洩,我們只能善意猜測可能是有些外國同行實在是太喜歡《小蝌蚪找媽媽》,剪回去收藏了吧。
結語:70個人,4個月的努力,造就了我國動畫片歷史上的豐碑,甚至可以說也是我國水墨畫歷史的豐碑,這是藝術的融合,也是藝術的創新,讓我們向上美影廠的前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