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14時許,江蘇省鹽城多地遭遇龍捲風襲擊,瞬時中心風力達到12級,造成這一路段的電線桿、廣告牌大量倒伏,交通中斷。
據一名目擊村民回憶,短短的20多分鐘簡直就是「世界末日」。
截至6月24日8時,災害已造成98人遇難,醫院共收治傷員846人。
天不佑 天使佑
阜寧災區醫護人員連續工作超12小時
6月24日凌晨,阜寧縣人民醫院已人滿為患,部分樓層走廊裡臨時加塞了幾十張病床。據悉,目前醫院部分科室,所有醫生和護士全部到崗救治。
截止6月23日21時,江蘇省市衛生部門已調度救護車55輛、250餘車次,參與傷員轉運;共派出省級專家19名、市級專家8名。
此外,各救治醫院還成立了搶救小組,對危重病人按照"一對一"的原則,組成搶救治療小組進行全力搶救。大部分醫護人員都連續工作12個小時以上。
圖為鹽城市中醫院接收傷員情況
應急預案 讓醫院從容應對突發事件
天災人禍,無法預料。突如其來的各種緊急事件,對於所在地區的醫院而言,意味著一場生與死的較量。大批患者及家屬湧向醫院,醫院該如何應對?
重傷患者如何收治入院,並進行快速有效的搶救?一套行之有效的外部災難應急預案,是醫院面對緊急事件,忙而不亂的戰備保障。
浙醫二院
2014年,在震驚全國的杭州「7·5」公交車爆炸事件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下稱「浙醫二院」)先後共收治19名重症患者。
因此,該院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可為各家醫院在應急搶救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第一時間召集醫務人員
在事發後不久,浙醫二院就接收5名嚴重燒傷的患者。與此同時,醫院333廣播系統第一時間發出通知,將醫院所有相關醫務人員召集到急救室。
騰出病房 保持病區清潔與隔離
醫院必須緊急有序安排病床,將症狀較輕的住院患者進行轉移,騰出病床和空間,為搶救做好充足準備。多數重傷患者需要進行氣管切開,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生命。醫院方面必須進行大規模環境清潔和病區隔離,從通風系統到醫院內部所有不動設備都要進行重新消毒,避免感染的發生。
物資儲備必須保證充足
大量病人湧入急診室,自然需要很多的醫務人員,那麼口罩、手套、手術衣、隔離衣、插管、呼吸機等等這些常見的各種搶救物質是否儲備充足,這是醫院事發瞬間必須思考的問題。
嚴控人員出入 做好家屬安撫工作
浙醫二院在搶救過程中,嚴格控制急診室人員的出入,只有相關醫務人員才可以進出,而且進出都要經過嚴格檢查,防治病菌的帶入和帶出,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另外,醫院必須在搶救受傷患者的同時,安排專人負責人群疏散,做好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
北京和睦家醫院
作為一家中等規模的私立綜合醫院(120張病床),北京和睦家醫院參考美國「醫院緊急事件指揮系統」,並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的外部災難應急預案,對於中小型醫院,具有借鑑意義。
醫院緊急事件指揮系統
醫院緊急事件指揮系統(HEICS)就像一場大型軍事演習,必須有相應原則和啟動標準。
總原則:第一,此預案的目的是災難當時、任何員工或志願者,無論是否接受過災難相關培訓都可以立即根據預案資料上手工作;第二,災難發生時工作人員,尤其是臨床業務工作者是寶貴人力資源,預案保證非臨床員工負責協調勤務,臨床員工全力救治傷員、患者。
傷者小於10人的傷亡事件或處於起始階段傷亡事件,可僅由醫生執行初始反應,僅在必要時,或災難事件傷亡人數大於等於10時,將反應範圍擴大至全院員工(橙色代碼)。
災難應急指揮部和應急工具包
一個簡明、實用的「災難應急工具包」,把計劃精密周全的預案放在其中。工具包放置於急診的醫生值班室。工具包內包含了所有醫生,護理及行政協調人員有可能需要的一切指南,工具和表格,
平日員工也不需要對與罕發生的災難預案熟記,而只要知道大體的流程,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這個「萬能」工具包即可。
初始反應或小規模災難事件處理流程
主診醫生負責:
●取得「災難應急工具包❶」,裡面包含災難通知「電話樹」,「急診醫生行動指南」,「總值班行動指南」,「安保行動指南」。
●將「災難通知電話名錄」交給前臺接待人員(在預案中預先列出來在災難中可能需要被通知的人員以及他們的聯繫方式,在緊急情況下無需思考,便可以及時通知)。
●劃定分診區並安排護士,可能的話配一名醫生,關照重傷者,安排前來的醫生幫忙。
中大規模災難事件-橙色代碼
如果傷者數量超過10人,建議啟動全院「橙色代碼」。
此時急診科主診醫生從「災難應急工具箱」中取出「大規模災難工具包❷」。
●將2號「電話樹包」交給廣播工作人員,由此啟動「橙色代碼」。橙色代碼以及災難集合地點將在全院廣播,相關人員及志願者將會在第一時間到集合地點報到。
●根據「分診工具包」建立快捷的患者分診系統。
●將「人力資源包」交給醫院總值班,之後立即返回初始工作崗位。
醫院總值班負責:
●將「大規模災難工具包❷」帶至集合地點,並劃分區域接收工作人員。●指派一名人力資源組長、一名醫療總監、一名護理總監以及一名緊急事故指揮,共同決定採取何種規模的應急反應。如,根據各人的角色行動卡,自下而上,執行多大規模的HEICS結構。
上述每個崗位都有「角色工作內容單」,上面列出了角色名稱,任務匯報關係,角色需要的技能或特點,以及需完成的每項工作。
工作項目按照優先級分為:「第一優先」、「其次優先」、「延期處理」。任命人員根據災難規模啟動後續任命。
美國醫療救援
在應對恐怖襲擊、拯救生命、挽救損失方面,美國設置了較為先進的應急醫療救援制度,其醫療救援的措施和經驗值得借鑑。
三級醫療救援應對體系
美國的災害醫療救援體系被納入突發公共衛生應對體系之中。
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三級應對體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HRSA(地區/州醫院應急準備系統)--MMRS(地方城市醫療應急系統)。
出現突發公共事件時,指揮系統由CDC提升到聯邦應急計劃,總統有權根據危機事態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啟動聯邦應急計劃。
HRSA主要通過提高醫院、門診中心和其它衛生保健合作部門的應急能力,來發展區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負責藥物獲得、急救、運輸、信息傳遞、隔離檢疫、醫務人員培訓以及醫院系統協調。
MMRS通過地方的各個執行部門,如:消防、自然災害處理部門、醫院等部門,現場救援人員協作,確保城市在一起公共衛生危機中最初48小時的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