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闖險隘 中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偉大曆程)眾志成城闖險隘

  ——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

  今年夏初,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大旱,耕地受旱、作物受旱,昔日碧波浩渺的鄱陽湖,湖草在乾涸的湖床瘋長。然而,6月初,江西、湖南、貴州等地又連降暴雨,旱澇急轉,嚴重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旱情、水情,事關民情。黨和政府把百姓安危、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在第一時間對防汛抗旱作出部署;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緊急行動投入防汛抗旱工作;廣大群眾則翻耕搶種,確保不誤農時……一場防汛抗旱的「戰役」正在進行中。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降臨華夏大地——

  肆虐的非典疫情,使得那一年的春天躁動不安。成千上萬的醫務人員衝上抗擊非典的最前線。

  面對嚴峻疫情,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及時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向全黨發出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號召。國務院先後召開10多次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並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防治工作納入依法、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國人不會忘記——

  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汶川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重創中國大地。

  面對嚴重的災情,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迸發出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偉大力量,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蹟。

  北川老縣城在大地震中被夷為平地,2萬多居民只有4000餘人劫後餘生。

  作為異地重建的縣城,北川新城的建設,牽動著黨中央的心。新縣城選址安昌鎮以東約兩公裡處,取名「永昌」,寓意新北川和全國一樣永遠繁榮昌盛。

  經過建設者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奮戰,2011年4月20日一早,巴拿恰商業街在永昌3萬多居民的歡笑和淚水中開啟。直到午夜,這裡仍然水洩不通……

  北川新縣城的建設只是「5·12」大地震中,災區浴火重生的一個縮影。三年中,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在13萬多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完成城鎮再造,為近2000萬受災民眾重建家園,讓破碎的山河重現勃勃生機。

  在接下來的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面前,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緊急應戰,風雨同舟,以驚人的勇氣和力量,奪取了一次次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在搶險救災的關鍵時刻,在重建家園的重要節點,黨中央果斷決策、周密部署,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科學調度全國資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導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一個善於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中華民族對災難的鏗鏘回應。

  歷史的災難最終將通過歷史的進步得到補償。

  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黨中央、國務院加強應對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對策,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極強的重大舉措。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成立應急預案工作小組;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汶川地震5個月後,國家立法機關修訂防震減災法,提高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標準,並對應急救援機制、過渡性安置、災後恢復重建等作出相應調整。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範——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發生著深層變革。「以前,人們對災害的重視不夠,認為災害是不能預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說,「這些年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國家到普通百姓,大家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普遍重視。」

  與災難抗爭,在災難中成長。

  無論是猝不及防的重大自然災害,還是駭浪驚濤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勇立潮頭,沉著應對,於災難中託起興邦偉業。

  2008年末,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受到重創,國外訂單驟降,大量企業開工嚴重不足,失業人數增加……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就在當年年底兩個月的時間裡,胡錦濤總書記三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果斷制定和推出重大舉措。判斷之準、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世界為之矚目。

  在準確研究判斷形勢的情況下,黨和政府及時出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一攬子計劃。果斷及時、靈活有效的應對,迅速扭轉了經濟增速過快下滑的趨勢。2009年,中國經濟出現了令人驚嘆的「V」形反轉,在全球率先實現回升向好。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無論是滔滔洪水,還是無形病毒;無論是撼動山嶽的特大地震,還是牽動全球神經的金融危機,實踐證明,只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任何困難也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記者朱立毅)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2002年11月12日22:26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1月12日電(記者 翟素娣) 記者從今天在此間召開的2002年聯合國國際搜索與救援諮詢團亞太地區年會上獲悉,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在顯著提高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我國在抗災救災實踐中,不斷提高應對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了正能量。應對巨災、重災,黨中央、國務院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科學決策、全面部署、指揮堅強有力。國家及時成立統一、高效的救災領導機構或明確指揮機構,確保了抗災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開展。設立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減災救災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開展全國重大減災活動和抗災救災工作。根據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設定了四級響應機制。
  • 突發事件應對案例之自然災害篇
    自然災害篇 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省境東南亞邊境距海400千米,氣候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密切影響,特點明顯。一是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長年來,湖南境內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近年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不時出現極端氣候,雪災、低溫冷凍、龍捲風、冰雹、洪澇、旱災、山體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 國務院公布5件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006-01-11 08:20:28 | 來源:新華社   國務院近日發布5件自然災害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
  • 非典經驗:中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標準與變化
    > | 字號:A+ | A- 「非典經驗」:中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標準與變化2002年11月16日,中國廣東首先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的病例。短短幾個月時間,SARS迅速擴散和蔓延至眾多國家。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計「非典」病例共8422例,其中中國內地累計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居世界首位。也正是這一年,開啟了中國現代應急管理體系的「元年」,推動著中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跨越式的發展與變革。
  • 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如何應對?
    《指導意見》的總體目標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以有效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妥善處理糾紛、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為目標,推動跨省流域上下遊加強協作,建立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明確上下遊責任和工作任務,有效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
  • 支援阜寧災區 實戰案例助醫院從容應對突發事件
    圖為鹽城市中醫院接收傷員情況應急預案 讓醫院從容應對突發事件天災人禍,無法預料。突如其來的各種緊急事件,對於所在地區的醫院而言,意味著一場生與死的較量。因此,該院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可為各家醫院在應急搶救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 紅橙黃藍預警突發公共事件(圖)
    總體預案是全國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指導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規範性文件。  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分級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 中國移動發布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
    近日,中國移動在業內創新發布了《中國移動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2020版)》,圍繞基礎電信企業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工作涉及的網信安全典型應用場景,梳理相關法律要求,並提出合規建議。據悉,該《指引》是中國移動信息安全管理與運行中心研究編制的第二部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網信安全法律指引,第一部是今年疫情期間研究發布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據集團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部負責人於莽介紹,兩次發布《指引》,既是對公司自身業務依法依規開展的保障與支撐,也彰顯了央企落實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擔當。
  • 劉忠軼 高巖 趙景濤 沈俊俊: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影響程度分析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影響程度;規律特徵;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314(2015)01-0074-05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2JGB041) [作者簡介]劉忠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高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教授
  • 權威部門和專家解讀核安全 公眾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黑龍江東北部空氣中發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否會影響我國環境和境內公眾健康?百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輻射?什麼情況下需要採取個人防護措施?怎樣防護?日本地震海嘯及核洩漏事故引發我國公眾高度關注,對於這些焦點問題,權威部門和專家解答如下:  黑龍江東北部空氣中發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劑量有多大?
  • 武漢加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支撐,加強p4實驗室建設
    會上提出武漢要加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支撐,會議中多次提到武漢國家生物安全(P4)實驗室建設。武漢市科技大會現場會上提出武漢要加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支撐,提高科技服務民生水平。助力實施健康武漢建設,加快建設剛剛獲批的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謀劃建設智能醫學等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級醫學中心,新建一批省市級臨床醫學研究平臺,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科技保障。支持人工智慧、區塊鏈領域的科技創新,促進其在養老、醫療、教育、社區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繼續做好環保科技工作,助力汙染防治攻堅。
  •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應急...
    7.2 應急保障牽頭協調和支持部門1  總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防控全局性系統性風險,有效有序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省級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制定本預案。
  •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4 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應對以下各類事件應急響應,核事故的應急響應遵照國家核應急協調委有關規定執行:    1.4.1 超出事件發生地省(區、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處置能力的應對工作;    1.4.2 跨省(區、市)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    1.4.3 國務院或者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需要協調、指導的突發環境事件或者其他突發事件次生
  •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
    (以下簡稱運營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機制,科學有序高效應對運營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正常秩序。1.2 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規範》《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廣州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 應對部門推諉,省政府將成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責任主體
    生態環境部和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解讀稱,省級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可發揮部門合力,並在資源統籌調度、糾紛協調處理等方面有所加強。近日,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跨省流域上下遊加強協作,建立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淺議德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模式 2020年03月17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魏曉陽 婁立 字號 內容摘要: 與疾病的抗爭,特別是與傳染性疾病的鬥爭,從個體層面看,是對個人身體素質和免疫力的考驗
  • 生態環境部 水利部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
    環應急〔2020〕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上下遊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黨中央近年來,相關跨省流域上下遊通過開展突發水汙染事件應對協作,在探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還普遍存在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遊責任不明確、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
    1.2 工作目的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覆蓋突發事件應對全過程、社會廣泛參與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實現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持續優化,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完善,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改善,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