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2020-12-05 中國網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些年是我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災害多發並發,大災突發連發。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組織開展了多次救援速度快、動員範圍廣、投入力量大的抗災救災鬥爭,奮力奪取了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偉大勝利。目前,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效有序地進行四川蘆山地震災區各項抗災救災工作。我國在抗災救災實踐中,不斷提高應對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了正能量。

一、災害管理體制更加凸顯政治制度優勢

我國實行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抗災救災管理體制,確立了相應的應急管理體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應對巨災、重災,黨中央、國務院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科學決策、全面部署、指揮堅強有力。國家及時成立統一、高效的救災領導機構或明確指揮機構,確保了抗災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開展。設立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減災救災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開展全國重大減災活動和抗災救災工作。根據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設定了四級響應機制。建立了災害信息發布、救災應急物資儲備、災情預警會商和信息共享、重大災害搶險救災聯動協調、災害應急社會動員等機制。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及時協調有關部門和災區政府,快速傳遞和共享災害信息、組織開展緊急會商、分析研判災害形勢、聯合向災區派出工作組、研究落實各項支持措施,形成了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面向主要災種,國家設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等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發揮了加強預警、防範、應急搶險等降低災害損失和安置受災群眾、支持恢復重建的關鍵作用。這次四川蘆山抗震救災,中央明確由四川省統一領導、科學調度、統籌安排,國務院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加強指導、協同支持,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緊密配合、有力有效的聯動機制。地震發生後第二日,搶險救援、醫療救助、物資保障、生活安置等有序進行,震區基本實現救援全覆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救災體制具有明顯優勢,反應更快、效率更高。

二、抗災動員機制更加注重凝聚中國力量

扶危濟困、大愛無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理念。我國在抗災救災中,堅持政府主導,積極支持社會廣泛參與,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了多元主體結合的強大合力,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發揮。

我國初步建立了以軍隊、武警、公安、消防為骨幹的突擊力量,以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礦山救護、醫療救護等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以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應急志願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因此,每當重大自然災害來臨,解放軍、武警部隊迅速行動,第一時間發出救援命令,各系統救援隊及時到達,一場舉國參與、各部門全力應對的應急救援火速展開。積極推動將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了減災救災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由63萬餘人組成的災害信息員隊伍,防災減災人才隊伍不斷擴大。

我國初步建立了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主要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抗災救災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顯著增強。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社會各界踴躍奉獻愛心,積極投身志願服務活動,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充分展示出億萬人民休戚與共、心手相連的情懷,以及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僅四川汶川抗震救災,就接收了捐贈款物790多億元,眾多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奔赴災區服務,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捐贈活動和志願服務行動,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我國還注意在減災抗災救災中引入市場機制,綜合運用購買服務、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等方式,把優質資源導向急需的救災物資儲備、減災應急裝備推廣、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等關鍵領域。大力推進農村住房保險等工作,促進政府救助、社會捐贈、災害保險有效銜接,多渠道分擔災害風險,提高了全社會抗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三、災民救助更加注重多種需求

在救災中做好應急轉移安置工作,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工作重點。我國通過完善救災物資儲備調運體系、健全救助政策、增加救助項目、提高救助標準、擴大救災受益範圍等系列舉措,成功實現了應急救助、過渡期救助、冬春救助的銜接,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顯著提高了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綜合效能。

我國初步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儲備、調運、接收、發放、回收相銜接的救災物資調度體系,高效調運了災區群眾急需的食品、飲用水、帳篷、活動板房、衣被等生活必需物資,基本實現了自然災害發生後24小時內受災群眾得到初步救助,確保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新增了過渡期生活救助、後續生活救助、旱災救助、遇難者家庭撫慰金、「兩孤一殘」(孤兒、孤老、殘疾人)生活救助項目,把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公路、鐵路滯留人員納入救助範圍,開展了對受災群眾的精神撫慰和心理援助,使救助項目更加符合受災群眾實際需求;規範了受災人員冬春生活救助,細化了冬春救助工作實施過程中的調查評估、制定救助方案、資金申請和安排、資金發放、監督管理、績效評估要求,嚴格了確定救助對象的戶報、村評、鄉審、縣定四個程序,受災人員冬春期間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四、災害應對更加注重法制化科學化

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務院制定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範了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應對行動;制定了《自然災害救助條例》,明確了政府、社會、個人在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確定了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原則,建立了救災準備、應急救助、災後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自然災害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制定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舟曲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確立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方針,有力支持和保證了災區恢復重建任務的完成。

同時,民政部、財政部、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協同配合,進一步構建了中央宏觀政策和部門專項政策相銜接的災害應對制度體系,如民政部制定了救災應急工作規程,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評估辦法、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等文件,國家標準委制定了《災區農戶住房倒塌(損壞)數量抽樣核查方法》,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

我國高度重視、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減災救災事業,制定實施了國家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通過研究相關前沿科學技術、更新減災救災技術裝備、加強災害信息化建設,應對災害的現代科技水平顯著提升,有力推動了災害管理從過去人工操作為主的粗放方式向精確精細方式轉變。

我國成功發射了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C星和風雲三號A星、風雲二號E星,初步建立了衛星減災應用業務系統,加強了衛星遙感、無人駕駛飛機、北鬥導航定位等高新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應用,提高了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救災應急現場保障能力。在國家科技項目、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安排實施了一批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方面科技項目。民政部組織實施了亞洲巨災綜合風險評估技術及應用研究、中國巨災應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統與示範等項目。利用現代通信、計算機、信息管理等技術,建立了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實現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全覆蓋,自然災害信息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五、災害應對更加注重預防與應急並重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自然災害明顯增多。面對嚴峻的災害形勢和挑戰,我國初步建立了以應急指揮、搶險救援、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為主要內容的救災應急體系,有效提高了應急救援、運輸保障、生活救助、醫療救助、衛生防疫等應急能力,基本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四級災情上報的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切實做到了第一時間開展搶險救援、緊急轉移安置、傷員救治、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搶修、資金物資保障等行動。在抗擊重大自然災害中,實現了從啟動應急響應到調運救災物資、從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到安定災區人心、從開展社會捐贈到組織恢復重建的高效進行。同時,我國相繼制定實施了《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實施了災害防治重大工程,提高了颱風早期預警水平,加強了農林病蟲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的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在17個交通樞紐城市設立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各省份和92.7%的地級市、80%的縣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建成4116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應急避難場所遍布全國城鄉,有效增強了自然災害風險綜合防範防禦能力和救災應急能力。

同時,我國本著開放合作的態度,建立了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減災戰略、人道主義援助事務協調辦公室、亞太經社理事會、世界糧食計劃署、糧農組織等機構的緊密型合作夥伴關係。(李立國 作者:國家減災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長)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2002年11月12日22:26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1月12日電(記者 翟素娣) 記者從今天在此間召開的2002年聯合國國際搜索與救援諮詢團亞太地區年會上獲悉,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在顯著提高
  • 眾志成城闖險隘 中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
    9月22日,科技部社發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進行了項目驗收。    該項目旨在揭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確定我國不同區域的承險脆弱性,對我國不同區域及重點地區的綜合風險損失等級進行評估,完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和長三角地區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提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措施。
  • 中國移動發布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
    近日,中國移動在業內創新發布了《中國移動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2020版)》,圍繞基礎電信企業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工作涉及的網信安全典型應用場景,梳理相關法律要求,並提出合規建議。據悉,該《指引》是中國移動信息安全管理與運行中心研究編制的第二部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網信安全法律指引,第一部是今年疫情期間研究發布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據集團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部負責人於莽介紹,兩次發布《指引》,既是對公司自身業務依法依規開展的保障與支撐,也彰顯了央企落實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擔當。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簡單的數據表明:中國只能以顯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能耗實現現代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不能走美式工業化道路。顯然,中國的科學發展呼喚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道路,它的三個要素是:節能,化石能源的高效、潔淨化利用,發展非化石能源。這個能源戰略是經濟—環境雙贏的戰略。 第二方面是推動低碳社會建設。低碳社會的基礎是低碳村鎮和低碳社區,需要從最基層建立。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從地域分布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分布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0個全國性暖冬。  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
  •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評審專家名單—新聞—科學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重點專項2019年度指南申報項目視頻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啟動
    新華社成都4月27日電(記者 董小紅 李華梁)如何提升一個城市整體災害風險應對能力、讓城市面對自然災害不再脆弱?記者27日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已啟動,將利用國際先進的系統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把四川西昌市打造成「韌性」示範城市。
  • 外媒:2020年中國取得眾多重大科技成果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九章」計算機助力中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2020年,中國取得眾多重大科技成果。
  • 「重大自然災害」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
    2019年3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 近百年全球重大災害演化及對人類社會彈性能力建設的啟示
    回顧世界發展史,自然災害、疾病疫情等災難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在與各種災難事件抗爭過程中,科學技術得以不斷進步,有效提升了人類社會對災害的抵禦能力。然而,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以及持續肆虐的各種疫情已經對全球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也對人類社會如期實現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發出了警示。
  •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編輯:王佳堯    來源:中國江蘇網    2020-06-10 17:45
  • 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報送對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提案答覆的函 民建海南省委員會:    省政協提案委員會轉來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提案收悉。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五、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作用  加大對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投入力度,加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技術的研發、示範和推廣。
  • 應對極端天氣 昆明進步明顯
    7日下午,昆明市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召開了一次「雨雪冰凍災害專題會商會」,十多個部門參與會議,準備迎戰這次寒潮侵襲。 對於「春城」昆明來說,酷暑、嚴寒這類極端天氣並不多見,應對這類天氣的經驗自然也相對較少。但「少」不等於欠缺,未雨綢繆才是聰明的應對之道。
  • 應急管理部發布2019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全年相繼發生青海玉樹雪災、四川木裡森林火災、山西鄉寧和貴州水城山體滑坡、四川長寧6.0級地震、超強颱風「利奇馬」、主汛期南方多省暴雨洪澇、南方地區夏秋冬連旱等重大自然災害。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食和儲備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政治工作部、紅十字會總會、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528.6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2.6萬間房屋倒塌,28.4萬間嚴重損壞,98.4萬間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
  • 上遊讀書丨申廣渝:全景記錄有史以來的二十餘場自然災害
    該書通過百餘幅珍貴的新聞紀實圖片,結合目擊者的回憶與專家的觀點解析,帶領讀者重回改變人類歷史的自然災害現場,深度透視人類有史以來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災害,共同見證在災害面前,人類社會是如何齊心協力勇敢應對。自遠古以來,自然災害就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與生存。颶風、地震、海嘯和流行病都對人們造成過毀滅性的影響。
  • [視頻]近年來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短片回顧一下近幾年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自然災害。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前言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中國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與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積極開展有效務實的合作,努力實施本方案。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