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啟動

2020-11-30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成都4月27日電(記者 董小紅 李華梁)如何提升一個城市整體災害風險應對能力、讓城市面對自然災害不再脆弱?記者27日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已啟動,將利用國際先進的系統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把四川西昌市打造成「韌性」示範城市。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及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彼得·海德教授介紹,此次中英合作將利用國際先進的「地震山區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模型」,通過採集西昌市城市運行的所有數據,包括水域流動、天氣變化、基礎設施、人群聚集等基礎數據,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運行系統模擬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推進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技術的進步,提升整個城市的災害應急管理水平和救災技術水平,增強城市災後重建的恢復能力。

「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有準備、有應急預案、有處置能力,災害發生後,也能快速地恢復,這就是一個城市該有的『韌性』。」彼得·海德說,前期在西昌市的考察,已經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系統模擬分析,發現城市在某些區域『韌性』不足時,我們會建議針對性地預防幹預,比如在這個區域加固建築、整修道路、修建避難場所,同時,改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居民的抗風險意識。」彼得·海德說。

該項目中方負責人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寧生介紹,我國山地面積廣闊,西昌地處山區,又位於地震帶上,選擇西昌市作為「韌性」城市試點,有利於將成果推廣到廣大其他山區城市,提升城市整體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總經費為900萬元,將持續到2018年。

據悉,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是由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英國經濟社會研究理事會與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設立的旨在推動地震帶山區防災減災的科研項目,項目分設6個課題,總經費為5400萬元,將西昌市建設成為「韌性」城市是項目課題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及時協調有關部門和災區政府,快速傳遞和共享災害信息、組織開展緊急會商、分析研判災害形勢、聯合向災區派出工作組、研究落實各項支持措施,形成了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面向主要災種,國家設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等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發揮了加強預警、防範、應急搶險等降低災害損失和安置受災群眾、支持恢復重建的關鍵作用。
  • 國際減災日丨中國地震帶及抗震自救實用知識
    自然災害不可抗拒,但人類正是一次次與災害相抗爭,憑藉勇氣,毅力和堅持,走到如今的現代化社會。中國的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青藏高原、華北、新疆、臺灣和華南,有23條主要地震帶,中國處在地震帶上的地區非常之多,因此需要時刻關注做好防範意識。
  •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2011-10-31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自然災害是指一些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自然事件,但是卻能夠造成我們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
  • 突發:斐濟8.3級地震!印尼6.3級地震!為什麼新加坡不震?
    ▲圖片來自中國地震臺網龍目島在8月5日剛剛發生過7級地震根據印尼抗災署之前發布的消息遇難人數有436人其實新加坡沒有自然災害要歸功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南亞其實地震挺頻繁的有些甚至還能引發海嘯但是每一次都能完美避開新加坡難道真是上帝在冥冥之中保佑著我們?
  •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會影響你的下一個旗艦機麼?
    幾天前,日本熊本連續兩天發生強烈地震,包括索尼、三菱在內的一些日本大廠宣布短暫停工。儘管地震洪水自然災害引起的供應鏈停產、IT 企業產品出貨罷工情況曾有展現。但展開來談,供應鏈損失對你的影響可能遠超所想。幾次事實
  • 表現最為激烈的自然災害,地震和火山噴發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
    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一些自然事件,但是能夠造成人類生命或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等,其中地質地貌災害主要是指地球的各種地質作用比如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從而造成的自然災害,具體來說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等。在地質地貌災害中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兩種災害的表現形式是最激烈的,那麼這兩種自然災害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呢?
  • 眾志成城闖險隘 中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國務院先後召開10多次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並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防治工作納入依法、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國人不會忘記——  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汶川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重創中國大地。
  • 懷遠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主要職責:負責組織、領導全縣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特別重大和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研究制定全、震後震情跟蹤監測和趨勢判定,地震烈度和震災調查、震災救援和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等工作。,恢復受損的房屋和各類基礎設施。
  • 洪水未平,地震又起,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
    2020年,從年初的新冠疫情到年中的洪水、地震,我們的祖國經受著一輪輪的考驗。7月12日,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區震感明顯。古冶區地震發生後,河北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相繼派出工作隊趕赴震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應急管理部啟動地震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河北省人民政府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印發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1.3 適用範圍  凡在廣東省範圍內發生的水旱災害,颱風、暴雨、冰雹、寒冷、高溫、雷電等氣象災害,地震(含火山)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赤潮和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達到救助應急啟動條件的,適用本預案。
  • 中國百年大地震概覽,中國地震帶詳細分布圖
    中國百年大地震一覽地震的分布:一、時間分布:地震無論在時間分布還是地理分布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徵,通過對大量地震資料的分析,地震發生時間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地震比較活躍,另一段時間地震比較平靜,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活躍期發生七八級的地震的概率較高,不同地震帶的活躍周期也不一致,
  • 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一共有哪些
    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經常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那麼,大家對自然災害是不是了解呢?比如,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們一起看看吧。自然災害包括乾旱、高溫、寒潮、洪澇、山洪、颱風、龍捲風、冰雹、暴雨、暴雪、地震、海嘯、泥石流、沙塵暴、雷電、雷暴、火山噴發等。
  • 自然災害越少越好,但是地震那麼危險,為什麼還要引發人工地震?
    每當地球上發生各種自然災害的時候,比如說什麼颱風、海嘯、地震,往往都會導致非常大的損失,這種損失並不僅僅是城市建築被破壞的經濟損失,更要命的是會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因此人們都希望這些自然災害能夠越少越好。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5.1.2 啟動程序  災害發生後,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經分析評估,認定災情達到啟動標準,向國家減災委提出啟動Ⅰ級響應的建議;國家減災委決定啟動Ⅰ級響應。  5.1.3 響應措施  國家減災委主任統一組織、領導、協調國家層面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指導支持受災省(區、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
  • 中國地震帶分布
  • 歐盟啟動民防機制應對印尼中蘇拉威西省地震
    10月3日電 (記者 德永健)歐盟3日通報啟動民防機制,應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印尼中蘇拉威西省地震。  據歐盟委員會當日發布的公告,民防機制啟動後,歐盟委員會應急響應協調中心(ERCC)正在全天候工作,動員組織民防機制參與國向中蘇拉威西省地震災區提供援助。  2001年歐盟設立民防機制,旨在協調參與國應對歐洲及其它地區的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突發事件等。迄今共有34國參與其中,包括歐盟28國、冰島、挪威、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及土耳其。
  • 人類史上最致命的一場地震,死亡人數達83萬,就發生在中國
    ——《中國地震目錄》這是我國《地震目錄》中根據古籍記載歸納的一場地震有關描述,話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可以更為直觀地展現給大家,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那個場景,簡直堪稱恐怖。地震與火山噴發以及颱風、海嘯等等都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即便現如今我們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可也不能做到完全預防這些自然災害,尤其是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