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欣媛
湖南省資興市
東江鎮中心完小
科學興趣小組
校園小記者
親子實驗是以科學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和科學探究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科技實踐活動,利用家長教育資源在家庭中帶領孩子們動手動腦進行科學實踐的教育形式。東江完小科技小組同學曹欣媛的科學小製作:用兩個飲料瓶和一個果凍盒製作而成,趣味沉浮之《魚鰾與沉浮子》小論文在《第二課堂》(中學版)2004年第7~8期發表。了。作為一個範例,供同學生們參考和借鑑。科學無處不在,等待著你去探究發現。如果你科學探素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果,有科學探究小論文作品,本公眾號將推薦到刊物雜誌發表,有科學小發明推薦去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或申請國家專利。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品,設計製作成一個教具和科技作品,變廢為寶。用兩個飲料瓶和一個果凍盒製作而成的科學小製作之趣味沉浮子
我們都知道魚肚子裡有魚鰾,魚鰾裡面全都是空氣。魚鰾裡的空氣增多能使魚在水中往上浮,魚鰾裡的空氣減少使魚往下沉,潛水艇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製成的。我利用這個原理設計了一個能在水裡上下沉浮的玩具——把一個果凍盒當做魚鰾製作成一個沉浮子,巧妙地往沉浮子裡充入空氣和放出空氣,使沉浮子在水裡上下沉浮自如,非常有趣。還能清楚地觀察到沉浮子裡的空氣增多了,它便上浮,空氣減少了,它則下沉。結構裝置如圖l所示。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這種玩具的製作方法:
找一個果凍盒,在果凍盒的底部燙一個小孔,將螺絲釘套上橡皮墊從盒內穿出,釘尖旋入小方塊泡沫塑料內。將一小段鋁絲彎成果凍盒口大小的圓環,套在果凍盒上,製成一個沉浮子(如圖2)。
找兩個1.25升飲料瓶,將其中的一個飲料瓶的瓶頸剪掉,裝配後作氣艙。將另一個飲料瓶的瓶底剪掉,裝配後作水艙,在作水艙的瓶蓋上用燒紅的鐵絲燙兩個小孔,小孔的大小正好能插入一根玻璃管,然後分別插入兩根長短不一的玻璃管(長的用作通水管,短的用作通氣管),再用萬能膠固定好。然後將去頸瓶套住去底瓶,使去頸瓶內形成一個密閉的儲氣室——氣艙,裝配在上面的瓶即是水艙。
將沉浮子放入水艙內,再往水艙裡裝滿水,水會從通水管往下慢慢流入氣艙,氣艙裡的空氣則從通氣管排出,正好排入上瓶中沉浮子的果凍盒裡,使沉浮子上浮,沉浮子浮到水面把空氣放掉後又下沉,這樣沉浮子會自動反覆上下沉浮。
底瓶密閉的儲氣艙裡進水後,裡面的空氣受到擠壓,受壓的空氣只能從通氣管裡排出,從而形成氣流,流入水艙中的沉浮子內。
空氣進入沉浮子裡面之後,在水中,泡沫塑料由於受水的浮力的作用,會拉住橡皮墊堵住通氣孔,不讓空氣出去,沉浮子內的空氣逐漸增多、水逐漸減少,從而使沉浮子受到水的浮力增大而上浮。當泡沫塑料浮出水面的_瞬間,由於重力的作用而往下落,從而打開沉浮子的通氣孔,把空氣放出去,沉浮子又會下沉。
水艙裡的水不斷地往下流,儲氣艙裡的空氣則不斷地往上排,形成的氣流使沉浮子不間斷地往上浮。這樣沉浮子在水中上浮、下沉自動反覆進行,直到儲氣艙裡的水被灌滿而停止。
***感恩關注鄉村小學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