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不說時政
聊聊生死
1
逝者安息
從作家李敖、相聲大師師勝傑老先生辭世,到主持人李詠、武俠泰鬥金庸病故,今年,我們似乎見證了太多的生死。
清晨醒來,窗外仍有蟲鳴鳥叫。一些熟悉的文藝泰鬥,一些商界領袖,或是一些科學巨擘離世的消息,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突然就出現在某個新聞頭條中,我們感到詫異,感到感慨萬千又無從說起。只願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2
一個信號
死亡是一個信號。生離死別的事情,日日發生,為什麼這些人的離去,讓我們百端交集,人們開始談論癌症,談論珍惜,談論他們生前的故事,像對所有逝者一樣,稱讚他們的功績,放下所有的斥責,保存好最後一些彌足珍貴的記憶。
因為,這個時代正用巨星隕落這樣一種殘酷而現實的方式,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曾經年少時陪伴我們的人和事,終將謝幕。過去,我們生活在他們構建的一個 「平靜」的世界裡,生活仿佛一片盛世太平,但是,死亡打破了這種狀態,去掉了碧波清潭的假象,換之以「逝者如斯」的洶湧。
3
一面鏡子
死亡是一面鏡子。尼採說:「對待生命,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終將要失去它。」 麻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從對未來莫名的焦慮、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清醒過來很難,唯有思考死亡讓能我們自我覺醒。
在家看一些災難片,像什麼《1942》、《2012》,父親就會感慨世事無常,珍惜眼前人,前一天還大講特講艱苦樸素精神,批評我將過夜的飯菜倒掉太不愛惜糧食,後一天就嚷嚷著吃好喝好,下午出去改善改善夥食。
有一段,我很焦慮,發現看一些醫療題材的紀錄片心情會舒緩很多,睡眠都會踏實一點。用別人的生死當做自己的鏡子,聽上去有些變態,但現實是,像我一樣「健忘」的人很多,忘了自己至少還擁有家人、健康以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它們就像是被我們背在背上的行囊,背的太久會遺忘,照照鏡子才能看清。
4
一個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時候,一對龍鳳胎姐弟不幸遇難,生前姐姐聰明漂亮還是班長,弟弟憨厚老實,人們從廢墟中扒出姐弟兩,他們的父親呆站在一旁,默不作聲,用布蓋住孩子的臉,轉身就去幫別人。有一間倒塌的房子,當時下面還有人活著,但是因為餘震不斷,房子結構已經不穩定,沒人敢去救,這位父親卻不顧別人勸阻,一次次鑽進廢墟救人,非要把人救出來不可。結果房子塌了,他也再沒能出來,看到的人都說他是悲傷過度不想活了。
這個世上有誰不想活呢?這位父親不是不想活,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親人的痛苦,親人亡故,悲傷又有什麼用?只有奮力救人,向死亡挑戰,才是對災難最有力的回擊,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才是對兒女英靈的慰藉。
5
結語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確實,中國人不喜歡談論「死」這個字眼,所以「薨逝、不祿、夭折、仙逝、犧牲、殉節……」等更多的文字被用來代替他。但是迴避死亡,只會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除了悲慟欲絕,便無所適從了。
鶴歸華表,滄海桑田,過去我們避諱死亡,因為它不吉利、喪氣。今天我們討論死亡,因為今天我們覺得,死亡是講給生者的故事。
END
有同學問,面試考場上,會談論死亡嗎?湖南省公務員考試,曾有這樣一道面試題,各位不妨看看:
真題
你有一位在編的同事突然去世,家屬悲痛萬分,因為這位同事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其家屬向單位要求由其女兒替崗,如果你是這個單位的工作人員,領導讓你接待去世人員的家屬,你會怎麼接待?
如果是你遇到這道題,你要如何作答?
作者︱北楚 編輯︱木木 設計︱皮皮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