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的研究論文,學術研究人員詳細介紹通過觀察燈泡的振動並記錄燈泡光線變化,以還原25米遠房間內聲波(語音,對話及歌曲)的新技術。
研究人員稱之為燈泡聽筒(Lamphone),運用當聲波撞擊物體表面時物體產生振動的原理。 當這種情況發生在燈泡時,學術研究人員表示振動也會使燈泡發光時產生微小的閃爍。 他們進一步指出,通過使用強大的傳感器,記錄光的變化,並逆向分析得出撞擊燈泡表面的聲波。
但與任何新監控技術一樣,燈泡聽筒有優勢也有局限性。 最明顯的缺點莫過於,竊聽者需將視線對準房間或公共場所的燈泡。 所以使用燈罩把燈泡罩起來就能迴避這種攻擊,在沒有窗戶的房間交談也不會受Lamphone技術竊聽。
然而,一旦燈泡在視線內,惡意攻擊者就可使用望遠鏡和光電傳感器之類工具從很遠的距離記錄燈泡光線變化,整個攻擊完全不需離目標很近就可辦到。 論文實驗特別指出,他們成功還原了25米遠的聲音和對話。
「使用更大的望遠鏡、更強大的傳感器設備,還能擴大監聽範圍。 」研究團隊表示。 他們的實驗中,研究小組表示,可成功還原人類語音,甚至還有背景播放的音樂等空間殘響。
另外一個缺點是,音量必須夠大才能產生振動,或說話者必須離燈泡夠近才行。 但不論如何,僅靠一架望遠鏡和一臺錄影機,就能在幾十米外角落靠窗辦公室竊聽,這無疑是一項巨大成就,對許多公司來說,這是一種更危險的情景。
但燈泡聽筒並非獨一無二的全新竊聽技術,業界還有其他同類的攻擊手法。 過去其他手法的竊聽技術,如 USENIX 先進運算系統協會發表的,可以將手機內部陀螺儀的信號還原成語音,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視覺麥克風,通過錄像文件還原無源聲音等。
儘管如此,研究小組表示,燈泡聽筒具備相對上述攻擊沒有的優勢,首先,由於是被動的,所以不需事先在受害者的裝置植入惡意軟體,而且可實時運作,且不需大量運算資源處理數據。
研究團隊指出,攻擊者只需一臺筆記本電腦就能處理燈泡聽筒數據,這讓攻擊者可使用燈泡聽筒實時追蹤對話。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攻擊並非適用所有類型燈泡,所以攻擊結果會取決於燈泡品牌、型號和產品技術規格,例如玻璃厚度或亮度、瓦數及流明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