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目前著陸場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已開展3次夜間搜索回收專項訓練、1次積雪暗夜極寒條件搜索回收演練,一次大範圍著陸偏差和3次全系統綜合演練。
在完成第一次月地入射後,13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緊接著完成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這是回家路上關鍵的一步,自此,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奔向地球。
國家航天局介紹,北京時間13日9時5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在距月面約230公裡處,探測器成功實施四臺150牛發動機點火,約22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12月12日,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實施了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為何要連續實施兩次月地轉移入射呢?航天專家介紹,之前抵達月球附近實施近月制動時,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四器組合」,重達8.2噸;如今,減去了著陸器、上升器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重量只有約2噸,如果用大推力發動機就會導致探測器加速度太大,導致搭載的液體燃料晃動和帆板震動,影響軌道入射精度。因此,科研人員採用了多臺小推力發動機同時點火的方式。為了達到足夠的飛行速度,又採取了兩次點火的方式。
國家航天局表示,後續攜帶月球樣品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將在月地轉移過程中進行中途軌道修正,並擇機實施軌道器和返回器的分離。之後,返回器就將帶著月球樣品開啟最後的再入返回之旅,朝著祖國的著陸場進發。
「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大部分任務,將返回地球。有了「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的成功經驗後,我國是否還會登上其他地外天體進行採樣?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為我們進行了解答。
歐陽自遠院士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到月球採樣還是第一次,美蘇都曾成功到月球採樣,美國6次載人登月採回了381.7公斤的月球的巖石和土壤,阿波羅11號首次採集了22公斤月巖和月壤。蘇聯的探測器3次登陸月球打鑽取樣,總共取樣0.33公斤,首次月球16號僅採回月球樣品0.101公斤。中國首次月面採樣取回2公斤的樣品,但技術比美蘇登月時要更完善。這些樣品對於科學家們了解月球的歷史相當有幫助。
歐陽自遠院士說:「下一步,我們要到火星上採樣,過程也與月面採樣類似。有了月面採樣的經驗後,對於未來到火星採樣也是很好的借鑑作用。」
另外,中國將來還要在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進行繞飛探測時,在其表面附著採集小行星樣品。
據悉,目前包括美國、日本以及歐洲都在積極開展地外天體採樣工作。歐陽自遠院士表示,我國開展地外天體採樣,對於我們解地外天體的資源情況、環境情況、歷史以及提高技術水平,都是有好處的。
在談到「嫦娥五號」是否會推動我國下一步載人登月的相關工作時,歐陽自遠院士說:「『嫦娥五號』是目前最複雜的一次任務,包括去、落、回三個步驟,如果是載人登月也是一樣,但會帶來更多複雜的問題,要求也更高。『嫦娥五號』為我們載人登月做了一些初步的技術上的試驗。中國現在也在安排做各種論證,也要進一步實現載人登陸月球同時取樣。」
歐陽自遠院士還表示:「『嫦娥五號』起了非常好的先鋒作用,提高了我們的信心,演繹了我們的技術能力,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次嘗試。」
(原標題:四子王旗著陸場準備就緒,等嫦娥五號平安回家)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