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開始了其最雄心勃勃的探月任務。」24日,隨著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太空,外媒又一次將目光聚焦中國的「太空雄心」。與此前幾次探月任務不同,嫦娥五號不僅要在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實現軟著陸,還要採集兩公斤月壤後返回地球,完成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有人形象地將這次探月任務稱為「挖土」之旅,如果成功,將是40多年來首次有國家從月球上帶回「土特產」。多個「中國首次」等待嫦娥五號去開創,任務充滿挑戰。美聯社援引專家的話說:「成功完成嫦娥五號的任務,對任何國家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關注嫦娥探月的同時,也有外媒又習慣性地炒作起「太空競賽」「中美競爭」等話題。這種譁眾取寵的雜音當然不可能阻擋中國太空探索堅定前行的步伐。心存高遠,同時又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向前,正是中國太空探索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24日晚,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
「非常大膽創新的任務」
路透社報導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周二凌晨宣布,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位於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最大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當天4時30分點火升空,火箭飛行約37分鐘後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法新社24日稱,中國這次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是帶回月球巖石和土壤,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起源、構造以及月表火山活動。重達8噸的嫦娥五號於當地時間周二凌晨從海南文昌發射升空。在海南島的海灘上,觀看發射的人們拿著手機拍攝火箭升空畫面。此次探月使命如成功完成,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樣本的國家。中國計劃在此前從未被探索過的月球正面風暴洋採取約兩公斤重的樣本。攜帶樣本的返回艙預計於12月在內蒙古著陸。
「中國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探月使命」,《今日美國報》這樣形容嫦娥五號的探月活動。文章稱,這是40年來首次有國家嘗試帶回月壤樣本,將加強人類對月球的了解,同時也將加強對整個太陽系的了解。CNN稱,此前只有兩個國家從月球帶回過樣本。1969年至1972年「阿波羅」計劃期間,美國太空人先後從月球帶回382公斤巖石和土壤。蘇聯於1976年從月球帶回170克樣本。《紐約時報》稱,上次月球樣本被帶回地球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了,嫦娥五號帶回的樣本可能具有重大科學價值。「阿波羅」登月計劃和蘇聯無人月球探測器帶回的樣本大幅加強了人類對太陽系演進的理解,天文學家期待更多樣本被帶回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副首席科學家戴維·德雷珀表示:「這是一項非常大膽創新的任務。」
嫦娥五號將成為中國首顆從月球採樣後起飛的探測器。《紐約時報》稱,嫦娥五號將在大約一周後登月,登月後將在一個月球日即14個地球日內完成所有鑽探採樣任務。嫦娥五號的設計並不能挨過月球寒冷的黑夜。嫦娥五號著陸器帶有一個小型火箭,在太陽落下前火箭將攜帶月壤樣本起飛升空,並與停留在月球軌道的返回器交會對接。月壤樣本隨後將被運回地球。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此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這在我國都是首次。美聯社稱,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太空專家瓊·弗裡斯-詹森表示,嫦娥五號的技術複雜程度「在很多方面都令人稱讚」。嫦娥五號若取得成功,可為獲取火星樣本乃至載人登月提供藍圖。
法新社稱,此次探月是「風險最大的太空任務之一」。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說,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技術上很有挑戰性,涉及此前月球採樣工作中從未見過的多項創新。他說:「美國從未實現過無人月球採樣並帶回地球。蘇聯的採樣局限性很大,只能在幾個限制點內著陸。中國的系統則是迄今為止最靈活、功能最強的無人採樣和返回系統。」
NASA送上別樣「祝賀」
對於中國發射月球探測器,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4日表示,與其他任何太空探索項目一樣,莫斯科歡迎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成就,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望推動兩國之間的互動。歐洲航天局24日通過推特向中方表示祝賀。推文說:「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出發前往月球,歐洲航天局將利用庫魯航天發射中心(位於南美洲)傳輸信號,幫助確認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抵達目的地。祝任務成功!回家路上見!」
NASA則送來別樣「祝賀」。NASA在一條推文中寫道:「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升空,中國開始努力加入美國和蘇聯獲取月球樣本的行列。我們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就像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和阿爾忒彌斯計劃所做的那樣。」
《今日美國報》稱,中國一直在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太空探索合作,歐洲航天局將為嫦娥五號提供重要的地面站信息。美國法律則禁止NASA同中國開展大多數合作,中國也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合作之外,這促使中國準備自主建造空間站。專家表示,雖然美國密切關注中國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但由於存在政治懷疑、軍事對立,而且美方批評中國「竊取科技成果」,因此不太可能在太空領域同中方合作。
儘管面對一些不利因素,但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有目共睹。《紐約時報》24日稱,本世紀迄今只有中國成功實現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表面,包括2013年12月的嫦娥三號和2019年1月的嫦娥四號。嫦娥四號所攜帶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目前仍在工作,已持續研究月球地質情況近兩年時間。雖然中國開始太空探索的時間比美國和蘇聯晚很多,但過去10年來中國太空探索已取得巨大進步,已躋身太空探索精英國家行列。今年7月,中國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明年將嘗試著陸火星。
中國不與任何人太空競賽
「這是中國為推進太空雄心計劃所做的最新努力,而太空探索也是美中競爭關係的一個方面。」《華盛頓郵報》24日將中國的探月任務與「太空競賽」聯繫起來。文章稱,在中國推進探月工作的同時,NASA也在推進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川普政府此前將美國重返月球的時間從2028年提前至2024年,並稱推進該計劃需要一定的緊迫感。不過,NASA可能無法滿足白宮的日程要求。拜登上臺後NASA可能仍會繼續推進阿爾忒彌斯計劃,但進度可能會更偏向最初設定的2028年登月的目標。與此同時,NASA正努力推進一系列探月計劃,包括在2023年之前讓月球車在月球南極著陸,以尋找月球的水源。
英國《金融時報》在報導中稱,儘管中國堅稱其遠大計劃是和平的,但中國不斷上升的太空超級大國地位,「在歐洲和美國引發了對爆發太空軍備競賽的擔憂」。
中國的太空探索有自己的規劃和節奏,不可能因為西方某些雜音而被打亂。美聯社24日稱,最新探月任務是中國穩步推進太空計劃的又一裡程碑。十幾年前,中國成為第三個將航天員送入太空軌道的國家。2019年,中國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實現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中國未來的計劃包括建立永久性空間站以及實現載人登月。在嫦娥五號發射前,裴照宇表示,中國並沒有同任何人競爭,中國將根據自身科學和工程技術考量制定太空產業發展目標。
【環球時報赴海南特派記者 劉揚 環球時報駐外特約記者 李勇 青木 柳玉鵬 王偉】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