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在驚心動魄的900秒之內,嫦娥五號返回器猶如流星劃破夜空,穩穩降落在指定區域。
在皚皚白雪上,返回器"灰頭土臉"的,仿佛剛剛挖煤歸來。所有中國人都鬆了口氣,還好還好,嫦娥五號終於平安到家了。
12月17日下午,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率隊,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此次探月任務的有關情況。吳豔華表示,從嫦娥五號11月24日離開祖國懷抱起,一直到她平安歸來的23天裡,成功創造了5個"中國首次"。
"五妹妹"平安返回祖國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了一眾航天工程師。而這些工程師,都清一色給出了好評。俄科學院航天研究所科研負責人列夫·澤林內的第一反應是:"中國真的太棒了。"
嫦娥五號返回器
澤林內稱,在嫦娥五號的任務全過程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月球上軟著陸,和帶著土壤樣品進入軌道。這一系列動作表明,中國不想在太空中留下垃圾。
澤林內還感慨稱:"中國朝著目標穩步前進,並且有足夠的資金做任何項目,中國有可能成為該領域內的領先者。"
俄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所長阿納託利·彼得盧科維奇則動情歡呼稱:"成績太好了,這次所有任務都完成的非常順利,沒有任何故障和事故,每一步都走得特別穩當。"
該研究所的另一位專家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則表示:"在本世紀中,中國先行一步,在其他國家之前積累了經驗,這足以打開月球寶藏的大門。"
除了俄羅斯航天專家外,美國的航天專家也關注了嫦娥五號的任務全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布拉德·喬立夫則表示:"中國同行完成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這些樣本將成為航天事業的寶庫。"
嫦娥五號著陸現場
我們看到的是,23天裡嫦娥五號讓世界驚嘆。但我們看不到的,是數十年以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
在戰火紛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類的航天事業開始起步。在劍拔弩張的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航天事業迅猛發展。
對於中國來說,要追趕這兩個國家的成就,長路漫漫。
但從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順利升空起,中國人進入太空不再是一個美夢;而從2007年嫦娥一號探測器升空起,中國人將月壤帶回地球也不再是空想。
事實上,早在15年前,不少國家已經許下了雄心壯志。日本說,要在2025年建立月球基地;印度說,要在2020年把太空人送上月球;美國說,要在2020年建立月球"多國空間站"。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那一年,中國航天人也許願了。我們說:"按照計劃,2020年時,要把月壤樣品帶回地球。"如今2020年即將結束,"願望膠囊"開封時,只有中國如期完成了預定目標。
2004年,"嫦娥工程"問世。2020年,嫦娥五號把寶貴的月壤帶回地球。耗時16年,中國航天人把關鍵技術收入囊中。月球大門,終於對中國完全敞開。
文/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