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現身南京大學,可以說是最近的熱點。有人表示,這是南京的生態環境變好了。南京的野生動物到底有多少種?有什麼比較少見的動物?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12月23日,「我們生活在南京」野生動物攝影科普展在南京科技館開幕,野豬、獐、虎鳳蝶、江豚等240多種野生動物都出現了。
南京首次本土野生動物攝影展有240多種
翅膀五顏六色的碎斑青鳳蝶、長得像小浣熊又像狐狸的一丘之「貉」、有「凌波仙子」美譽的水雉……這是南京歷史上首次舉辦本土野生動物綜合類的攝影科普展,300多幅作品,包含了哺乳動物、鳥類、昆蟲、兩棲爬行動物等240多個種類。這些都是南京自然攝影師和自然攝影愛好者多年來在南京拍攝到的。
「這個展覽分別呈現南京城市、森林、溼地三個不同生境中生活的各種野生動物,我們希望通過圖文科普的形式來介紹南京本土的野生動物,展示人與野生動物的緊密關係和近年來南京生態保護工作成果,喚起民眾保護生態環境,關心身邊的野生動物。」布展人、守望自然科普中心主任姜盟說。
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展覽只餘標本照片
展覽上有一組照片與眾不同,其它照片拍的都是活著的動物,只有這組照片拍的是標本。它就是白鱀豚,是江豚的「鄰居」,曾經一起生活在長江裡。白鱀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然而由於長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白鱀豚數量不斷減少,甚至到了惡化的地步。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最近水生所又重啟了一次科考,從武漢出發到宜賓,往下到長江口,他們已經宣布,這個航程沒有發現白鱀豚。」中國知名動物學家、中國鯨豚類研究的奠基人,今年86歲的周開亞教授表示,江豚的數量現在變多了,但是白鱀豚已經消失了。
近些年來,這位白髮老人一直很關心南京野生動物保護和公眾自然科普教育。「跟上世紀80年代比,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護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全社會都很關注這個問題。」他表示,江蘇省或者南京市早日建成自己的自然博物館,完善自然科普教育的功能,為南京市野生動植物提供一個科普展示窗口,也呼籲更多市民和青少年能夠在專業場所內進行科普學習和教育,從而提高江蘇和南京全面自然科學素質,也為南京生態保護提供社會基礎。
跑到南大的野豬哪兒來的?野豬還多嗎?
野豬,最近可是風頭正足。由於出現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身影被人拍下來,放到了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段子手們也紛紛上線,有說這是小豬佩奇,有的說,南京大學或許要成為全國最佳生態校園。而之所以討論這麼熱烈,是因為太久沒有看到在城市或生活區出現的野生動物了。
△ 跑到南大的野豬圖片來源網絡
野豬的生存能力還是很強的,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叢林間都還能活。南京的野豬主要出現在丘陵山區。「野豬現在還是比較多的,江蘇省內的宜溧山區、寧鎮丘陵山區等都是有野豬的,我們估計南京大學出現的野豬有可能是從寶華山脈一帶下來的。」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教授常青專門研究過野豬,他表示,野豬應該是下來找吃的的。「春夏食物多,它們會往山上跑。到了冬天沒有吃的,它們就會往山下跑。」
不過,野豬多了也不是好事情。「野豬多了會對農業有些危害,我們現在考慮向有關部門建議,放開對野豬的狩獵。」常青說。
長相神似鹿的「獐」需要保護希望打造成南京城市名片
與野豬比起來,獐就少見的多了。現在很多人幾乎看不到獐,甚至不知道「獐」是什麼。「獐長得很像鹿,常常被認為是沒有尾巴或者斷了尾巴的鹿。它一般生活在近水的草叢、河灘。」姜盟介紹,獐是個非常害羞的動物,膽子很小,人靠近的話,就會跑開。加上現在野生獐的數量非常少,因此很難拍到它的清晰圖片。「我們這三張照片就是從三個攝影家那裡找來的,很不容易。」
目前在南京,野生獐的蹤跡也很難找到,紫金山有部分生存。「獐是我國二類保護動物,基本上就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你在北京、武漢、重慶等別的地方是不可能看到獐的。這是有南京地區特色的動物,需要擬定計劃進行保護。」周開亞介紹,現在到底哪兒有獐、它們的活動規律是什麼,都不太了解。需要進行獐的野生種群分布和數量調查。「我們希望以後大家到紫金山、到老山去玩,獐就能在草叢邊跟大家打招呼,希望獐能成為南京的城市名片。」
五彩斑斕的蝴蝶為什麼看到的越來越少?
色彩斑斕的各色蝴蝶照片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至少有8種野生蝴蝶,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現在白色的粉蝶都已經很少見了,帶顏色的蝴蝶就更稀少了。「蝴蝶的生存期本就短,而且主要還和生態環境有關。比如說虎鳳蝶,南京曾經是主要分布地,但是後來城市發展,野外數量就急劇減少難得一見了。」守望自然科普中心工作人員王世成介紹,虎鳳蝶的卵要寄生在植物杜衡上,而杜衡現在只有老山等地有。
還有一些鳥類,比如東方白鸛、卷羽鵜鶘、短嘴豆雁等,屬於南京的過境動物,也就是到南京歇腳的。如果南京生態不好,它們就會繞道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