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閭山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首次登上央視

2021-01-15 錦州微資訊

近日,央視一套的《秘境之眼》節目播出了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狗獾特輯,讓全國觀眾對該保護區及生活在這裡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了更多了解。這也是該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首次登上央視。

網絡照片

據市林草中心介紹,為了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從2019年開始,市林草中心成立了生態定位監測站,並首次用上了紅外相機監測設備,截至目前,保護區轄區內隱蔽布設了紅外相機200餘臺次,監測面積16萬畝,監測拍攝鳥類、獸類野生動物48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獵隼、遊隼、雕鴞、短耳鴞、狍,還有紅嘴藍鵲、北紅尾鴝、環頸雉、豹貓、狗獾、黃鼬等「三有」(即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野生保護動物。此次央視《秘境之眼》節目播出的醫巫閭山保護區狗獾特輯鏡頭,就是由保護區紅外相機所監測拍攝的。

狗獾,又名歐亞獾,是分布於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屬於食肉目鼬科。狗獾頭扁、鼻尖、耳短,頸短粗,尾巴較短,四肢短而粗壯,爪有力適於掘土,經常在洞裡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為黑褐色,毛尖白色,體側白色毛較多。狗獾是省重點保護動物,目前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近日,央視《秘境之眼》節目播出了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狗獾特輯,其內容主要是狗獾的生活習性及在保護區的生存環境等,反映出通過保護區加強野生動物保護,使該種群數量有了明顯增加。據了解,央視《秘境之眼》在《新聞聯播》之前播出,以我國上萬個保護地布設的紅外相機和遠程攝像頭拍攝的珍貴動物視頻為素材,形式上區別於以往的節目。它以短視頻、原生態的方式,把觀眾帶入祖國東西南北中,高山、密林、溼地、荒漠的秘境——保護地之中。該節目每天一期,每期1分40秒,用一個動物情節故事鮮活呈現綠水青山中動物的面孔,展現生態文明的成就。

據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介紹,該保護區位於北鎮市、義縣交界處,區屬永久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保護閭山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綜合體,保護東亞地區特有的天然油松林,保護華北植物區系現存較完整的天然針闊葉混交林,恢復閭山自然植被,發揮天然屏障作用,研究頂級油松闊葉混交林的演替規律,以及給珍禽黑鸛、丹頂鶴、白頭鶴、天鵝、鴛鴦等候鳥的棲息、繁衍、遷徙創造條件,促進生態平衡。

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272科1049屬158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種(黑鸛、金雕、大鴇、白頭鶴、丹頂鶴),二級保護鳥類3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種(黃羊),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8種,其中獸類10種,兩棲爬行類4種,鳥類154種。

相關焦點

  • 閭山保護區鳥類名錄再增新成員
    近日,錦州市林業草原保護中心醫巫閭山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閭山保護區毗鄰的河窪水庫進行監測時,發現有遷徙野鴨停歇覓食,經觀察,數量在65隻左右。
  • 雲南龍陵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冠斑犀鳥
    近日,雲南龍陵縣小黑山保護區與木城鄉在該保護區周邊區的木城鄉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首次拍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過西南林業大學鳥類專家鑑定,確定為冠斑犀鳥。 冠斑犀鳥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物種。據西南林業大學動物學教授、理學碩士韓聯憲介紹,目前已知世界上有犀鳥31種,其中中國有犀鳥5種。冠斑犀鳥布區狹窄,種群數量極其稀少。
  • 滇金絲猴、林麝……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現身雲南白馬雪山保護區
    據介紹,這是該片區首次通過紅外相機監測到滇金絲猴,這表明白馬雪山保護區旗艦物種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其活動範圍也在不斷擴大。滇金絲猴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僅分布於滇西北和藏東南的高寒原始森林中,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靈長類動物。保護好滇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對維護地區間物種與生態平衡具有全球保護戰略意義。
  • 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現身白馬雪山保護區
    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現身白馬雪山保護區 2020-12-29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學棟   白蝶貝(學名大珠母貝)是我國瀕危與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是世界上最大、最優質的珍珠貝之一。  多年來,管理局重點加強對主要保護對象大珠母貝(白蝶貝)的育苗增殖研究,與當地民眾放流1000萬粒貝苗,為該珍稀動物資源的恢復創造條件。  脫離環境去保護某一個個體是不現實的。早些年,保護區沿岸的紅樹林灘涂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浪潮下,被大片改造成對蝦養殖場,紅樹林被摧毀。
  • 首次!「瀕危」野生原麝在黑龍江朗鄉保護區被拍到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科技日報記者12日從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獲悉,小興安嶺林區首次發現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野生原麝,這是由該所在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控的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監測到的。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野生原麝據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朱世兵博士介紹,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經對照片進行鑑定,朗鄉保護區監測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
  • 雲南白馬雪山保護區拍攝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活動影像
    近日,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對保護區北部一條紅外相機監測樣線進行了數據回收,在對紅外相機數據回收整理分析時,發現了黑熊、黃喉貂、獼猴、豺、血稚等多種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活動影像,為研究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環境的保護工作提供珍貴資料。
  • 雲南白馬雪山保護區拍攝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活動影像
    ,在對紅外相機數據回收整理分析時,發現了黑熊、黃喉貂、獼猴、豺、血稚等多種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活動影像,為研究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環境的保護工作提供珍貴資料。    此次紅外相機監測到黑熊、中華鬣羚、黃喉貂、獼猴、豺、血稚等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毛冠鹿、野豬等也頻頻在鏡頭前露臉。
  • 滇金絲猴、林麝、青鼬……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現身雲南白馬雪山...
    據介紹,這是該片區首次通過紅外相機監測到滇金絲猴,這表明白馬雪山保護區旗艦物種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其活動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滇金絲猴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僅分布於滇西北和藏東南的高寒原始森林中,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靈長類動物。
  • 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原麝(組圖)
    東北網9月11日訊(記者 侯巍)近日,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布了保護區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的監測結果,其中包括小興安嶺林區首次拍到的野生原麝照片。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原麝。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據介紹,在採集到疑似原麝照片後,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時間聯繫到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專家對照片進行鑑定。專家認為,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但僅憑照片尚無法完全確定,建議收集其他證據進行核實。
  • 雲南南澗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的珍貴圖片,黑頸長尾雉帶領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非常罕見。每年的3—7月是黑頸長尾雉的繁殖期,鳥類監測人員普朝柱在南澗屆山也拍攝到黑頸長尾雉媽媽帶領7個寶寶在林間漫步的圖片,據介紹,這也是首次在非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黑頸長尾雉活動影像。
  •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水鹿現身我市!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水鹿現身我市!據介紹,水鹿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作為熱帶、亞熱帶地區體型最大的鹿類,其身長140-260釐米,尾長20-30釐米,肩高120-140釐米,體重100-200千克,最大的可達300多千克。雄鹿長著粗長的三叉角,最長者可達1米,毛色呈淺棕色或黑褐色,雌鹿略帶紅色。
  • 首次拍攝藏羚羊超大種群遷徙 「2020我們與藏羚羊」央視播出
    這支超大的藏羚羊遷徙隊伍,前後綿延了近5、6公裡,種群數量在6萬隻以上……」 8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 「2020我們與藏羚羊」系列科考節目。這是2013年以來,科考隊第10次走進羌塘。從今年7月中旬開始,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陝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和央視報導團隊,在亞洲最大的陸地野生動物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開為期二十天的《2020我們與藏羚羊》科考活動。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 範圍大大增加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受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範圍大大增加織密野生動物保護網(綠色家園)施行30餘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終於迎來首次大幅修訂。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以來第一次大幅度修訂《名錄》。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範圍大大增加
    施行30餘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終於迎來首次大幅修訂。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以來第一次大幅度修訂《名錄》。新修訂的《名錄》有哪些亮點,對更好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怎樣的意義?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 長江江豚擬調整為一級保護動物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封面新聞記者6月19日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當天發布。長江江豚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物種名錄列為極危物種,本次調整考慮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 用保護野生動物的筆 繪出美好家園的藍圖 崇明東灘保護區開展野生...
    每年11月是全國「野生動物宣傳月」,為進一步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公眾牢固樹立野生動物保護理念,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開展了一系列相關主題活動。近日,保護區環境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走進立新村開展了入戶宣傳和科普講堂進社區活動。
  • 星巴:在非洲大草原上保護野生動物 守護「辛巴」
    星巴,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巡守員,在非洲大草原上以帳篷為家,與獅子、獵豹、大象、犀牛等野獸為伍,與馬賽部落人為友,與盜獵者為敵。  他在央視直播節目《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中擔任轉播顧問,他創辦了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他是第一個遠赴非洲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中國人。  感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沒有國界。
  • 韶關出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水鹿
    據介紹,水鹿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作為熱帶、亞熱帶地區體型最大的鹿類,其身長140-260釐米,尾長20-30釐米,肩高120-140釐米,體重100-200千克,最大的可達300多千克。雄鹿長著粗長的三叉角,最長者可達1米,毛色呈淺棕色或黑褐色,雌鹿略帶紅色。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 主要變化介紹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以來第一次大幅度修訂《名錄》。新修訂的《名錄》有哪些亮點,對更好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怎樣的意義?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