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保護區鳥類名錄再增新成員

2020-11-23 騰訊網

近日,錦州市林業草原保護中心醫巫閭山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閭山保護區毗鄰的河窪水庫進行監測時,發現有遷徙野鴨停歇覓食,經觀察,數量在65隻左右。

拍照後請省鳥站專家對野鴨種類進行了鑑定。經鑑定,大部分為紅頭潛鴨,有5隻為鳳頭潛鴨。工作人員通過《閭山保護區鳥類名錄》核對,發現上述兩種野鴨在該名錄中沒有記錄,為閭山保護區新記錄種。目前上述兩種野鴨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國家「三有」保護鳥類。

生態修復和野生動物保護一直是閭山保護區的核心工作之一。建立保護區時經調查有野生鳥類的種群數量為229種,通過連續三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使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2014年閭山保護區與東北林業大學聯合開展科學考察時,共記錄到野生鳥類271種。此次發現野鴨新種,使閭山保護區野生鳥類的種數增加到了273種。鳥類種群數量的逐年遞增是對醫巫閭山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最好的肯定。

圖文|李寶祥 敖宇

編輯|王瑤

相關焦點

  • 錦州閭山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首次登上央視
    近日,央視一套的《秘境之眼》節目播出了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狗獾特輯,讓全國觀眾對該保護區及生活在這裡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了更多了解。這也是該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首次登上央視。
  • 南嶽發現珍稀太陽鳥,列入保護區鳥類名錄(多圖)
    近日,南嶽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開展動物日常監測和巡護工作的時候發現了珍稀的叉尾太陽鳥,本次發現為南嶽區新紀錄,為保護區鳥類名錄上增添新的一員。叉尾太陽鳥非常漂亮,鳥羽顏色豐富,鳴聲婉轉動聽。
  • 武漢去年鳥類家族新增8位成員 今年疫情對鳥類監測影響不大
    圖為,紅胸黑雁 姚波 攝(抗擊新冠肺炎)武漢去年鳥類家族新增8位成員 今年疫情對鳥類監測影響不大中新網武漢4月1日電 (趙旋 徐金波)4月1日到7日,為湖北省愛鳥周。圖為,銅藍鶲 姚波 攝2019年,武漢市觀測記錄到野生鳥類18目63科342種,為2016年武漢進行重點區域鳥類監測以來,觀測種類最多的一年,佔到中國鳥類名錄(1445種)的23.66%。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較2018年增加1種,為白頭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42種,較2018年增加2種,為紅胸黑雁、白枕鶴。
  • 《中國鳥類名錄》與程式設計師
    國內正在放國慶假,我在想我也沒節可過的時候,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 6.0 (下稱鳥類名錄或 6.0)正式發布了,馬上感覺這個節日會非常充實...自2016年年中開始被朋友暗光風影帶進觀(拍)鳥世界後,一發不可收拾。一開始時在野外拍到一隻鳥兒,回到家要花費兩個小時來確定是什麼名字。這時就在想有沒有可能做一個自動識別的工具來幫助?
  • 中國首個黑頸鶴繁殖保護地鳥類名錄創新高
    中新社西寧11月5日電 (李江寧)5日,據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鳥類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本年度新增物種7種,鳥類種數達到121種,鳥類數量再創新高。 據了解,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又添7種新成員,分別為翹鼻麻鴨、鳳頭潛鴨、白腰草鷸、楔尾伯勞、煙腹毛腳燕、紅翅旋壁雀、藏雪雀。
  • 一隻貓 如何單槍匹馬 毀掉一個鳥類保護區?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和大熊貓一樣屬於「易危」級別。「仙女鷗」一般不在靠近人類的地方築巢。可最近幾年,在澳大利亞曼杜拉市附近,人們欣喜地發現了「仙女鷗」的蹤跡。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曼杜拉的愛鳥人士專門為「仙女鷗」開闢出一塊保護區。漸漸地,「仙女鷗」開始在那裡下蛋、育雛。直到去年年底,這些珍稀鳥類突然被「開膛破肚」。
  • 湖北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
    2017年11月23日,農業部發布《關於率先公布全面禁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的通告》,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包括53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27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逐步施行全面禁捕。
  • 灰冠鶲鶯現身武漢 鳥類分布名錄又添新成員
    近日,有市民在武漢解放公園內發現一隻灰冠鶲鶯,刷新了武漢市鳥類品種新紀錄,至此武漢市鳥類分布記錄達到409種。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表示,近年來武漢市觀鳥愛好者群體不斷壯大,該協會組織其會員定期開展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活動,增加了觀測覆蓋面和觀測機會,有效地覆蓋了武漢地區的各類不同生境
  • SATA又增新成員 Sun將推出支持串行ATA的存儲設備
    SATA又增新成員 Sun將推出支持串行ATA的存儲設備
  • 128隻黑臉琵鷺現身廣東海豐鳥類保護區
    128隻黑臉琵鷺現身廣東海豐鳥類保護區 2015-10-27 18:37:01,全球瀕危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近期在該保護區最高錄達128隻,約佔全球數量的3%;全球易危鳥類卷羽鵜鶘,越冬數量最高紀錄也達22隻。
  • 呼倫湖保護區鳥類數量增加3倍多
    記者從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通過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保護區內鳥類種類和數量均大幅增加據統計,今年夏季呼倫湖保護區共監測到鳥類14目27科56屬97種78800餘只,與2019年同期監測到鳥類8目20科35屬60種22100餘只數據相比,保護區內鳥類種類增加了37種,數量增加3倍多。呼倫湖作為中國北方數千裡之內的唯一大澤,特定的地理位置與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呼倫湖保護區是東北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和驛站,是鳥類繁殖的理想家園。
  • 版納保護區首次發現雲南柳鶯
    羅愛東 攝        本報訊 近日,世界觀鳥界頗具知名度的丹麥觀鳥人葉思波一行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臘子保護區觀鳥時,首次發現雲南柳鶯(原名四川柳鶯)。由此,保護區461種鳥類記錄再添新種。        雲南柳鶯最早於1992年在我國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被發現,當時定名為四川柳鶯,與當下的世界鳥類名錄相對應,現在這一鳥種被稱為雲南柳鶯。        雲南柳鶯是中國中部及東部的特有種,在泰國西北部、寮國北部、緬甸中部越冬。此次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確認記錄,從側面說明了西雙版納與鄰國寮國和緬甸在鳥類區域上有一定相似性和延續性。
  • 藍鷳,一種瀕危物種,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一級
    在若干保護區域內,有較多的族群生存著,但是在非保護區中,族群數量會因棲息地開發及人為獵捕壓力而減少許多全球僅臺灣本島山地有本物種分布。藍鷳是臺灣特有鳥種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一級。
  • 鄭作新和他的《中國鳥類名錄》
    他對中國鳥類進行全面考察,帶著學生到野外觀察、採集,並舉辦鳥類展覽。抗戰爆發後,他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研究,並於1941年發表《三年來邵武野外鳥類觀察報告》。這是國內第一篇不但列出野鳥的種類,而且提到它們居留期間和數量的報導,受到當時世界生物學界的重視。抗戰結束後,鄭作新對中國鳥類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考察整理。並於1947年發表了《中國鳥類名錄》。
  • 防城港 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
    防城港 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小鳥草叢嬉戲 原是白眉田雞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白眉田雞。保護區處於「亞洲東部沿海」鳥類遷徙路線和「中西伯利亞-中國中部」的內陸鳥類遷徙路線的通道上,是國際候鳥的中繼站,每年經過或飛抵保護區越冬的鳥類超過10萬隻以上。在保護區最先發現白眉田雞的是工作人員唐上波。他回憶說,2017年12月27日,在保護區近水處的草叢中,一陣從未聽過的鳥鳴聲傳進他的耳朵。他循聲望去,一隻體型小巧的小鳥在草叢裡覓食。
  • 《新疆鳥類分布名錄》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馬鳴研究員主編的《新疆鳥類分布名錄》(第二版)(Ma Ming. 2011.該書主要記錄了新疆鳥類種和亞種的分類與分布。編者匯聚了30餘年的野外考察成果和近10年的觀鳥記錄所著。新疆鳥類資源比較豐富。書中共收錄鳥類453種(約598種及亞種),隸屬於21目,65科,196屬,佔中國鳥類種數的34%。另外,對於有疑問的94種鳥類單獨列在正文之後,以備參考。正文給出了每個種的中文名、拉丁名(學名)、英文名、地理分布(至縣級地名及主要地理單元)、生態習性等。
  • 青島鳥類"添丁" 新成員灰卷尾現身大公島(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報導  半島都市報5月21日訊 15人組成的鳥類專家組近日對大公島及周邊島嶼進行了調查,記錄到了該島特有的繁殖海鳥白額鸌,以及另外30多種鳥類。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調查之中,專家還發現了島城鳥類「新成員」灰卷尾。
  • 觀鳥天堂府河溼地首發鳥類名錄 149種鳥類榜上有名
    昨日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發布的《武漢府河鳥類名錄暨2015年冬季府河(武漢段)越冬水鳥監測報告》可以告訴你答案:149種鳥類榜上有名,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大雁和野鴨,也有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與白鶴。
  • 5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丹頂鶴保護區
    5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丹頂鶴保護區 2020-03-27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短翅鶯列入中國鳥類名錄(組圖)
    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