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首要,很多同學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何一年過去了,別人科研碩果纍纍,自己兩手空空?如果每天不按時去自習室或者實驗室泡著,這一切倒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每天都準時打卡實驗室,結果論文還是無從下筆或者屢投屢拒,就要面壁仔細反思了,為何自己的論文離錄用的距離那麼遙遠?
拋開人情等特殊因素,自己的論文用的常規方法或者模仿別人寫的,按理說選題的熱度還都算可以,或許還有一絲絲創新呢,滿以為一投就中,順利走向畢業,迎來人生高光時刻!萬萬沒想到,審稿人還是果斷乾脆的拒稿了,不留一丟丟希望。
為什麼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活在悲慘世界中?何時論文能原地滿血復活,從此不再彷徨?
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開始,剛開始進入文獻閱讀階段,目標不明確,加上部分導師忙綠,指導精力有限,文獻閱讀範圍是星辰大海,廣泛的不著邊際,結果文獻一讀就讀了大半年,或許有些人又讀了第二個大半年,遲遲沒有下筆,眼看就要畢業了,在焦急、忐忑和無奈中熬過一個個夜晚,最後草草寫了一篇稿子就扔出去了,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情形還是相當普遍,屬於病急亂投醫型。
正確的文獻打開姿勢是一開始就要找幾篇相關的文獻,仔細研讀,學習別人的選題、語言、邏輯和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寫作技巧。當我們在沒有重大創新的情況下,一般研究都是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此時哪怕是研究的跟隨者,也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跨領域嫁接,這個嫁接體現在三個方面:
(1)主題的嫁接。比如看到精準扶貧概念熱起來了,可以和旅遊很好地嫁接,一查文獻,發現被人寫了,那就得另想出路,或者在別人主題的基礎上深化。
(2)方法的嫁接。還看上面那個例子,雖然主題上已經被被人研究過了,但是方法上,可以挖掘的東西就多了,別人可能只研究了一個截面,你就可以深挖一下面板,綜合利用空間計量和神經網絡做時空演化和預測。
(3)內容的嫁接。其實很多論文內容都很相似,很多研究者在一個論文的基礎上能拓展成一系列相關的論文,就是在內容嫁接處理得比較好,讓人感覺似曾相識但是還略有差異。同樣,其他領域論文的比較好的內容呈現形式都可以學習的。
很多論文用的都是比較樸實的方法,可能就是個結構方程,也可能就是個面板回歸,又可能就是個系統動力模型,這都是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方法只是一個工具,幫助你證明研究假設或者說明你的主題,不能片面追求複雜的方法,唯方法論耗時耗力,收效可能甚微,更合適的是從普適方法入手,立足特定的主題,快速完成自己的處女作,實現論文的發表。抓住先機很重要,一有想法就開始動筆,切莫磨洋工,耽誤論文投稿大計!因為早晚都要寫,為何不趁著有靈感的時候早早寫好。
很多人出師不利的因素,主要是看得太多,聚焦的太少;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寫的很多,深挖的太少。淺嘗輒止終究是走不遠的。如果碰到方法問題一定要及時的去學,但是很多人畏難心理太重了,裹足不前。
所以寫不出來,或者屢投屢拒的時候,考慮一下自己距離C刊到底還有多遠,思考一下自己進退兩難的原因是什麼?是文獻讀的太泛?還是主題、內容、方法嫁接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