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線電源系統設計一款符合Qi標準的接收機線圈

2020-12-04 電子產品世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47125.htm

概述

無線充電

聯盟 (WPC) Qi 標準的實施讓各種終端應用擁有了

無線充電

功能。每一種應用的接收機 (Rx) 線圈的尺寸和/或功率要求可能會不同。要想實現一種成功、高效的

Qi

標準

Rx

設計,Rx 線圈是一個關鍵組件。另外,我們還有許多設計方法和平衡折中需要考慮。因此,在實施某個解決方案時,設計人員必須謹慎選擇方法,並且有條不紊地進行設計。本文將詳細討論實現一種成功的

Rx

線圈設計所要解決的一些技術問題。文章涉及基本變壓器的

Qi

標準系統模型、Rx 線圈測量與系統級影響,以及檢查某個設計是否能夠成功運行的一些方法。我們假設,本文讀者已掌握

Qi

標準電感式電源系統的基礎知識。如欲了解背景資料,敬請參閱《參考文獻

2

》。

變壓器 Qi 標準系統

對於許多近場無線電源系統(如 WPC 規定的無線電源系統)而言,使用一個簡單的變壓器,便可以對磁電力傳輸行為建模。傳統變壓器通常為單一物理結構,兩個繞組纏繞一個磁芯材料,且磁芯導磁性遠高於空氣(圖 1)。由於傳統變壓器使用高導磁性材料來傳輸磁通量,因此一個線圈所產生的大部分(並非全部)磁通量與另一個線圈耦合。耦合程度可以通過一個被稱作耦合係數的參數來測定,其以k(取值範圍為 0 1)來表示。

1 一個物理結構的傳統變壓器

3 個參數定義一個雙線圈變壓器:

L11 為線圈 1 的自電感。

L22 為線圈 2 的自電感。

L12 為線圈 1 2 的互感。

兩個線圈之間的耦合係數可以表示為:

那麼,利用圖 2 所示耦合電感器,便可以對理想變壓器建模。

利用該電感器的電壓和電流關係,便可得到該雙線圈變壓器的波節方程式:

為了方便進行電路分析,圖 2 所示模型可以懸臂模型常用名稱來表示,如圖 3所示。此處的磁耦合和互感,被簡化為漏電感和磁化電感。這樣,通過一個電路實現,我們便可以理解這種耦合的物理性質。就理想變壓器而言,我們可以使用下列方程式計算出其匝數比:

2 傳統變壓器的理想模型

3 傳統變壓器的懸臂模型

在強耦合系統中,漏電感佔磁化電感的百分比很小,因此在求一次近似值時,該參數可以忽略不計。除高耦合外,Qi 標準系統中使用的串聯諧振電容也會降低漏電感的影響。所以,主線圈到次線圈的電壓增益的一次近似值為:

Qi 標準系統的變壓器由兩個獨立物理器件組成:發射器 (Tx) 和接收機 (Rx),並且各自有一個隔離的線圈。當 Tx Rx 相互靠近放置時,它們會形成一種耦合電感關係,其可以簡單地被建模為一個使用空氣磁芯的雙線圈變壓器(請參見圖 4)。兩端的屏蔽材料起到一個磁通短路的作用。這讓磁場線(磁通量)存在於兩個線圈之間。圖 5 顯示了典型運行期間磁場線的 2D 仿真情況。

4 使用一個空氣磁芯的簡易電感耦合變壓器

5 兩個相互耦合線圈之間的磁場線舉例

就典型 Qi 標準系統而言,耦合係數 (k) 要比使用傳統變壓器的情況低得多。傳統變壓器的耦合係數範圍為 0.95 0.99。例如,95% 到 99% 磁通量耦合至次級線圈;但是,對於 Qi 標準系統來說,耦合係數範圍為 0.2 0.7,也即20% 到 70%。大多數情況下,Qi 標準往往會在 Tx Rx 上使用一個串聯諧振電容,以緩解這種低耦合度問題。這種電容可以對諧振漏電感進行補償。

Rx 線圈的電氣需求

在某些 Rx IC 中,動態控制整流器的目標電壓隨輸出電流變化而變化。由於整流器輸出指示變壓器需要的電壓增益,因此除輸出負載或者輸出功率需求以外,必須考慮整流器的最高輸出電壓。如圖 6 所示,1A 負載時,整流器輸出範圍為 ~7 5 V,這便決定了變壓器所要求的電壓增益。在根據 WPC 規範(參見本文後面的「Rx 線圈微調」小節)進行微調時,需確保 Rx 線圈可以達到 Rx IC 所需電壓水平,這一點很重要。

6 整流器輸出與負載的關係

7 所示流程圖描述了規定一個新的 Rx 線圈的建議方法。這種設計流程限制了屏蔽材料、線材規範和匝數。接下來,我們將逐一詳細討論。


7 Rx 線圈設計方法流程圖

屏蔽材料

屏蔽材料有兩個主要功能:(1)為磁通量提供一條低阻抗通路,這樣能夠影響周圍金屬物體的能量線便極其少;(2)使用更少的匝數來實現更高電感的線圈,這樣便不會產生過高的電阻(匝數越多,電阻越高)。

我們可以使用能夠吸收大量磁通量的厚屏蔽材料(它們擁有高通量飽和點),以防止 Rx 線圈後面的材料發熱。當遇到有校準磁體的 Tx 或者 Rx 時,相比細薄的屏蔽材料,厚屏蔽材料的效率不易受到影響而降低。(這種影響的詳情,請參見本文後面的「Rx 線圈電感測量」小節)各大廠商(例如:威世(Vishay)、TDK、松下、EE、Elytone和Mingstar)提供的典型材料,均可以幫助最小化效率下降。請注意,高導磁鐵氧體材料(例如:鐵粉等),並非始終都好於有隙分布材料。儘管鐵氧體材料擁有高導磁性,但是在屏蔽材料厚度減小時其通量飽和點較低。我們必須謹慎考慮這一因素。

Rx 線圈線材規範

權衡成本和性能,選擇相應的 Rx 線圈線材規範。大直徑線材或者雙股線材(兩條平行線)擁有高效率,但價格更高,並且會帶來粗Rx線圈設計。例如,PCB 線圈可能在整體成本方面更加便宜,但相比雙股線,它會產生更高的等效串聯電阻。

匝數

一旦選定了線材和屏蔽材料,匝數便確定Rx線圈電感的大小。線圈電感和耦合決定 Rx 整流器輸出的電壓增益,以及Rx的總有效功率。圖 6 顯示了該電壓增益目標。

確定電感目標的一般方法步驟如下:

1、Tx 的 A1 型線圈應用作主線圈特性的基礎(例如,面積為 1500mm2,電感為 24-µH,初級電壓為 19V)。

2、當所用屏蔽材料的導磁性遠大於空氣(>20)時,線圈面積便可以很好地表示耦合係數。請注意,這種情況僅適用於單層或者雙層線匝的平面線圈。特殊線圈結構不適用該原則。為了確保合理的耦合和高效率,一個 5W 系統時,Rx線圈的線圈面積約為 A1 線圈的 70% 80%。這樣可以確保大多數合理設計擁有約 50% 的耦合係數,並且 Tx Rx 線圈之間的距離 dz 達到 WPC 規定的 5mm

3、根據平均預計整流器電壓確定理想電壓增益—例如:圖 6 所示曲線圖中的 6V。本例中,電壓增益為 ~0.32 (6 V/19 V)

5-V/5-W 輸出電壓系統的典型設計表明,耦合係數為 0.5 左右時,約10 µH 的二次電感便足以產生要求的目標電壓。系統設計中,我們需要考慮兩種關係:

因此,如果耦合係數從 0.5 變為 0.4,相同功率輸出的電感會增加至先前電感的1.6 倍。這就意味著新電感為 ~16 µH。如方程式 5b 所示,線圈電感與匝數與比例關係。

1 列出了專為該系統設計的某些常見線圈的二次電感和耦合係數。

1 典型線圈示例表

請注意,這些經驗法則適用於一般平面線圈,主要用作設計入門。實際設計可利用仿真工具獲得最理想的優化,如圖 7 中流程圖所示。

Rx 線圈電感測量

Rx線圈電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它表明了 Rx AC/DC 功率級的電氣響應(例如:電壓增益和輸出阻抗等)。要想保持一致的響應,不同系統方案中電感的變化必須最小。由於 Qi 標準的通用性,Rx 線圈可以放置在不同類型的 Tx上,而這可能會影響 Rx 線圈電感——從而影響電氣響應。

根據 WPC 規範的 4.2.2.1 小節內容,可使用圖 8 所示測試配置結構,對 Rx線圈電感 L′S 進行測量。隔離墊片和 Tx 屏蔽材料為模擬 Rx 線圈周圍的 Tx 組件提供了參考。在這種測試配置結構中,Tx 屏蔽為 TDK 公司的 50 × 50 × 1-mm 鐵氧體材料(PC44)。利用非金屬隔離墊片,使間隙 dZ 達到 3.4 mm。然後,將 Rx 線圈放置在該墊片上,使用 1-V RMS 100 kHz 測量 L′S。另外,在沒有 Tx 屏蔽的情況下,可對無間隙 Rx 線圈電感 Ls 進行測量。

8 Rx 線圈電感(L′S)測量測試配置圖

WPC 規範並未詳細說明常見系統方案對 L′S Ls 測量的影響。對這些參數最為常見的影響是在 Rx 線圈背後有一顆電池。由於封裝材料和電池的構造問題,當在其背後放置電池時,Rx線圈電感通常會降低。除電池以外,Tx 線圈結構中磁體的存在,也會對電感產生影響。(參見 WPC 規範13.2.1.1.4 小節內容)該磁體相當於一個 Rx 線圈屏蔽材料的壓力源,其中,屏蔽材料的磁性飽和點是一個關鍵參數。如果磁體存在時Rx線圈屏蔽材料飽和,則線圈電感急劇下降。由於 Qi 標準對有磁體和無磁體 Tx 線圈組件都進行了規定,因此設計人員需要知道兩種情況下電感的變化,因此電感的任何變化都會改變 Rx 的諧振微調。請注意,圖 8 所示測試配置結構並沒有包括磁體。當包括某個磁體時,其磁通量密度應介於 75 150 mT 之間,而其通徑應為最大值 15.5 mm。這就意味著,電力傳輸時 Tx 線圈的典型 30-mT 磁場,約為該磁體磁場強度的 20%

為了方便理解 Rx 線圈電感的性能,除 L′S Ls 建議測量方法以外,表 2 還對其他參數進行了定義說明。當測量涉及電池時,電池的放置應與其在最終系統中的方向/位置相同。請注意,最終工業設計中所使用的材料也可能會影響最終電感測量結果。因此,當對調諧電路進行配置時,最終測量應使用最終行動裝置工業設計的所有組件。表 1 所列測量用於屏蔽和驗證可能的 Rx 線圈。

2 開發期間需要測量的 Rx 線圈電感參數

3 總結了一個可接受型線圈設計的測得電感,以及使用固定串聯和並聯諧振電容的諧振頻率。這裡,L′S_b 用於電容計算。(詳情參見下一小節「Rx 線圈調諧」。)請注意,它們可能會以L′S的百分比線性變化,並可用作原型線圈驗收的一種參考。

3 舉例線圈測得電感

Rx 線圈調諧

簡化版 Rx 線圈網絡由一個串聯諧振電容 C1 和一個並聯諧振電容 C2 組成。這兩個電容組成了一個使用 Rx 線圈的雙諧振電路(參見圖 9),其大小尺寸必須根據 WPC 規範來正確選擇。

9 Rx 線圈的雙諧振電路

若想計算 C1,L′S 時,諧振頻率需為 100 kHz

若要計算 C2,Ls 時,次級諧振頻率需為 1.0 MHz。計算要求首先確定 C1,然後代入方程式 7 計算:

最後,品質因數必須大於 77,其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R 為線圈的 DC 電阻。

Rx 線圈的負載線分析

在選擇某個 Rx 線圈時,設計人員需要通過負載線分析(I-V 曲線)比較主級線圈和 Rx 線圈,從而了解變壓器特性。這種分析可獲得 Qi 標準系統的兩個重要條件:(1)工作點特性;(2)瞬態響應。我們將在後面具體討論。

工作點特性

10 負載線分析測試裝置

10 顯示了負載線分析的一個測試配置例子,其參數定義如下:

VIN 為一個 AC 電源,其擁有 19V 峰值到峰值運行能力。

CP 為主級串聯諧振電容(A1 型線圈為 100 nF)。

LP 為主級線圈( A1 型)。

LS 為次級線圈。

C1 為受測 Rx 線圈所用串聯諧振電容

C2 為受測 Rx 線圈所用並聯諧振電容。

CB 為二極體橋接的大容量電容。25V 時,CB 應至少為 10 µF

V 為開爾文連接電壓表。

A 為串聯安培計。

RL 為相關負載。

二極體橋接應由全橋或者同步半橋肖特基二極體以及低側 n MOSFET 和高側肖特基構成。分析共有三個測試程序:

1、LP 提供 19V AC 信號,開始頻率為 200kHz

2、從無負載到預計全負載範圍,對所得整流電壓進行測量。

3、降低頻率,不斷重複前兩個步驟,頻率降至 110kHz 時停止。

11 顯示了一個負載線分析舉例。該圖表明,不同的負載和整流器條件,產生不同的工作頻率。例如,1A 時,動態整流器目標為 5.15V。因此,工作頻率介於 150kHz 160kHz 之間,其為一個可以接受的工作點。如果該工作點超出WPC 規定的 110 205 kHz 頻率範圍,則系統無法收斂,並會變得不穩定。

11 示例負載線分析結果

瞬態響應

進行瞬態分析時,有兩個重要的點,如圖 11 所示:(1)諧振頻率(175kHz)下的整流器電壓;(2)恆定工作點時從無負載到全負載的整流器電壓下降。

本例中,諧振電壓為 ~5 V,其高於晶片的 VUVLO。因此,可以保證 Qi 標準系統的啟動。如果該頻率下電壓接近或者低於 VUVLO,則可能無法啟動。

如果最大負載步進為 1A,則圖 11 中,140-kHz 負載線情況下,電壓為 6V 時,本例的壓降為 ~1 V。要對這種壓降進行分析,無負載時 7V 啟動的 140-kHz 負載線,需達到預計最大負載電流要求。壓降為負載線兩端電壓之差。選定工作頻率下可以接受的全負載電壓應高於 5V。如果低於 5V,電源輸出也會降至這一水平。由於 Qi 標準系統的反饋響應較慢,因此進行這種瞬態響應分析是必要的。這種分析,可以模擬系統未對諧振變壓器工作點進行調節時可能出現的瞬態特性。

請注意,主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之間的耦合,會因 Rx 線圈對準誤差而變得糟糕。因此,我們建議,在存在多種對準誤差的情況下對負載線進行多次分析,以確定平面空間中 Rx 是否會中斷運行。

結論

本文說明了我們可以運用傳統的變壓器基本原理,簡化

無線充電

系統的

Tx

線圈設計。但是,通用性和行動裝置的特性,也使標準磁學設計方法出現一些獨特的變化。仔細閱讀和理解前面我們介紹的線圈設計內容,可以增加您一次成功的機率。我們介紹的一些評估方法,可以讓您非常有條理地規定和描述一種定製

Rx

線圈。

參考文獻

1、無線充電聯盟,《系統描述無線電力傳輸,卷1,第 1 部分》2012 年 3 月1.1 版(在線),下載地址:

http://www.wirelesspowerconsortium.com/downloads/wireless-power-specification-part-1.html

2、《無線充電聯盟標準與 TI 兼容解決方案介紹》,作者:Bill Johns http://www.ti.com.cn/cn/lit/an/zhct117/zhct117.pdf

相關焦點

  • 大牛詳解無線充電發射機和接收機設計及權衡!
    他的議題是「無線充電:發射機和接收機設計及權衡」,裡面詳述了各種無線充電技術的原理、在設計發射機和接收機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參數,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乾貨滿滿,下面和大家分享。2Juednc三種無線充電技術的原理及優缺點電磁感應(WPC Qi標準)。
  • 關於無線充電系統中線圈的設計考量
    我們都聽說過TI、凌力爾特、IDT、東芝等許許多多公司為無線電力傳輸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開發的無線電力發射器/接收器IC。一個經常被忽視但不管怎樣都是無線電力傳輸解決方案中的關鍵元件是發射/接收天線線圈。
  • 特斯拉線圈:無線充電的崛起
    這種感應方式允許能量發送/接收雙方的距離保持在線圈直徑左右,除能為無人機充電外,根據此原理打造的充電設備既可以做成碗型,也能夠嵌入桌面下方,為智能手錶、筆記本電腦等產品供能。  和電磁感應一樣,通過磁場共振產生電流的想法,特斯拉在1893年的展示中就曾實踐過。但為了能在特定距離產生感應電流,整套系統進行了特別優化。
  • 一種小型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設計
    當今各種智能化控制系統離不開數據信息的傳輸。其中,無線數據傳輸是區別於傳統有線傳輸的新型傳輸方式,系統不需要傳輸線纜且成本低廉。為單片機匹配相應的無線通信接口電路,即可實現單片機之間或單片機與微機之間的無線數據傳輸。目前常用的無線通信接口電路,是以無線收發晶片為核心的電路。
  • 線圈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9/388535.htm原理簡單·實作困難無線充電的方法在實驗階段有開發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機會量產商品化為線圈感應式。線圈感應式的原理很簡單,是百年前就被發現物理現象,但過去長久以來這樣的線圈感應只運用在繞線式的變壓器中。
  • 無線充電qi協議的主控制器的低功耗設計
    其原理如下:當輸入電平為低時,PMOS管會對輸出節點上的電容進行充電,當輸入電平為高電平時,NMOS會對電容進行放電,從而達到反相器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MOS管的動態功耗,如下圖1所示。其相應的公式如下:其中 ∂ 是跳變係數, f 是輸入跳變頻率, VDD 是電源電壓,即MOS管自身電容,互連線之間的電容以及後級負載電容。其中K為介電常數, τ為電平信號轉換時間, VTH 代表閾值電壓,f代表時鐘頻率。可見閾值電壓越高,短路功耗越低.
  • 無線能量傳輸,線圈作為主要構成
    公共無線充電基站則是這一問題的實用解決方案。 例如,用戶只要將智慧型手機放置於配置無線充電器的餐廳桌面上,就可輕鬆充電。為了達到成功的用戶體驗,充電器必須方便實用、快速高效,然而更重要的是其性能必須可與傳統的有線充電器媲美。  一旦由消費產品的設計和需求所推動的技術成熟確立, 在其他領域將會顯現許多新的不同應用。
  • 醫療設備的無線充電應用實例說明
    對你和病人來說幸運的是,無線充電已經是一種現成的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28221.htm  標準  行業標準規範正在引領無線充電的發展。無線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s (WPC)標準也被稱為Qi(發音「奇」)。
  • 關於無線充電的三大標準和四種實現方式的介紹
    只要是擁有Qi標識的產品,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2017年2月,蘋果加入WPC。 PMA標準:PMA聯盟致力於為符合IEEE協會標準的手機和電子設備,打造無線供電標準,在無線充電領域中具有領導地位。PMA也是採用電磁感應原理實現無線充電。目前已經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聯盟。
  •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利用這些線圈產生磁場,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為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 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無線充電技術。他們說,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小時內為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充滿電。與他們在2016年宣布的類似無線充電系統相比,這是六倍的功率提升。他們報告說,目前正在對這種無插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做改進,以適用於運貨卡車等商業應用。
  • 一款實用高性能開關電源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採用有源功率因數校正(APFC)及同步整流技術設計了一款實用反激式開關電源裝置。文獻[2]、[3]專題研討了有源功率因數校正(APFC)技術;文獻[4]綜述了單相併聯式技術的最新發展;文獻[5]、[6]分別優化設計了帶負載電流反饋、單開關、並聯式PFC晶片的AC/DC變換器和升壓式PFC變換器。但上述文獻研製的電源系統效率只有80%左右,且未見相關電源系統整機實驗測試的報導。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本文主要高通Halo的概念,Halo的安全性以及高通Halo的感應大功率無線充電工作原理發展前景,一起來看下文。        Halo是什麼?   Halo就是高通在本次Formula E比賽中推出的車用無線充電系統,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磁共振效應來對電動或混動車輛的動力電池組進行非接觸式充電。
  • 為什麼說iPhone 8/iPhone X無線充電很雞肋,從Qi講起無線充電的故事
    除此之外,蘋果還發布了一款名為 AirPower 的無線充電配件,可同時為Apple Watch Series 3以及新的AirPods充電盒充電,該充電板使用的是一種新的充電標準,當然,進入市場還需時日。
  • 歐派奇20W快充無線充電移動電源拆解,採用智融SW6206主控晶片
    iPhone 12發布後,除了競爭激烈的20W快充充電器市場外,排插、移動電源等領域有關20W的產品也在不斷出現。近日opaqi歐派奇推出了一款20W支架式無線充移動電源,支持20W有線快充和15W無線充,同時還配有Lightning快充輸入口,新舊設備都能使用。下面充電頭網就對這款產品進行拆解,一起來看看裡面用料做工如何。
  • 無線充電線圈繞制的方法
    在發送和接收端各有一個線圈,發送端線圈連接有線電源產生電磁信號,接收端線圈感應發送端的電磁信號從而產生電流給電池充電。   無線充電體系首要選用電磁感應原理,通過線圈連續能量耦合完畢能量的傳送。體系功課時輸入端將溝通市電經全橋整流電路變換成直流電,或用24V直流電端直接為體系供電。
  • 拆解報告:三星無線充電移動電源
    無線充電市場迎來了增長高潮,由此帶來了無線充電配件的繁榮。移動電源作為我們生活常見的物品之一,給我們的出行帶來方便。當無線充電和移動電源結合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近日,三星商場上架了一款支持10W無線充電的移動電源。此前,充電頭網已經發布了這款移動電源的開箱評測,今天要為大家的則是它的拆解報告。
  • 可傳輸音頻信號的簡易無線充電器設計
    隨著轉換效率的提高,這項技術逐漸走進電子產品中,手機、電視、電腦等諸多電子電子產品都開始設計並使用同一標準的無線充電技術,這項技術的普及逐漸與無線信號wifi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這項技術仍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尚未解決,例如目前充電距離短、功率小、充電數量有限等,不過其使用前景非常明朗。
  • 關於採用MCU控制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的設計方案分析
    有了無線充電技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麻煩。因此,設計基於MSP430F149的藍牙無線充電系統,擺脫以往電線的束縛,解決電子產品充電接口不兼容的問題。該設計具有攜帶方便、成本低、無需布線等優勢,適用於各手持行動裝置以及小型用電器,不但環保並且方便了廣大的用戶。
  • 既是立式無線充電器又是移動電源,mophie跨界新品深度拆解
    如今跨界設計的移動電源產品越來越多,傳統的外帶應急充電理念如今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可當支架使用,帶無線充功能的移動電源正慢慢成為大眾的首選。近期充電頭網就拿到mophie這麼一款跨界設計產品——powerstation wireless stand。
  • 新型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抗幹擾強,效率高,速度快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程海松、姚友素等,在2018年《電工技術學報》增刊2上撰文(論文標題為「基於雙邊LCC補償的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設計」),提出一種基於雙邊LCC補償的新型無線能量數據傳輸系統,具體介紹功率傳輸電路以及數據調製、發送、接收、解調電路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