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立秋,位於黃經135°,這天的太陽直射點位於N16°03′。這時,位於北半球的我們已明顯感受到白天在減短和黑夜在延長,北半球接受到太陽的能量已明顯衰減,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因此金秋當立,以待秋成之時。
立秋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已向南退去,但依然位於北半球較北的位置,由於前期的熱量累積,西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正是最為強盛的時候。主宰夏季天氣系統的副熱帶高壓此時將北抬西伸控制我國更北更西的地區,使高溫伏旱覆蓋我國大陸更廣的區域。與此同時,擺脫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的遠洋深處,承載高熱能的海水推動空氣乘機抬升,在副高南側東風波和西南季風複合引導下形成颱風,所以,立秋後也是我國颱風最活躍的季節。
物候
古話云:夏有三伏,秋前兩伏,秋後一伏。按照曆法規定,三伏的初伏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後就為末伏,如果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算二十天,末伏則算到第六個庚日。比如2020年,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在8月5日,而立秋在8月7日,所以今年的中伏為二十天,末伏在8月15日。伏,就是潛伏隱藏的意思,古人取庚日為伏,庚為金初成之象,其寓意是金怕火融。夏暑酷熱如火,初成的果實隱藏在繁茂的枝葉之下,人和動物潛伏在陰涼之處,以避免烈日的暴曬和躲避暑熱的侵蝕。所謂秋後的一伏,則是每年秋老虎的代表,因為每年盛夏的酷暑幾乎在立秋前後盛極而衰,真正的秋風送暑時已是處暑之後,從立秋到處暑這段盛夏的餘威就稱為「秋老虎」。
立秋三候分別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後,白天雖依然暑熱,但每日漸長的夜晚已有足夠的時間去消耗白天接收到的光熱,因此在後半夜就會有涼風吹拂。同時,夏季溼熱的空氣在凌晨氣溫降低時會依附到地面的草木上形成露水。雄蟬意識到金秋將至,要及時交配繁殖後代,所以雄蟬們為了吸引雌性鳴叫聲此起披伏。
民俗
立秋這天,在早期的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車旗服飾皆白,以表秋金之色。到了宋代,皇宮裡要舉行迎秋儀式,先將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到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1、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2、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用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的作比較,體重減輕的被稱為「苦夏」。因為人在夏季都吃不下東西,餐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多會減輕一些。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營養,以彌補夏季的損失,彌補的方法就是烹飪各類肉食,以肉養膘。
4、啃秋
啃秋就是三五群人聚在陰涼處,席地而坐,一起分享啃食西瓜、玉米、山芋等果物,以抒發秋季豐收的喜悅。
1、秋舍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