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立秋的天文民俗知識

2021-01-08 古奇易學堂

天文

立秋,位於黃經135°,這天的太陽直射點位於N16°03′。這時,位於北半球的我們已明顯感受到白天在減短和黑夜在延長,北半球接受到太陽的能量已明顯衰減,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因此金秋當立,以待秋成之時。

立秋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已向南退去,但依然位於北半球較北的位置,由於前期的熱量累積,西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正是最為強盛的時候。主宰夏季天氣系統的副熱帶高壓此時將北抬西伸控制我國更北更西的地區,使高溫伏旱覆蓋我國大陸更廣的區域。與此同時,擺脫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的遠洋深處,承載高熱能的海水推動空氣乘機抬升,在副高南側東風波和西南季風複合引導下形成颱風,所以,立秋後也是我國颱風最活躍的季節。

物候

古話云:夏有三伏,秋前兩伏,秋後一伏。按照曆法規定,三伏的初伏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後就為末伏,如果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算二十天,末伏則算到第六個庚日。比如2020年,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在8月5日,而立秋在8月7日,所以今年的中伏為二十天,末伏在8月15日。伏,就是潛伏隱藏的意思,古人取庚日為伏,庚為金初成之象,其寓意是金怕火融。夏暑酷熱如火,初成的果實隱藏在繁茂的枝葉之下,人和動物潛伏在陰涼之處,以避免烈日的暴曬和躲避暑熱的侵蝕。所謂秋後的一伏,則是每年秋老虎的代表,因為每年盛夏的酷暑幾乎在立秋前後盛極而衰,真正的秋風送暑時已是處暑之後,從立秋到處暑這段盛夏的餘威就稱為「秋老虎」。

立秋三候分別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後,白天雖依然暑熱,但每日漸長的夜晚已有足夠的時間去消耗白天接收到的光熱,因此在後半夜就會有涼風吹拂。同時,夏季溼熱的空氣在凌晨氣溫降低時會依附到地面的草木上形成露水。雄蟬意識到金秋將至,要及時交配繁殖後代,所以雄蟬們為了吸引雌性鳴叫聲此起披伏。

民俗

立秋這天,在早期的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車旗服飾皆白,以表秋金之色。到了宋代,皇宮裡要舉行迎秋儀式,先將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到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1、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2、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用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的作比較,體重減輕的被稱為「苦夏」。因為人在夏季都吃不下東西,餐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多會減輕一些。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營養,以彌補夏季的損失,彌補的方法就是烹飪各類肉食,以肉養膘。

4、啃秋

啃秋就是三五群人聚在陰涼處,席地而坐,一起分享啃食西瓜、玉米、山芋等果物,以抒發秋季豐收的喜悅。

1、秋舍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相關焦點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本組畫中選用的是立夏時節家家戶戶在水田裡插秧時忙碌的場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而本組畫中的立冬,近景展現的是秋收後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而遠景則展現的大家在秋收後的田裡面耕田的場景,以備來年春季耕種打下基礎。這些場面都可以很好的反應24節氣指導著人們應季而種應季而收的作用,同時讓人們通過這些農忙的場景,了解民俗。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此書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山的淵源眾人皆知~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但作為農耕民族,中國古人顯示了更高的智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們逐漸將季節細分,戰國成書的《呂氏春秋》,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名字,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標識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所記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已經與現在完全一樣。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Part. 1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無關詩意,而感天意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必須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會有希望」。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天文物候及民俗
    天文小雪,位於黃經240°,這天的太陽直射點位於S20°15′。漫長的極夜將靠近北極圈,覆蓋N69°45′以北的地區,而在我國,緯度為N39°56′的北京此時的白晝將不足10個小時。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民俗故事有哪些 臨沂人要知道它們的含義
    在我國民間,大街小巷裡傳頌的民俗故事一直為大家津津樂道。現在已基本不見街頭巷尾的說書人,但民俗故事卻以更多的方式在傳播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2016年末, 一場清寒小雪在11月21日早上飄然而至,細雪飄落在華北大地,而這天,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十天之後,2016年11月30號這天,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傳來捷報,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智慧的千年傳承,也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程晉倉進一步闡釋:「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農耕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 跟著黃磊、多多父女,一起打開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為了滿足小朋友的閱讀需要,我們用心打造了圖書版《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是一本什麼書?《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是關於自然和時間的百科全書。小朋友可以和與多多一起誦讀關於節氣的美妙詩詞,還可跟多爸學到七十二個神秘有趣的物候、天象、傳統節日、民俗、飲食、神話等知識。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 二十四節氣蘊藏古人大智慧,你真的了解它嗎?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