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期的戰爭中,「戈」是一種在文獻中出現得最為頻繁的武器,說明了它在此時諸夏軍隊裝備中的核心地位。這種長柄兵器在長柄的一端固定著一塊T形的金屬,T形的橫枝一端長長伸出,並帶有鋒利的鋒刃,揮動長柄就可以用啄擊或收割的攻擊敵人。 它有點像是一把收割莊稼的鐮刀被固定在長杆上,也許就是鐮刀給了發明它的人以靈感。裝備長戈的士兵發揮威力的位置通常是在奔馳的戰車上,他站在馭手的一側負責近距離攻擊,而遠程攻擊交給馭手另一側的弓箭手,三人構成了一個緊密配合的戰車組。
除了中國以外的地區,基本沒有大量裝備這種神似鐮刀的武器,其他文明裝備的大多是輕型戰車,配備兩名士兵,除了馭手以外的士兵主要配備長矛和刀劍,同時也能用弓箭或標槍打擊對手。也就是說,戈主要是配合華夏特色的重型戰車而出現的,當然步兵也同樣有所裝備。到了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更加頻繁而激烈,而笨重的戰車日漸被更便捷的騎兵替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趙國騎兵成為諸夏強軍,從此戰車不再是戰場的主角。
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戈也日漸被功能更多樣的戟所取代,戟在長柄的頂端加上了尖銳的突起,可以用突刺的方式給敵人致命的攻擊,對於騎兵來說要方便得多。而對步兵的軍陣來說,以刺殺而主的戟比必須揮動才能發揮威力的戈也要有效率一些。到了秦漢以後,戈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長戟和更加簡便的長矛和長槍成為了華夏軍隊長兵器的主流。戟在古代中國沿襲的時間相當久,不過在魏晉之後戟的地位就徹底被矛和槍取代了,更多的用在了禮儀性的場合,不再用於實戰。
矛和槍這類武器在所有的古代軍隊中,都成為最主要的長兵器,是因為用突刺的方式攻擊是最直接有效的,而且便於軍隊訓練,排成密集編隊的長矛陣讓火器出現之前的任何軍隊都為之膽寒,在對抗騎兵時也非常有效。不過中國古代沒有大量裝備亞歷山大式的長達好幾米的那種巨型長矛,而是將長矛長度維持在一丈左右,更短的就是槍了,在宋代以後更短一些的長槍裝備得似乎更多一些。而對騎兵來說,用胳膊夾住長矛衝鋒比起在馬上揮舞長戟更簡便。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騎兵還曾裝備了一種獨特的武器,那就是槊。槊其實是長矛的變種,不過它的長柄前端不僅有金屬突起,還加上了兩邊開刃的鋒刃,而它的長柄是用桐油炮製過的白蠟杆之類製造的,堅韌而不易折斷,比起歐洲騎士們常用的那種軟木長矛要先進得多。不過槊的製造工藝過於複雜,而且要耗費大量材料和工時,所以不能大量裝備,更多的給將領們使用。從早期的戈,發展到戟,最後發展到更單一的矛和槍,反映的華夏古代戰爭形態的不斷變化,當然,當火器出現之後,這些冷兵器都必然的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