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也是水做的,全身含水量達到百分之80,真是不可思議

2021-01-13 石頭哥說美食

大家好,我是專注養殖蝸牛的石頭哥。說起蝸牛,大家的印象就是:蝸牛爬的慢,爬過了留下一道道「痕跡」。只要是小孩的時候,都會跟隨蝸牛的痕跡追蹤蝸牛,小時候玩的東西很多,探索自然的機會也很多。但是對於小編來說,蝸牛就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原來家裡專門給我養過蝸牛。所以小編對於蝸牛也是情有獨鐘的。好啦今天給大家說說蝸牛很容易受溫度的影響,那什麼溼度最適宜蝸牛呢?

蝸牛完成一個世代大約需要5個月,且不同溫度條件下,其發育的歷期也不同。蝸牛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積累一定的熱量,大約需要有效積溫2482.6℃。周衛川等(1993年,2001年)對褐雲瑪瑙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世代有效積溫進行了系統研究,具體方法如下。

1993年9月將成螺移至飼養盆,每盆10隻,重複6次。初始飼養溫度為16℃,以後按每2天1℃降低飼養溫度,觀察休眠情況,直至全部供試螺休眠為止。計算休眠溫度的均值作為發育起點溫度,統計結果為12℃士0.7℃。有效積溫測定:每年4月或5月起,將成螺飼養在墊有海綿的盆中,產下卵後移去成螺。在自然條件下孵化飼養至成螺產卵。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降低飼養密度,最後降至2~5隻/盆。根據試驗點每天觀察的加權平均氣溫計算卵生長發育為成螺(產卵)歷期內的有效積溫。1989年、1992年、1995年共試驗3批次,統計結果為2422.6℃±137.77℃。

上述有效積溫的研究方法的缺點是工作量大,休眠溫度也只是發育起點溫度的近似值。周衛川等(2001年)又對褐雲瑪瑙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進行了更深入的系統研究:通過恆溫條件下的卵孵化實驗和自然變溫條件下飼養實驗,分別用加權平均法和正弦法(Alln,1976)計算日平均溫度,測定褐雲瑪瑙螺各螺態的發育歷期和溫度。

根據有效積溫法則K=N(T-C),計算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其中K為有效積溫,C為發育起點溫度,設發育速率V=1/N,則T=KV+C。轉化為線性化擬合方法求K和C。但是,用這種方法求得的K值和C值並不是最優的,於是以線性化方法求得的K和C為初值,進一步用牛頓—馬誇法( Marquardt,1963年)擬合原方程K=N(T-C),求K和C的最優值。

褐雲瑪瑙螺的卵和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為14.0204℃、98.4645℃和12.1461℃、2384.1790℃。以標準差作為判別計算結果好壞的標準來分析,正弦法略優於加權平均法。因此,只要每天觀察1次最高、最低溫度,就能用正弦法計算日平均溫度,既可大大減少觀察量,又能提高統計精度。該方法對其他生物在變溫條件下的有效積溫研究具有普遍意義

褐雲瑪瑙螺全世代的有效積溫和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

K=2384.1790+98.4645=2482.6435℃

C=14.0204×11.641712.1461÷201.5734+12.1461×189.9317÷201.5734=12.2543℃

由此可見,通過生長期降溫實驗確定的強迫休眠溫度和以此為基礎統計的世代有效積溫(24226℃)與用數學分析法(有效積溫方程擬合求解)求得的結果(2482.6℃)基本一致。因此,可根據各地的氣候資料,用發育起點溫度和世代有效積溫來預測蝸牛的年發生代數。

我國廣大地區的絕大多數蝸牛,如同型巴蝸牛、灰巴蝸牛等每年發生1代。而褐雲瑪瑙螺在我國除在西沙群島、榆林港一年可發生2代,其餘約有2/3地區一年發生1代,1/3地區2年發生1代。在自然界中,蝸牛的生長、發育、繁殖伴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適宜溫度範圍內,蝸牛的生長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即蝸牛生長所需時間與溫度成正比。降低溫度則延緩生長,接近最高溫度則生長緩慢,超過最高適宜溫度則抑制生長。

溼度——在蝸牛的整個生命活動(如攝食、爬行、交配、產卵等)中會分泌大量的黏液,因此必須不斷從空氣、土壤、食物中獲取水分。如果水分得不到補充,即會死亡。因此,溼度對蝸牛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影響極大,成為蝸牛生存的限制因子。降雪、下雨、颳風、灌溉,以及植被狀況、大氣溼度和土壤溼度都對蝸牛產生很大的影響。般來說,蝸牛主要通過皮膚上的毛孔來吸收或排出水分。

溼度對蝸牛的活動至關重要,蝸牛的生命活動,需要保持其身體的水分和環境溼度之間的平衡。當外界環境乾燥時,它們會自動脫水;而當外界環境溼潤時,會自動吸收水分,以保持其含水量的平衡。即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自行調節體內水分。當然,這種調節是有定限度的,超越這種限度,蝸牛就會死亡。過度潮溼或乾燥,對蝸牛的活動均是十分不利的。蝸牛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也是因為在夜間溼度的差異較小之故。

所以說褐雲瑪瑙螺和其他食用蝸牛是喜溼忌幹的動物。在乾燥的環境裡或乾燥的季節中,通常蝸牛會立即停止活動,呈現休眠的狀態。在休眠期間,蝸牛的殼口處會分泌一層「白膜」閉塞著,用於防止體內的水分散發掉及防止天敵的危害,而在白膜上留有一個微細的裂縫,以供呼吸之用。在自然界生活的蝸牛隻有等到雨季到來時,才能打破休眠,恢復活動。所以,在飼養蝸牛時,隨時保持室內或場地的溼度是絕對重要的。

蝸牛生長所需要的相對溼度以75%~95%為適宜,這是因為蝸牛在日常活動中,全憑布滿身體的各種黏液腺所分泌的黏液,才能保持身體滑潤。據測定,正常螺體的含水量為80%左右。若在陽光直射下,或空氣乾燥,或有風的天氣時,身體水分很快就會散失,對它的活動和生存威脅甚大。當含水量減少到體重的30%時,身體即變幹而皺縮,停止活動,甚至還會死亡。在乾燥的環境下,卵亦不能孵化或發生爆裂現象。因此,蝸牛都在傍晚以後出來活動,白天則把身體藏在殼內躲到隱蔽處,以減少水分的散失。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就要結束了,關於蝸牛的溫度和溼度大致都有了解了對吧。平常可以多研究一些關於蝸牛的知識,如果你們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持續關注小編,也可以留言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們明天再會啦。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石頭哥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深海「坦克」蝸牛:全身覆蓋金屬鱗甲
    鱗足蝸牛:1999年,勘測人員在印度洋海底3.6公裡處發現鱗足蝸牛,它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結實盔甲的蝸牛物種。它從海底熱液噴口處採集金屬和硫化物覆蓋在外殼,鱗足蝸牛腹足結合了硫化鐵,覆蓋形成一層金屬鱗甲。
  • 罕見的蝸牛生子一幕,原來它也是下蛋,真是漲見識了!
    罕見的蝸牛生子一幕,原來它也是下蛋,真是漲見識了!
  • 女博士野外找水31年 用「舔石頭」土辦法獲知含水量
    工作中的楊麗芝近日,網上一則「女地質博士野外找水31年,舔石頭就能判斷含水量」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照片中,一位女士雙手捧著一塊石頭並用舌頭舔,通過此方法便能辨別出地下水信息。對於「舔石頭就能判斷含水量」一事,楊麗芝表示這只是「土辦法」。照片走紅網絡,「這只是『土辦法』」說起在網絡上意外走紅一事,楊麗芝說這是她未曾想過的,她走紅的消息也是從兒子口中得知,「我兒子第二天發微信給我,說我上微博熱搜了。」楊麗芝笑稱自己成了同行和家人口中的「網紅姐姐」。
  • 蝸牛生活環境的溫度和溼度
    不同種類的蝸牛和同一種類蝸牛處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對溫度的適應性也有較大的差異;即使同一種蝸牛的不同個體,因其生理功能、營養狀況以及處在某一溫度下時間的長短不同,均會導致有關蝸牛適宜生活溫度測定值的差異。在養殖過程中發現,在6~8月當氣溫達到30℃以上時,個體重達到8-10克以上的散大蝸牛,每天都會死去一大批;而個體重5克以下的散大蝸牛則很活躍,幾乎看不到死亡的。
  • 種植大白菜,容易遭受蝸牛的危害,如何防治蝸牛?
    蝸牛具有啃食口器,將白菜葉片上啃食葉肉,等嫩綠的葉片,對白菜會造成傷口的出現,給致病菌製造了入侵白菜組織的最佳途徑。特別是在雨水較為頻繁的季節,溼潤的空氣條件,滿足了蝸牛喜歡潮溼的環境,哪一年雨水大,哪一年的蝸牛危害相對就較嚴重一些。為避免白菜受到蝸牛的嚴重危害,應對白菜地裡的蝸牛,進行重點預防,控制蝸牛的大發生。
  • 杭州姑娘用活體蝸牛做面膜 不料蝸牛紛紛離世
    據說是用蝸牛身上的黏液做的,對皮膚很好。青青用了幾次,感覺不錯。但是太貴,吃不消買。  回到杭州,青青對蝸牛霜念念不忘。既然蝸牛霜是用蝸牛黏液做的,青青打算自己DIY一下。起初,青青也只是想試一下。去花鳥市場,買了5隻白玉蝸牛。不貴,也就10多塊一個。  蝸牛買回來,先放在魚缸裡,養了兩天,清清蝸牛的腸胃。
  • 養魚謹防水蝸牛
    幾周前,我發現魚缸裡出現了很多類似螺的軟體動物,這也許就是有人說的從水草上帶來的水蝸牛吧,我急忙把它們全部抓出來,然後放在一個盆中養起來,又放入一些水草做試驗。這些小東西黑色外殼,長相也不像蝸牛。過了幾天我再去觀察,那片水草已是蜘蛛網一般,水草被破壞的謎團終於解開了。與此同時,水蝸牛在盆裡繼續繁殖。
  • 非洲的巨大蝸牛「跳」著入侵的物種,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
    非洲蝸牛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人類傳播病例之一。它入侵世界各地的路線非常有趣。在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陸續引進和養殖非洲蝸牛。非洲蝸牛作為美味的食物、寵物和動物飼料,在中國繁衍生息。由於飼養者管理不善,它們逃入野生種群是很常見的。體型碩大的「水牛兒」背上有一個稍重的殼慢慢爬行,是蝸牛的一個跡象,非洲耳蝸也是如此。然而,它的長橢圓形殼很大,外殼非常厚,光亮。
  • 這種蝸牛全身盔甲,還自帶食品工廠!
    這種蝸牛背的不是「房子」,是「鐵甲」。在近3000米深處的海底,有一種蝸牛,渾身長滿了「鐵甲」,活像穿了防彈衣。這就是曾經入選十大令人震驚的海洋物種的鱗角腹足蝸牛(學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這是一群大傢伙,螺殼寬度一般在9.8-40毫米之間,最大的能達到45毫米。而我們平時見到的蝸牛,最大的殼長也不足15毫米。
  • 這種蝸牛全身盔甲,還自帶食品工廠
    這種蝸牛背的不是「房子」,是「鐵甲」。在近3000米深處的海底,有一種蝸牛,渾身長滿了「鐵甲」,活像穿了防彈衣。這就是曾經入選十大令人震驚的海洋物種的鱗角腹足蝸牛(學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這是一群大傢伙,螺殼寬度一般在9.8-40毫米之間,最大的能達到45毫米。而我們平時見到的蝸牛,最大的殼長也不足15毫米。
  • 養蝸牛有什麼益處?對家居生活有什麼影響?
    雨天過後帶寶寶散步,發現路邊好多小蝸牛,寶寶第一次見,喜歡的不得了,作為在農村長大的80後,蝸牛並不陌生,為了讓寶寶近距離觀察蝸牛,了解蝸牛,我做了一個讓她們興奮的決定,我們要把蝸牛養起來。蝸牛可能是我們所見過最好養的小動物了,要求也不高,每天或者偶爾餵點菜葉水果就行,最好傍晚投食,小蝸喜歡晚上取食,也要準備水給它,也是看了別人養的方法才知道蝸牛是要喝水的。
  • 姬存希蝸牛原液系列推薦 2020改善問題肌
    在2020年這個奇熱無比的夏天,姬存希蝸牛原液系列可以說成為了眾多問題肌的心頭好。蝸牛精華作為該系列的靈魂所在,也是改善問題肌的關鍵成分。科學證明,蝸牛分泌物濾液擁有令肌膚更加平滑、水潤無暇肌膚的功效,而且對肌膚溫和無刺激,適用於任何膚質。
  • 好多蝸牛寶寶,蝸牛一次可以有60多個兄弟姐妹啊,真是大家庭
    大家好,我是專注養殖蝸牛的石頭哥。養殖蝸牛,時間久了不可避免的事——蝸牛需要產卵。所以要分辨蝸牛的產卵的好壞,還有怎麼樣養殖蝸牛,把控溫、溼度,分辨蝸牛的卵就是今天需要分享大家。1。(2)白玉蝸牛:一年可產卵3~5次,每次產卵150~250粒。第次產卵量較少,為60~80粒,以後逐次增多。第一年每次平均產卵為150粒左右,第二年即在200粒以上。卵呈橢圓形,有石灰質外青黃色,殼,乳白色成卵粒長4.5~7毫米、寬4.5毫米。
  • 鄧倫才80%,誰能達到99%呢?
    鄧論有80%,誰能有99%呢?》為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李沁是中國內地影視演員,90年出生的她可謂是很多迷弟和小哥哥們的完美女神。清秀甜美、嬌小可愛、蕙質蘭心的她更是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善於挑戰角色的性格更是在《狼殿下》的摘星、《慶餘年》的林婉兒、《鬥破蒼穹》的小醫仙都完美的展現,也成為了如今當紅的流量明星。無論才華、演技還是顏值都如此地完美。
  • 農村罕見的這種九死還魂草,乾枯11年後遇水還能復活
    但其實這種植物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非常的受歡迎呢!它是一種珍貴的草本植物,生命力非常頑強,毫不客氣的說,就算是在這炎炎夏日,燙手的石壁上,別的植物都基本已經死光了,九死還魂草還能頑強的生長下去。神奇的還魂草我們永遠不知道大自然有多麼神奇,竟然造出了這種植物,它能把根從土壤中收回,讓風吹動從而改變方向,若中途遇到水,它又會自動打開蜷縮的身軀,鬚根重新紮進土壤去吸收水分,因為他的耐旱力非常強,所以哪怕乾旱的時間再長,它都能維持生命,堅持下去,它的根只要一見到水,就能立馬舒展開來。
  • 水是生命之源:人體缺水和水喝得過多,都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水在人體內的分布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成分,每個個體含水量的多少,受年齡、性別、胖瘦的影響。新生兒體內含水量最多,可以佔到體重的80%,嬰幼兒佔到體重的70%;成年人,男性水分含量在60%左右,女性在50-55%左右。40歲以後,隨著肌肉組織的減少,水的含量也隨之下降。
  • 和兔子一般大的「非洲大蝸牛」能吃嗎
    又叫非洲巨型蝸牛,是吉尼斯認證的最大的陸地蝸牛。那是因為在貧瘠的一些非洲國家,在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果腹的情況下,甚至要吃土做的食物來維持生命,還有就是飛蟲,肉質相當肥厚的非洲大蝸牛,可以說是在非洲不僅廉價還可以補充蛋白質的最佳食材。
  • 太空飛行器裝備粒子加速器,速度可達到百分之一光速,輕鬆探索太陽系
    粒子加速器是種新動力,讓太空飛行器裝備上它,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光速已經超越了第三宇宙速度,探索太空將不再是夢想。愛因斯坦對人類能突破光速並不抱有希望,在他看來,光速就是一個針對人類的限制,所有物體都不可能達到光速,除非這個物體沒有質量。光速限制理論,把我們牢牢地困在了地球,飛出太陽系都是件難事。目前看來光速極限理論還是成立的,我們只能努力接近光速,想達到它或者超越它估計是不行了。探索太空的計劃才剛剛起步,這一階段的我們,主要目標還是太陽系。
  • 我們不能只看自己的缺點,要看清自己的優點,努力達到目標!
    我是一隻小蝸牛,但是我知道我和別的蝸牛不一樣,其它的蝸牛雖然走得很慢,但是我比它們更慢,甚至比一些其他小動物還慢,我很想超越別人,可就是做不到,但是我一定可以的。有一次。我們蝸牛世界舉行了一次賽跑,其中參賽的人員就有我,可是在每一次我都參加了,但是根本就沒有得獎。開始比賽了,別的蝸牛都已經走了而我還在原地發呆,過了差不多一分鐘後,我才知道比賽已經開始了。在那時候,別的蝸牛都走了一米多了,可我現在才開始,這時我心裡想:「我肯定是吵不過他們了,但是我只要堅持了,就有超越他們的可能,所以我不能放棄!」
  • 蝸牛的自我保護方式:冬眠
    二、冬眠時發生的變化下面介紹一些有關蝸牛冬眠時發生變化的情況和資料。BakOn(1846年)對蓋罩大蝸牛做了許多有意義的觀察。當溫度降至8℃-10℃時,這種蝸牛將石灰質厴封閉螺殼口,進入休眠休眠初期,蝸牛空胃中逐漸填滿由肝臟分泌出來的赤褐色消化液。由此可見,雖然蝸牛在休眠時不取食,消化液的分泌雖緩慢,但是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