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注養殖蝸牛的石頭哥。說起蝸牛,大家的印象就是:蝸牛爬的慢,爬過了留下一道道「痕跡」。只要是小孩的時候,都會跟隨蝸牛的痕跡追蹤蝸牛,小時候玩的東西很多,探索自然的機會也很多。但是對於小編來說,蝸牛就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原來家裡專門給我養過蝸牛。所以小編對於蝸牛也是情有獨鐘的。好啦今天給大家說說蝸牛很容易受溫度的影響,那什麼溼度最適宜蝸牛呢?
蝸牛完成一個世代大約需要5個月,且不同溫度條件下,其發育的歷期也不同。蝸牛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積累一定的熱量,大約需要有效積溫2482.6℃。周衛川等(1993年,2001年)對褐雲瑪瑙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世代有效積溫進行了系統研究,具體方法如下。
1993年9月將成螺移至飼養盆,每盆10隻,重複6次。初始飼養溫度為16℃,以後按每2天1℃降低飼養溫度,觀察休眠情況,直至全部供試螺休眠為止。計算休眠溫度的均值作為發育起點溫度,統計結果為12℃士0.7℃。有效積溫測定:每年4月或5月起,將成螺飼養在墊有海綿的盆中,產下卵後移去成螺。在自然條件下孵化飼養至成螺產卵。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降低飼養密度,最後降至2~5隻/盆。根據試驗點每天觀察的加權平均氣溫計算卵生長發育為成螺(產卵)歷期內的有效積溫。1989年、1992年、1995年共試驗3批次,統計結果為2422.6℃±137.77℃。
上述有效積溫的研究方法的缺點是工作量大,休眠溫度也只是發育起點溫度的近似值。周衛川等(2001年)又對褐雲瑪瑙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進行了更深入的系統研究:通過恆溫條件下的卵孵化實驗和自然變溫條件下飼養實驗,分別用加權平均法和正弦法(Alln,1976)計算日平均溫度,測定褐雲瑪瑙螺各螺態的發育歷期和溫度。
根據有效積溫法則K=N(T-C),計算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其中K為有效積溫,C為發育起點溫度,設發育速率V=1/N,則T=KV+C。轉化為線性化擬合方法求K和C。但是,用這種方法求得的K值和C值並不是最優的,於是以線性化方法求得的K和C為初值,進一步用牛頓—馬誇法( Marquardt,1963年)擬合原方程K=N(T-C),求K和C的最優值。
褐雲瑪瑙螺的卵和螺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為14.0204℃、98.4645℃和12.1461℃、2384.1790℃。以標準差作為判別計算結果好壞的標準來分析,正弦法略優於加權平均法。因此,只要每天觀察1次最高、最低溫度,就能用正弦法計算日平均溫度,既可大大減少觀察量,又能提高統計精度。該方法對其他生物在變溫條件下的有效積溫研究具有普遍意義
褐雲瑪瑙螺全世代的有效積溫和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
K=2384.1790+98.4645=2482.6435℃
C=14.0204×11.641712.1461÷201.5734+12.1461×189.9317÷201.5734=12.2543℃
由此可見,通過生長期降溫實驗確定的強迫休眠溫度和以此為基礎統計的世代有效積溫(24226℃)與用數學分析法(有效積溫方程擬合求解)求得的結果(2482.6℃)基本一致。因此,可根據各地的氣候資料,用發育起點溫度和世代有效積溫來預測蝸牛的年發生代數。
我國廣大地區的絕大多數蝸牛,如同型巴蝸牛、灰巴蝸牛等每年發生1代。而褐雲瑪瑙螺在我國除在西沙群島、榆林港一年可發生2代,其餘約有2/3地區一年發生1代,1/3地區2年發生1代。在自然界中,蝸牛的生長、發育、繁殖伴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適宜溫度範圍內,蝸牛的生長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即蝸牛生長所需時間與溫度成正比。降低溫度則延緩生長,接近最高溫度則生長緩慢,超過最高適宜溫度則抑制生長。
溼度——在蝸牛的整個生命活動(如攝食、爬行、交配、產卵等)中會分泌大量的黏液,因此必須不斷從空氣、土壤、食物中獲取水分。如果水分得不到補充,即會死亡。因此,溼度對蝸牛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影響極大,成為蝸牛生存的限制因子。降雪、下雨、颳風、灌溉,以及植被狀況、大氣溼度和土壤溼度都對蝸牛產生很大的影響。般來說,蝸牛主要通過皮膚上的毛孔來吸收或排出水分。
溼度對蝸牛的活動至關重要,蝸牛的生命活動,需要保持其身體的水分和環境溼度之間的平衡。當外界環境乾燥時,它們會自動脫水;而當外界環境溼潤時,會自動吸收水分,以保持其含水量的平衡。即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自行調節體內水分。當然,這種調節是有定限度的,超越這種限度,蝸牛就會死亡。過度潮溼或乾燥,對蝸牛的活動均是十分不利的。蝸牛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也是因為在夜間溼度的差異較小之故。
所以說褐雲瑪瑙螺和其他食用蝸牛是喜溼忌幹的動物。在乾燥的環境裡或乾燥的季節中,通常蝸牛會立即停止活動,呈現休眠的狀態。在休眠期間,蝸牛的殼口處會分泌一層「白膜」閉塞著,用於防止體內的水分散發掉及防止天敵的危害,而在白膜上留有一個微細的裂縫,以供呼吸之用。在自然界生活的蝸牛隻有等到雨季到來時,才能打破休眠,恢復活動。所以,在飼養蝸牛時,隨時保持室內或場地的溼度是絕對重要的。
蝸牛生長所需要的相對溼度以75%~95%為適宜,這是因為蝸牛在日常活動中,全憑布滿身體的各種黏液腺所分泌的黏液,才能保持身體滑潤。據測定,正常螺體的含水量為80%左右。若在陽光直射下,或空氣乾燥,或有風的天氣時,身體水分很快就會散失,對它的活動和生存威脅甚大。當含水量減少到體重的30%時,身體即變幹而皺縮,停止活動,甚至還會死亡。在乾燥的環境下,卵亦不能孵化或發生爆裂現象。因此,蝸牛都在傍晚以後出來活動,白天則把身體藏在殼內躲到隱蔽處,以減少水分的散失。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就要結束了,關於蝸牛的溫度和溼度大致都有了解了對吧。平常可以多研究一些關於蝸牛的知識,如果你們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持續關注小編,也可以留言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們明天再會啦。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石頭哥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