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為啥分段命名?地名辦:有歷史原因

2020-12-06 中國江蘇網

為揚圩公路而設置的車站

國展路和吉安路以江陽路為界各自命名

核心提示

7月25日,本報刊出的《回應來了!這些路名都是臨時的》,解答了讀者疑惑。近日,又有市民諮詢,為何老揚圩公路現在分成了好幾段,各自有名稱,而與之平行的揚子江路卻能做到從南到北一個名字?

對此,記者諮詢了民政局地名辦,他們表示,這種情況一般有歷史形成原因,有的是分屬不同行政區劃,有的是在分段修建過程中形成,現在新修的道路儘量用同樣的名稱。

老揚圩路上有多個路名

市民張先生剛考到駕照不久,近日駕車去施橋看望朋友。雖然是個「老揚州」,但他聽說渡江南路和328國道交會處有較大改動,擔心走錯路,還是打開了導航。張先生沿著老揚圩路行駛,但越走越困惑,路還是這條路,怎麼過一會換一個名字?望江路、鍾靈大道、運河南路,這些名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和老揚圩公路平行的揚子江路和邗江路都是從北向南一個名字到底,為什麼揚圩公路要分成好幾段呢?這樣對出行者很不方便啊!」張先生認為,老揚州人都知道「揚圩線」,把一條路分成數段各自命名,實在沒有必要。

記者打開一款導航軟體,看看老揚圩公路上到底有多少個名字。從「渡江南路」開始,過了328國道後,首先是「望江路」,中間夾雜著數段「揚圩公路」,接下來是「鍾靈大道」「施橋北路」,中間再有數段「揚圩線」才到「施橋南路」,再向南則是「揚施線」。

記者走訪時,幾位施橋鎮居民也表示:「揚圩公路名字太亂了,我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也搞不清楚。」

這條路目前分三段命名

據了解,老揚圩路是揚州第一條汽車公路,也是蘇北第一條公路,它於上世紀20年代建成通車,起初可走這條公路,經六圩碼頭過江南下。

「揚圩路」還是揚州「修路自救」的一條路。在明清時代,得益於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揚州經濟十分繁榮。民國時期,隨著津浦鐵路的修建,大運河作用日漸衰退,南北主要交通不必經過揚州,揚州面臨被邊緣化。為了改變交通閉塞狀況,從1918年開始,一些仁人志士奔走籌資,歷盡艱險才修成這條「揚圩公路」。1923年,專為揚圩公路而設置的車站——揚州汽車站建成,此後若干年,揚州人出行,這裡就是起點。

老揚州人一般把它叫做「揚圩公路」或「揚圩線」。為什麼這條路後來會出現這麼多的名稱呢?

記者諮詢了民政局地名辦的專家。據介紹,這條路段目前由北向南分三段命名,具體分段為:328國道以南至吳州東路叫「望江路」;吳州東路至施沙路之間叫「施橋北路」;施沙路至春江路叫「施橋南路」。至於「揚圩公路」「揚圩線」等名稱都是歷史用名,部分群眾仍在使用。

「一些導航軟體可能沒有及時更新信息,並且把原來的名稱和現在的名稱混用,使用戶感到混亂。」

專家介紹,揚圩公路最初是石子路,只有七八米寬,後來經過數次翻新、擴建,形成了現在的道路。歷史上有時只是對部分路段進行翻修、擴建,這個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名稱。比如2002年左右,我市對施橋鎮路段進行了局部拓寬改造,後來改造後的路段就命名為「施橋北路」和「施橋南路」。

一條路分數段有歷史原因

有讀者提到,除了老揚圩公路,市區還有其他路也是一條路分成數段,分別命名。這種現象為何會形成?

專家介紹,同一條路分成數段命名,一般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有的是分處不同的行政區劃內,比如邗江縣撤縣並區之前是有命名權的,當一條路跨越市區和邗江縣時,就可能出現兩條不同的路名;有的本來是兩條路,各自修建各自命名,最後城市擴建,它們才連接起來;有的不是同時修建的,比如西區的國展路和吉安路,以及秋雨路—望月路—京華城路,開發一段命名一段,就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一般歷史形成的路名,我們不會輕易改動,任意改動會給群眾帶來不便。現在新修的道路上,儘量使用同樣的名字,比如文昌路,長61公裡,我們又把它分為『文昌東路』、『文昌中路』和『文昌西路』,這樣在社會生活中應用起來也很方便。」專家表示,江都路、邗江路等路的延伸路段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命名的,將來會更多使用這種方法來給新擴建的路命名。

記者 劉旺 文/圖

背景資料

揚圩路的前世今生

1922年底,揚圩路建成。1923年,揚州汽車站建好,它位於古運河南岸,與北岸福運門隔河相望。從此以後的若干年裡,揚州人出行,這裡是起點。

當時運河中沒有修橋,城裡的人們過河需要坐擺渡或走木船連接起來的浮橋。1957年,政府修建了渡江橋,從此揚州人出行的路更暢通了。

揚州文化學者卞良玉曾談過揚州過江通道的變遷。上世紀20年代之前,從六圩到鎮江,多是木帆船擺渡,這些木帆船停靠地,便是六圩碼頭最早的雛形。揚圩公路建成通車後,地處長江邊的六圩就成了揚州的交通咽喉要道。依賴六圩輪渡過江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通了瓜洲汽渡。2005年,潤揚大橋建成通車後,客車過江就更為方便快捷了。

相關焦點

  • 謝過城街、博城路、福全路……泰城36條道路命名變更
    哪些道路有改變呢?帶著疑問,14 日,泰安日報社 ·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進行了走訪。保留和恢復一批具有歷史文化背景街路,更有底蘊有市民反映,黃前西乾渠路是緊鄰三合御都小區的一條小路,近年來,隨著周邊小區和居民的增多,這條原來的小路也在擴建當中,使得這條小路也"繁忙"起來,由於該條小路緊鄰黃前西乾渠,所以被當地居民起名為"黃前西乾渠路"。
  • 以生肖命名的地名 在江西分布幾何
    「南昌地名帶『龍』的,如龍沙路、龍王廟、龍街等等,帶『馬』的也很多,如馬家巷、馬家園、馬家池。但豬、鼠地名較少,尤其是鼠這個地名,全省都找不出10個。」昨日,記者從江西各地地名辦了解到,十二生肖是中國人記錄年齡的一種方法,而在江西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用到十二生肖。
  • 溫江區地名分區規劃來了!涉及你身邊的357條地名...
    有多長?不要慌不要慌,今天我們專門說哈子溫江地名這件事!建議意見《規劃》涉及全區9個鎮(街)的21個區域,共規劃地名357條,其中新命名道路247條、調整道路67條、其他類(公園、橋梁、隧道)名稱33條。
  • 海口一條路有四個名字 網友:自己由路痴變路盲
    海口地名為何如此混亂,有無破解之道?  一條路為何四個名字  陳先生的遭遇引發海口市民的熱議,有網友說:「烏龍路讓自己由路痴徹底變成了路盲。」  為何一條路會出現四個名字?「這是道路命名與路牌製作分屬不同部門所致,那條路準確的名稱是『椰博路』。」
  • 【城建】茉莉路、芍藥街、強國路……我市擬命名79條道路
    【城建】茉莉路、芍藥街、強國路……我市擬命名79條道路 2020-10-11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地名文化作為臺灣地域獨特的文化外衣,在其形成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大陸的影響,滲透著一股濃厚的大陸情結。其中有歷史文化的積澱,有民族的感情,有地域的特徵,有生命的孕育。有許多街道與大陸同名,或者是以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道德規範來命名。打開臺北地圖,你就可以發現廣州街、南寧街、昆明街、貴陽街、桂林路、梧州街、長沙街、康定路、內江街等等再熟悉不過的名字。
  • 為何地鐵站命名華為? 回應:佔地1平方多公裡 有地名意義
    記者 | 唐俊8月18日深圳地鐵10號線開通,其中有一站被命名為「華為」,引發公眾關注,不少人前往該站打卡拍照。不過,有人質疑,是否可以用企業名稱作為公共運輸站點名?
  •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打狗」「打貓」有緣由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從地名了解臺灣歷史
    從地名了解臺灣歷史 時間:2002-12-30 15:37   來源:   臺灣有很多「港」字的地名,你們可以猜一猜臺灣的東港、西港、南港、北港、中港、小港、裡港、新港、伸港、楓港,他們究竟在什麼地方。
  • 那些以海南地名命名的植物
    ,這類植物的數量多少反映該地在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物種多樣性的豐富度和特殊性。」據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統計,以「海南」或海南地名命名的植物多達數百種。這些植物或以「海南」命名,或在拉丁學名中出現「hainan-」(海南),或在中文名稱前冠以「海南」、「瓊崖」(即海南島)。還有一些植物是以海南的地名來命名的。 那麼,這些植物為什麼會以海南的地名來命名,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各自又有哪些有趣的特點呢?
  • 香港地名考,道盡了百年殖民地滄桑歷史
    對於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美麗的東方之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往,當我們去香港遊覽或者看港臺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地名,街名,與大陸的命名方式非常的不同,其實這些很多都與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地歷史有關
  • 藏族部落與西藏地名——地名是刻寫在西藏大地的族徽
    其中許多的部落名稱保留在現今的許多地名之中。除上述8大部族外,藏北境內還有朗如、當雄、辛格爾等若干大小部落。這些部族和部落在今那曲地區的申扎、班戈、安多、聶榮、那曲、索縣、巴青、比如、嘉黎和拉薩市的當雄、林周以及昌都地區的丁青、類烏齊、邊壩等縣境內。在這些地區都有許多以部落命名的地名和以地名命名的部落名。
  • 【記憶】上海從「一」到「十」的地名,你能數到幾?
    1960年上海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對閔行、吳涇地區19條道路,除保留少數原路名外,均以雲南省的市縣名命名。於是有了上述瑞麗路、碧江路等。但老閔行人仍然習慣了「一號路」這個有著滿滿回憶的路名。20世紀50年代明信片中的閔行一號路街景二二馬路這是一個現今已不太使用的路名系列,其中也包括位於黃浦區核心地區的九江路舊稱。
  • 這裡解答為什麼我國火車站命名通常直接用地名的方式不適用飛機場
    為什麼火車站通常都以地名命名,如廣州站、福州站等?而機場通常卻不會單純的叫做廣州機場、福州機場?中國有明確規定,機場應以其位置命名。國家對機場命名有嚴格的規定和明確的要求。我國機場命名主要依據《地名管理條例》和《民用機場使用規定》(民航局令第156號)。《地名管理條例》第四條第四點規定:「站名、站名,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含義的港口、領域,一般應與地名統一。
  • 臺灣爆笑地名路名集粹(圖)
    桃園平鎮的遊泳路,消防隊不準大家到此遊泳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臺灣許多網友紛紛在社區以及博客中拋出諸多爆笑路名與地名,例如遊泳路不準遊泳、還有八卦村有八卦村長等等。這些爆笑路名並無對當地居民不敬之意,只是提供臺灣的鄉土趣味。
  • 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筆者曾經去過香港幾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香港經歷了長達150年的殖民歷史,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英軍軍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條,行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1990年有一神曲《皇后大道東》,這條馬路就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名字命名的,只是女王和皇后的英文名一致,當時被誤翻譯成皇后大道。在中環核心段,有一個廣場叫皇后像廣場,原本立著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銅像,以此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在這座遙遠東方的殖民地炫耀著帝國的榮光。
  • 地名何以成為「話題王」
    以「商丘」為例,「商丘」這個地理區域內不止有「丘」,必然還存在其他地理形態,但要在名稱中一一言說太過繁冗。鑑於「丘」在當地民眾的認識視野中最為凸顯,命名者據此以「丘」為通名來指稱「商丘」所在的整個地理區域。在漢語地名中,以轉喻創製的地名有很多,如靈芝市、茅臺鎮、王家莊、韶山沖等。隱喻以相似性為想像基礎,用與地理實體相類似的事物來實現對地理實體的形象化指稱。
  • 中國一城市地名有10個字,位於甘肅與蒙古交界,卻是由外國人取名
    ,但有個地方卻恰恰相反。,有時都不知道應該怎樣分段讀才是正確的,但是仔細看這個地名,又覺得和歐洲的很像,因為裡面還帶有布拉格這個歐洲城市的名字,所以不得不讓人好奇,難道這個地名是從國外音譯過來的?,沒有名字,當地人就用泉水的名字「謝別斯廷」來命名,真是非常的隨意。
  • 長沙地名「十二生肖」沒有鼠和兔 豹和獅稱「霸王」
    中國人以龍為圖騰,並一直將它當成能呼風喚雨的神明,特別將它放入地名中,是希望求得這一方水土風調雨順。「龍為地名,是人們對這個地方吉祥美好的祈願。」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介紹,在長沙,龍王閣、龍王港路、龍王廟等就屬於類似的地名。 可是在長沙,龍除了意味著吉祥美好,它在民間還有著「惡」的含義,化龍池就屬於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