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揚圩公路而設置的車站
國展路和吉安路以江陽路為界各自命名
核心提示
7月25日,本報刊出的《回應來了!這些路名都是臨時的》,解答了讀者疑惑。近日,又有市民諮詢,為何老揚圩公路現在分成了好幾段,各自有名稱,而與之平行的揚子江路卻能做到從南到北一個名字?
對此,記者諮詢了民政局地名辦,他們表示,這種情況一般有歷史形成原因,有的是分屬不同行政區劃,有的是在分段修建過程中形成,現在新修的道路儘量用同樣的名稱。
老揚圩路上有多個路名
市民張先生剛考到駕照不久,近日駕車去施橋看望朋友。雖然是個「老揚州」,但他聽說渡江南路和328國道交會處有較大改動,擔心走錯路,還是打開了導航。張先生沿著老揚圩路行駛,但越走越困惑,路還是這條路,怎麼過一會換一個名字?望江路、鍾靈大道、運河南路,這些名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和老揚圩公路平行的揚子江路和邗江路都是從北向南一個名字到底,為什麼揚圩公路要分成好幾段呢?這樣對出行者很不方便啊!」張先生認為,老揚州人都知道「揚圩線」,把一條路分成數段各自命名,實在沒有必要。
記者打開一款導航軟體,看看老揚圩公路上到底有多少個名字。從「渡江南路」開始,過了328國道後,首先是「望江路」,中間夾雜著數段「揚圩公路」,接下來是「鍾靈大道」「施橋北路」,中間再有數段「揚圩線」才到「施橋南路」,再向南則是「揚施線」。
記者走訪時,幾位施橋鎮居民也表示:「揚圩公路名字太亂了,我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也搞不清楚。」
這條路目前分三段命名
據了解,老揚圩路是揚州第一條汽車公路,也是蘇北第一條公路,它於上世紀20年代建成通車,起初可走這條公路,經六圩碼頭過江南下。
「揚圩路」還是揚州「修路自救」的一條路。在明清時代,得益於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揚州經濟十分繁榮。民國時期,隨著津浦鐵路的修建,大運河作用日漸衰退,南北主要交通不必經過揚州,揚州面臨被邊緣化。為了改變交通閉塞狀況,從1918年開始,一些仁人志士奔走籌資,歷盡艱險才修成這條「揚圩公路」。1923年,專為揚圩公路而設置的車站——揚州汽車站建成,此後若干年,揚州人出行,這裡就是起點。
老揚州人一般把它叫做「揚圩公路」或「揚圩線」。為什麼這條路後來會出現這麼多的名稱呢?
記者諮詢了民政局地名辦的專家。據介紹,這條路段目前由北向南分三段命名,具體分段為:328國道以南至吳州東路叫「望江路」;吳州東路至施沙路之間叫「施橋北路」;施沙路至春江路叫「施橋南路」。至於「揚圩公路」「揚圩線」等名稱都是歷史用名,部分群眾仍在使用。
「一些導航軟體可能沒有及時更新信息,並且把原來的名稱和現在的名稱混用,使用戶感到混亂。」
專家介紹,揚圩公路最初是石子路,只有七八米寬,後來經過數次翻新、擴建,形成了現在的道路。歷史上有時只是對部分路段進行翻修、擴建,這個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名稱。比如2002年左右,我市對施橋鎮路段進行了局部拓寬改造,後來改造後的路段就命名為「施橋北路」和「施橋南路」。
一條路分數段有歷史原因
有讀者提到,除了老揚圩公路,市區還有其他路也是一條路分成數段,分別命名。這種現象為何會形成?
專家介紹,同一條路分成數段命名,一般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有的是分處不同的行政區劃內,比如邗江縣撤縣並區之前是有命名權的,當一條路跨越市區和邗江縣時,就可能出現兩條不同的路名;有的本來是兩條路,各自修建各自命名,最後城市擴建,它們才連接起來;有的不是同時修建的,比如西區的國展路和吉安路,以及秋雨路—望月路—京華城路,開發一段命名一段,就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一般歷史形成的路名,我們不會輕易改動,任意改動會給群眾帶來不便。現在新修的道路上,儘量使用同樣的名字,比如文昌路,長61公裡,我們又把它分為『文昌東路』、『文昌中路』和『文昌西路』,這樣在社會生活中應用起來也很方便。」專家表示,江都路、邗江路等路的延伸路段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命名的,將來會更多使用這種方法來給新擴建的路命名。
記者 劉旺 文/圖
背景資料
揚圩路的前世今生
1922年底,揚圩路建成。1923年,揚州汽車站建好,它位於古運河南岸,與北岸福運門隔河相望。從此以後的若干年裡,揚州人出行,這裡是起點。
當時運河中沒有修橋,城裡的人們過河需要坐擺渡或走木船連接起來的浮橋。1957年,政府修建了渡江橋,從此揚州人出行的路更暢通了。
揚州文化學者卞良玉曾談過揚州過江通道的變遷。上世紀20年代之前,從六圩到鎮江,多是木帆船擺渡,這些木帆船停靠地,便是六圩碼頭最早的雛形。揚圩公路建成通車後,地處長江邊的六圩就成了揚州的交通咽喉要道。依賴六圩輪渡過江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通了瓜洲汽渡。2005年,潤揚大橋建成通車後,客車過江就更為方便快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