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論壇】
繼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把地名帶火後,今年4月30日民政部又發布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徵集活動啟事。緊接著,今年全國新高考II卷作文題,「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進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讓地名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地名何以成為「話題王」?我們來說說古今地名那些事。
地名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
原始人類在從事採集和狩獵等社會生產勞動時,必須了解周圍的自然環境,知曉什麼地方可以採到野果、哪個山坳有野獸出沒、何處可以取到生活用水等等。在外出採集時,則必須區別地理方位、辨認方向,以確保能夠返回駐地。正是出於生產與生活之需要,地名產生了。
地名創製之初,相關聯想和相似聯想是人們常用的兩種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在認知語言學中被稱之為「轉喻」和「隱喻」。
轉喻以相關性為想像依據,借用具有特徵性的部分來對地理實體進行指稱。以「商丘」為例,「商丘」這個地理區域內不止有「丘」,必然還存在其他地理形態,但要在名稱中一一言說太過繁冗。鑑於「丘」在當地民眾的認識視野中最為凸顯,命名者據此以「丘」為通名來指稱「商丘」所在的整個地理區域。在漢語地名中,以轉喻創製的地名有很多,如靈芝市、茅臺鎮、王家莊、韶山沖等。
隱喻以相似性為想像基礎,用與地理實體相類似的事物來實現對地理實體的形象化指稱。如地名「汕頭」,「汕」在潮汕話中是沙堤的意思,其開端處則叫「汕頭」。在漢語地名中,因隱喻而產生的地名也非常多,如黑龍江、雞公山、馬頸坳等。
如同一切語言符號,地名具有能指和所指。它的所指為它所代表的地理實體,能指則是構成地名的語言形式。它是人們根據地理實體所處的位置、範圍及形態特徵等,以轉喻和隱喻兩種認知機制為心理基礎,用對應的語言符號指稱而成。地名一經產生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詞彙之一。普天之下,莫不有名;率土之濱,莫不用名,這是地名成為「話題王」的第一原因。
地名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漢語地名的結構成分包括通名和專名,在構成上大部分是「專名+通名」的形式。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顯共性的地理實體、人文景觀、行政區劃等,如「市、縣、山、河、溝、莊、廟、鋪、臺」等。專名是構成地名的修飾限定部分,是區別共性地理實體的特定名稱,如「西安市、雙峰縣、泰山、伊水、老山界」中的「西安、雙峰、泰、伊、老山」等。在漢語地名中,通名起著定類的作用,標註地名詞組所指稱區域的地理類型;專名則是對該名所指代區域地理歷史特點的簡要記錄、說明、描寫。
地名作為一種專有名詞,它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具有內在理據。正如語言學者李軍所言:「地名產生於語言之後,來源於一種發育良好的語言系統……地名是由語言中的基本詞彙經過修辭手段構成,它主要表達的是一種社會意義而非語言意義。」
地名,特別是其專名,因具有對指稱區域的地形地貌、方位距離、居民物產、歷史源流等進行概述、描寫的功能,而承載了社會意義,具有了別樣的文化內涵。具體而言,如「鹽城、蚌埠、銅陵、錫礦山」等地名勾勒了一幅中華物產分布圖;「涿鹿、炎陵、崑崙山、祝融峰」等地名記載著中華的始祖傳說;「安陽、鹹陽、洛陽、南陽」等地名承載著一部中原文化發展史;「安化、懷化、新化、新寧、綏寧」等地名書寫了一部南方民族融合史;「仁壽、平樂、吉安、泰順、阜新」等地名寄寓了廣大民眾的美好生活意願;「九龍灣、回龍莊、金鳳嶺、金雞塝、黃鶴樓」等地名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靈物崇拜情結。
在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地名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指稱符號,它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記憶,其中蘊含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寄託中華兒女的情與夢,這是地名成為「話題王」的另一原因。
地名變更關係民生和文脈
鑑於地名的理據性,地名一經產生,便獲得了極大的穩定性。然而,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地名變更也常有發生,到底該不該變、該如何變,這是地名成為「話題王」的又一原因。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地名大更換。一次是東漢王莽篡政時期。據史記載,短短16年中,其郡國改名75處,縣、道、侯國改名730處。當時改地名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吏民皆不能記,連王莽自己下詔書都要特別註明這個地名的原地名及有關情況。另一次地名的大更換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到處是紅旗、紅星、紅光、東風、立新等革命性地名,造成郵件送不出、民眾走錯路的情況時有發生。
鑑於地名中包含豐富的地理文化信息,一經產生,獲得認可後,一般以不變為宜。在我國的地名錄中,有著幾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的地名數不勝數,如「邯鄲」「藍田」「張掖」「臨淄」「洛陽」等地名均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以「洛陽」為例,定名於魏,除明朝光宗為諱「洛」字改為「雒」外,後世沿用至今。洛陽地處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其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尤其深厚,從「洛陽紙貴」的典故,到「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何人不愛洛陽花,佔斷城中好物華」等詩文,一個地名串聯了一部文化史,如果輕易變更,恐將失去載體和綴體,無法對中華文化進行解讀和還原。
地名不可輕易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理實體的變化,行政區劃的變遷,有些區域更名勢在必行,如重名亂名必須變,侮辱性、不雅類地名應該變,用字生僻和不規範地名可以變。如何變?當講求實、雅、吉、通四原則。實,是指在更名中要名實相符,實現有效指稱。雅,是指命名用詞要文雅,力避汙穢、粗俗。吉,是講求美好、吉利。通,是指不宜取怪名、洋名。總之,地名是一種公眾性符號,其命名應平易祥和,符合大眾價值觀和審美觀。
地名是一種廣泛而鮮活的文化符號,對它多一份了解,也就對祖國大好河山、燦爛文明、悠久歷史多一重細膩而真切的感知,多一份深切而熱烈的情感,由此激發出的自信與自豪最終會升華成為傳承和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作者:姜珍婷,系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