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020-12-06 中國臺灣網


 

  1、彰化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由當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語音譯轉化(閩南語發音)。

  ·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稱為「鹿」,故得名。

  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莊展鵬,民81,鹿港,遠流出版公司)。

  3、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內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4、線西

  線西從前叫做「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民國九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以堡名為地名。

  5、伸港

  伸港初作「新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所以得名。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為伸港鄉。

  6、福興

  「福興」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的意思。

  7、秀水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來改為「秀水」。

  8、花壇

  花壇得名自現在花壇村之舊稱「茄苳腳」,因為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生之地,經當初移民的採伐,進而開墾成耕地,並建莊於此,所以以它為地名。

  9、芬園

  芬園從前稱為「芬園新莊」,傳說是清代在此地種植菸草而得名。

  10、員林

  康熙末年之後,移民入墾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莊,漸漸發展成市街。因為墾民啟林闢地,留下圓形林地,創建聚落於此,所以稱為「員林仔」,後來刪掉「仔」,改為「員林」。(員林鎮志,民7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編印)

  11、溪湖

  溪湖從前叫做「湖厝」,位於彰化縣內略中央的位置,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段斜貫而過,支流環流於此,其周圍又有許多沙丘群,因為溪道環流,所以取其「溪」,盆狀低地稱「湖」,合併而成「溪湖」。

  12、田中

  田中鎮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莊。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後來因為濁水溪泛濫而流失泰半,於是另外選擇他地,變水田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13、大村

  大村從前叫做「燕霧大莊」,意思是燕霧山(八卦臺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稱大村。

  14、鹽埔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本地在過去移民建村時,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為地名。另一說是因為此地系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15、永靖

  永靖此地名,傳說是知縣楊桂森所命名,因為這一帶是粵籍移民的地域,從乾隆末年起,屢次為閩粵械鬥所波及,為了勸誡械鬥,取永久安靖之義,所以命名為「永靖」。

  16、埔心

  埔心過去叫做「大埔心」,因為此地位於廣闊未墾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17、社頭

  清乾隆年間移民舉族入墾,建莊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頭之上,所以將莊名稱之為社頭。

  18、二水

  從前此地的村莊形成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之間,所以命名為「二八水」。民國九年將舊稱「二八水」改為「二水」。

  根據傳說,有兩種說法:

  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分別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莊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頭,以「八」字形分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貫本鄉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根據彰化人雜誌廿三、廿四期第六頁二水地名的由來一文著者陳國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於下敘兩個原因,兩個理由形成的:其一為在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今之南投縣竹山鎮)要到本地時,必須經過二條溪,一為清水溪,一為濁水溪,越過此清、濁二條溪水,稱為「過二幅(Pak)水」,二幅水與「二八水」臺語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時識字者不多,所以就將本地地名寫做「二八水」了。

  19、北鬥

  北鬥舊稱為「寶鬥」,是由於此地的街道整齊圖案,酷似寶鬥仁,所以名之。後來改為近似音「北鬥」,沿用至今。

  20、二林

  鎮名由來是因為從前這一帶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21、田尾

  田尾因為當時墾民創建村莊於十五圳的水田地帶末端,所以名之為「田尾」。

  22、埤頭

  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因為在莿仔埤圳頭建村,所以稱為「埤頭」。

  23、芳苑

  本鄉原稱為「番仔挖」,因這一帶過去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轉折入海於此,臺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

  24、大城

  清道光初年時有移民墾殖於此,於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為械鬥頻繁,治安不良,於是築土成壘,以防禦盜匪,鄉名由此而得。

  25、竹塘

  清初墾民遷入時,儲水為塘,以利灌溉,而且當時境內一帶有許多蘆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稱此地為「竹塘」。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泛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二水 二林 大村 大城 北鬥 永靖

  田中 田尾 竹塘 伸港 秀水 和美

  社頭 芳苑 花壇 芬園 員林 埔心

  埔鹽 埤頭 鹿港 溪州 溪湖 彰化

  福興 線西

  鄉名昔作「二八水」,由來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二水圳道間創建聚落,各取其一字為鄉名。二分水圳彰化縣誌誤作二八水。又雲「八堡圳」與「十於莊圳」,同從濁水溪引水,成八字形,故稱二八水。民國九年改稱「二水」。

  鄉名由來於往昔一帶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二林社(Gielim)所在地。雍正年間閩籍移民抵此墾荒,至乾隆末二林發展成一物產集散交易中心。

  鄉名大村,昔日稱燕霧大莊或燕霧內莊,因於燕霧山下(即八卦臺地)移民聚集形成一大集村,故得稱。康熙年間大墾首施世榜,率眾佃抵此開墾,鑿八堡圳以灌農田。雍正八年燕霧內莊,至乾隆末年陸續墾成,形成村莊。

  鄉名昔作「大城厝」,民國九年改成「大城」。其由來,謂道光初葉有同安縣吳姓族人相繼入墾於此,聚集成大集村,築土壘以御盜,匪故得稱,一帶荒埔在康熙末年,有陳世翰者,率眾合力墾成。

  鎮名北鬥昔作「寶鬥」,因東螺街在嘉慶十一年,遭漳泉械鬥所殃及,且接著被洪水衝毀,乃於道光元年遷建新市街於現址。寶鬥之由來為因照都市計劃,採井字型整齊街道圖案建街,酷似寶鬥仁,故得稱;又雲譯自巴布薩平埔族東螺社Baoata之Bao為「寶」,ta為「鬥」。道光二年,取寶鬥近音雅字為「北鬥」。

  鄉名永靖以前稱作「關帝廟」,民國九年改成永靖。永靖一稱,由來於嘉慶十八年彰化知縣楊桂森所命名,相傳寓永久平靖和平之意,因為閩粵衝突不斷之故。而瑚璉有輔天宮,主祀關聖帝,故這一帶統稱關帝廟,日據前期一直統稱關帝廟,民國九年恢復舊名永靖。

  鄉名田中昔作田中央,民國九年改稱田中。其由來因居民在水田之中央築屋成村莊,故得稱。一帶之地昔為洪雅平埔族大武群郡社社域,康熙末年施世榜、黃仕卿等人築八堡圳與十五莊圳灌溉,開墾此地。

  鄉名出自地當八堡圳二圳(十五莊圳)之末段水田地帶所盡之處,因而得名。一帶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分布地。康熙末年,客籍移民入墾,境內饒平厝、鎮平莊、海豐侖莊皆移用其粵省故鄉地名。

  鄉名昔作內蘆竹塘,因初闢之時,一帶多蘆竹叢生之沼澤,故得稱。且因與二林鎮外竹裡舊名「外蘆竹塘」有所區別,以其在內方,故稱「內蘆竹塘」。一帶在雍正年間,有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寬怡等人來墾,至乾隆年間,萁族人相繼渡臺入墾。

  原稱為新港,鄉名由來於新建的港口,而得名,一帶為大肚溪下遊一分歧,昔日可停泊小船。因與嘉義新港鄉同名,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改稱伸港鄉,蓋「伸」與「新」音相近以別之。

  鄉名由來,相傳因以前排水不佳,發出臭味,故稱為臭水,後來以近音雅字代之,稱為秀水。一帶昔為巴布薩平埔族居住地域,移民入墾後次第形成村莊。

  和美民國九年以前稱作「和美線」,地名由來據說寓意戒械鬥,按一帶為從線西一帶東進之泉人,與從彰化西進之漳人相接觸之處。和美地方昔日為巴布薩(Babuza)分布地,地方傳說曾有番社「卡裡散」,平埔族語之譯音字也。

  鄉名「社頭」由來於往昔移民在巴布薩平埔族大武郡社之上頭建莊,因得稱。康熙年間大墾首施世榜率眾佃拓墾於此,至嘉慶年間發展成街肆。

  芳苑鄉名昔作「番仔挖」,因一帶原有巴布薩平埔族居住,又有一條溪作彎折狀稱「挖」,故得稱。民國九年因一帶多海岸沙丘,乃改稱「沙山」。光復後以當地曾有舉人洪算量之邸宅號「芳苑」,乃改稱芳苑。

  鄉名昔作茄苳腳,因在茄苳樹下創建村莊,故得名。民國九年改稱花壇,由於茄苳腳之閩南語讀音與日語花壇之音讀Kadan近似,故於民國九年改稱今稱。一帶至乾隆末年,因水利興修,移民湧至,墾地日廣,次第成莊。

  地名由來據說清代有人在此種植菸草

  (臺灣人稱煙為芬或燻),因而得名。初作芬蘭新莊。惟種植可能並非一般菸草而是鴉片煙,即罌粟。一帶之土地昔日屬洪雅族(Hoanya)貓羅社所居。康熙初葉閩人來墾,至雍正三年大墾首吳洛率佃入墾,鑿圳闢田。

  康熙末年泉籍大墾首施世榜築八堡圳,引濁水溪之水灌溉本鎮,先後從閩、粵有張、詹、江姓移民來墾,至雍正八年形成員林仔莊、東山莊,乾隆六年發展成街肆,鎮名自取自街名,員林仔或做下林仔,因其初闢時,原為樹林茂密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處築屋成村,故得名。

  埔心以前稱作大埔心,民國九年改稱坡心,按「坡」與「埔」閩南語音近似之故,民國三十四年底再改稱埔心。本鄉往昔移民入墾時,一帶多荒埔地,適居其中心位置,乃得稱。

  鄉名因初墾時一帶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故得名。或雲入墾初期為鹽份很高的荒埔地,因得稱。一帶昔日屬巴布薩平埔族馬芝遴社域,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形成村莊。

  鄉名由來於在莿仔埤圳之圳頭建村莊,故得稱。一帶在雍正初葉,有粵省客籍墾戶羅泉等人來墾,創建新莊仔莊、牛稠仔莊等聚落,乾隆初葉,閩人大量湧入,客籍遷移永靖、東勢角(臺中縣東勢鎮)。

  鎮名鹿港,昔亦作「鹿仔港」,初見於高拱幹慕修臺灣府志中(康熙三十四年),其由來有二說,一即因地當中部地區米谷輸出港,以米倉之方者稱「鹿」,一為因往昔一帶鹿麋成群,初獵鹿以輸出鹿角、鹿茸、鹿皮、鹿脯,因得名。

  鄉名因一帶為濁水溪扇形溪道東螺、西螺兩溪之間的泛濫平原上,地名由來於為濁水溪本支流河道間之沙洲地,故得稱。溪州地方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眉裡社之社域。

  鄉名由來於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又一帶荷婆侖、連幹溪、內山腳新莊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環繞,在其中之盆狀低地,故以「湖」稱之,合而成地名。昔稱溪湖厝。本鄉為洪雅平埔族(Hoanya)大突社屬域,一帶墾殖開始於雍正至乾隆初葉,有泉州府南安縣大批楊姓墾戶來墾。

  以前稱作半線,雍正元年新設一縣於半線街,改稱彰化縣。縣名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城埤記中之:「實受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寓其顯彰皇化之意改為彰化。

  鄉名由來於福建省移民,在此落居成村,寓興盛之意。一帶原為巴布薩平埔族馬芝遴社屬域,漢人之入墾,大約從雍正起,至乾隆年間。

  民國九年以前稱為下見口,地名由來於其西北方有口厝聚落(今線西村),由內陸地區,抵此見到口厝莊,因得名。後來改稱線西,因為在彰化市(半線)之西,昔日屬於線西堡屬域,故取為鄉名。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相關焦點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臺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 濃縮中國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臺北寧夏路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地名「高雄」的由來:中國臺灣高雄與日本京都高雄
    最近看到關於中國臺灣南部高雄市的名字由來之談,順便自己也來談一下高雄地名的事情。不少臺灣的朋友和名人都已經提到,臺灣高雄來自於日本京都市右京區的地名「高雄」。在此之前,高雄的原地名是「打狗」,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是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
  • 從地名了解臺灣歷史
    第二個,臺灣有一些鄉鎮的名稱,把他們反過來用,也是鄉鎮的名稱。如:臺北有內湖,高雄有湖內;彰化有埔鹽,屏東有鹽埔;新竹有湖口,雲林有口湖;苗慄有西湖,澎湖有湖西。  在講臺灣的歷史之前,當然就先會想到說臺灣為什麼叫做臺灣,臺灣的名稱來源,本來有好幾種說法,但外國人常說臺灣是福爾摩沙「Formosa」,Formosa是葡萄牙人在公元一五四四年,航行經過臺灣的東部海岸,發現了這麼一個青翠的、美麗的島嶼之驚呼聲而命名的。在明代的時候,中國的古書上,稱臺灣為雞籠,也叫做東番。在南明鄭成功子孫三代,稱為東都,或稱為東寧。
  •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打狗」「打貓」有緣由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臺灣地名溯源》冠故鄉地名 慰思鄉之情清代,部分閩粵人由於生活所迫遷徙臺灣,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其安土重遷之情,表現在其移民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冠以故鄉閩粵兩省各府所轄的地名,形成冠籍地名(地緣村),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巖厝、福州厝、潮州裡、饒平厝等。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臺灣街位於江頭片區中線,總長近千米,寬40米。雖然如今已自發形成建材一條街,似乎和「臺」字相去甚遠,不過,設立之初,廈門市政府對於臺灣街的定位卻是明確與「臺」緊密相連的:融臺灣商品、購物、旅遊、民俗風情、商務等為一體,具有臺灣本土地域特色的中高檔品牌街,兩岸經貿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 臺灣高雄的地名源於京都的寺廟 對於日本人而言是心靈聖地
    臺灣高雄的地名由來,最早是由平埔族發音的「打狗」,到 1920 年行政區域改正時,以發音相近為由,改名為「高雄」。而「高雄」對於日本人而言,具有宗教上及節氣上的重要意義。在日本,也有一處地名叫「高雄」,它位於京都市的西北方,也就是京都右京區。京都的地理位置因為以御所的面朝方向為依準,所以左京區在地圖右手邊,右京區在地圖左手邊。「京都高雄山」又寫做「高尾」,與鄰近的聚落「槙尾」「栂尾」合稱為「三尾」。除了成為臺灣的高雄之地名緣由外,也成為軍艦「高雄」之名稱由來。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範凌志】「西康」、「熱河」、「察哈爾」,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大陸地名,目前仍在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中存在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
  • Facebook上臺灣地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臺網民大罵臉書賣臺
    據臺媒1月6日報導,有臺灣市民在試用社交網站Facebook地點籤到的功能時,發現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名被定為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Facebook這麼一搞,臺灣網民紛紛表示很慌,驚訝地追問「臺灣被統一了嗎?」甚至有媒體追隨網民在論壇上的言論,大罵「臉書(Facebook)賣臺!」
  • Facebook臺灣地名屬於中國 臺灣網民這麼說
    海外網1月8日電 據臺灣媒體1月6日報導,有臺灣市民在試用社交網站Facebook地點籤到的功能時,發現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名被定為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Facebook這麼一搞,臺灣網民紛紛表示很慌,驚訝地追問「臺灣被統一了嗎?」
  • 臺灣爆笑地名路名集粹(圖)
    臺灣爆笑路名。桃園平鎮的遊泳路,消防隊不準大家到此遊泳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臺灣許多網友紛紛在社區以及博客中拋出諸多爆笑路名與地名,例如遊泳路不準遊泳、還有八卦村有八卦村長等等。這些爆笑路名並無對當地居民不敬之意,只是提供臺灣的鄉土趣味。
  • 我國含「樂」字的縣市分布及地名的多種讀法
    樂陵縣誌記載,樂陵的由來和戰國樂毅攻齊國所修築的城有關,也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一說。2、樂(yuè)樂清市是中國浙江省轄縣級市,由地級溫州市代管。樂東黎苗自治縣是我國所有帶「樂」字的縣級以上地名中的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長樂區福建省福州市轄區,1994長樂撤縣設市,2017年長樂撤市設區。長樂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
  • 新疆雙語地名的奇特景觀——不同時代地名層如化石累積的一地多名
    原創牛汝極雙語地名是由於該區域多民族雜居出現了雙語現象而產生的。也就是一地多名,不同民族各叫各的。在敘述雙語地名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雙語現象。一、雙語現象雙語現象就是指同一言語集體範圍內兩種語言的並存現象。
  •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會有地名,城市地名的由來也是各不相同,人人往往認識一個地方是從地方的名字最先開始的。世界上有很多特別又有趣的地名,但你們知道世界上擁有最長地名的城市,是哪一個嗎?
  • 除了軌道穿樓 重慶還有 「 地名動物園 」
    ;甚至連傳說中的龍鳳都加到了地名的行列,如化龍橋、鳳鳴山,活脫脫一個「地名動物園」。講的就是貓兒石得名的由來:嘉陵江岸邊曾有塊怪石,像蹲在地上準備抓老鼠的貓,因而得名。位於南岸區的野貓溪,也是因為當地一條小溪入長江處有塊巨石形似野貓而得名。
  • 2011年元宵節謎語:地名謎語大全及地名謎語答案
    元宵節猜謎語(資料圖)2011年元宵節謎語地名謎語大全及地名謎語答案1、太陽下山(打河南一地名)。謎底:洛陽2、正者日也(打湖北一地名)。 謎底:當陽3、那個願臣虜自認(打貴州一地名)。 謎底:安順4、依然故我(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個舊5、美哉嘉陵(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麗江6、全面整頓(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大理7、一勞永逸(打陝西一地名)。
  • 藏族部落與西藏地名——地名是刻寫在西藏大地的族徽
    此外在日喀則地區和山南地區也有一些以部落命名的地名,和以地名命名的部落名,說明在這些地區也曾有藏族部落,這還可以彌補史料之不足。二、藏族部落名稱在地名中的存留根據西藏測繪局和西藏軍區編的《西藏地名資料簡編》(1979年)的粗略統計,與藏族部落名相同的地名約110條。
  • 地名文化系列紀錄片《山海有名》全集在南海網上線
    為方便廣大網友了解海南地名文化,領略海南文化歷史底蘊,4月29日,《山海有名》紀錄片第一、二季全十集在南海網上線,網友可在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搜索觀看。地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鄉愁的寄託。海南的地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山與海的參錯,雲與影的交替,未來與蒼綠的融匯,歷史與現實的輝映,讓海南這座海島,充滿詩意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