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一個臺灣地名,就是一個歷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猶如陳年老酒,甘醇綿厚,愈久彌香,值得我餘生慢慢品味。」5月16日,與記者聊起新書《臺灣地名溯源》(海風出版社出版),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的言語中透著幾分謙遜。

  對臺灣歷史文化十分關注的陳名實,對臺灣地名亦有濃厚的興趣。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冠以故鄉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臺灣的漢族人口基本上都遷自閩粵兩省,當年他們的祖先到臺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習慣將落腳地冠之以大陸家鄉的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陳名實認為,臺灣眾多的地緣村和血緣村,是海峽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的最好體現。

  《臺灣地名溯源》指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第二年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並廢除明鄭時期東寧、承天府等地名,設立臺灣府,隸於福建省,地名均取自然地理名稱,臺灣作為指稱全臺的行政地名至此確立。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閩南民眾開始大量遷到臺灣。雍正以後,廣東的客家人開始大批前往臺灣。在對臺灣南部土地的開發中,由於開發者大部分是無資力的佃農,因此以同宗族、同鄉組成村落,藉以有無相通、守望互助,由此形成地緣村和血緣村,其地名有著十分明顯的閩粵情結。

  地緣村也稱冠籍地名。清代部分閩粵人民由於生活所迫遷徙臺灣,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其安土重遷之情,表現在其移民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冠以故鄉閩粵兩省各府所轄的地名,形成冠籍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巖厝、福州厝、潮州裡、饒平厝等。

  「臺灣有九個地方以泉州為名,其中五個都稱為泉州厝。」陳名實說,「臺北近郊有個風景名勝叫芝山巖,芝山這個名字就來源於福建漳州。明末清初,漳州人黃澄清落腳臺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為新闢居地的名稱,讓世代不忘大陸祖籍地。」

  陳名實研究發現,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

  血緣村也稱冠姓地名。由於清代臺灣治安不穩,移民故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藉以合力拓墾。所以,同血緣姓氏關係的,常結合形成一個聚落或聚落的一部分,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陳名實說:「在當今臺灣的地名中,仍有不少姓後附加厝、厝莊、寮、屋等的地名,如黃厝莊、劉厝等冠姓地名在臺灣聚落髮展史上有許多,這體現了臺灣民眾對大陸宗族親緣的認同。」

  臺北的老街,迷你的大陸版圖

  「地名文化作為臺灣地域獨特的文化外衣,在其形成過程中,

  不同程度地受到大陸的影響,這使得臺灣各地的地名文化中滲透著一股濃厚的大陸情結。」在陳名實看來,氤氳了深厚地域文化情結的臺灣地名,其中有歷史文化的積澱,有民族的感情,有地域的特徵,有生命的孕育。

  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臺灣當局強化民族精神教育,廢除都市中的町,改為段,把很多日式地名改為有中國氣息的名字。比如,改花蓮地區的日式地名「日出」為「電光裡」,改「吉野」為「福興村」等,以消除殖民文化影響。

  「臺灣當局在對地名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介紹中國大陸地理知識,增強民眾的中國意識。」陳名實說,臺灣地名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說明臺灣的本土文化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在臺灣的體現。

  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

  比如城市街道,往往東部叫南京路,西部叫長安路,吉林路在東北邊,桂林路則在南面,所以早期在臺北市,只要你熟悉中國地理就不用怕迷路。

  陳名實說,臺北附近有座草山,蔣介石一度住在此地,為避諱「落草為寇」,1950年改地名為「陽

  明山」,因為蔣介石最喜歡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學說。如今,這座山的名氣比湖南的陽明山大多了。

  從地名溯源可知,釣魚島是中國的

  去年以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動作頻頻。對於這種拿別人的東西進行「買賣」的行徑,《臺灣地名溯源》一書有何回應?

  「釣魚島是中國的,從臺灣地名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證據。」陳名實告訴記者,據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皇清中外一統輿圖》,在圖中卷六、卷七、卷八的福建臺灣部分,就明確標明釣魚島諸島屬於臺灣管轄。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行為是荒唐的,也是非法的,並且註定是不可能得逞的。」陳名實說,從地名溯源的角度對臺灣地名進行研究,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臺灣的歷史發展進程,對增強民眾文化認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為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學研究所編審、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著有《福建愛國名人》、《閩臺儒學源流》等書的作者,陳名實向記者透露:「我將對臺灣地名作進一步研究,目前正著手出另外一本書——《臺灣地名中的中國意識》。」(本報記者 樹紅霞 文/供圖)

相關焦點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在臺灣,大陸移民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形成聚落,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血緣村)。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打狗」「打貓」有緣由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濃縮中國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臺北寧夏路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範凌志】「西康」、「熱河」、「察哈爾」,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大陸地名,目前仍在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中存在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
  • Facebook上臺灣地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臺網民大罵臉書賣臺
    據臺媒1月6日報導,有臺灣市民在試用社交網站Facebook地點籤到的功能時,發現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名被定為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Facebook這麼一搞,臺灣網民紛紛表示很慌,驚訝地追問「臺灣被統一了嗎?」甚至有媒體追隨網民在論壇上的言論,大罵「臉書(Facebook)賣臺!」
  • 她倆,是大陸網友最喜歡的臺灣政治人物
    來源:中國臺灣網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右)12日赴大陸訪問。(圖:臺灣「中央社」)「九二共識是什麼,誰能告訴我?」洪秀柱是中國國民黨一百多年黨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黨主席,而在從政前,她還有過十年的從教經歷,所以在從政的過程中,洪秀柱一直沒忘關注教育問題。此次率領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到北京參訪,洪秀柱就有一個身份是——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為什麼給基金會起名「青雁」?
  • 「大陸霧霾飄至美國西岸」?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大肆抹黑大陸
    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律師蘇逸修22日在社交媒體發出讀初二的女兒使用的由康軒出版社出版的地理科學習講義,講義中描述大陸的經濟情況是,「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提款機質量不佳」、「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等,引起網友熱議。蘇逸修表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現在不但孩子的中國歷史要自己教,恐怕連地理也是如此,「家長太難了。」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操弄下,繼新歷史書三國消失史記不見後,又對初中地理講義下手!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
  •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2017年05月25日 11:23: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從地名了解臺灣歷史
    從地名了解臺灣歷史 時間:2002-12-30 15:37   來源:   臺灣有很多「港」字的地名,你們可以猜一猜臺灣的東港、西港、南港、北港、中港、小港、裡港、新港、伸港、楓港,他們究竟在什麼地方。
  • 臺灣家長太難了!新版臺灣初二地理講義被曝多處失實、抹黑大陸
    臺灣新版中學歷史課本此前被曝被刪得七零八落,不僅「三國消失、武后不見」,不少歷史教師更抱怨「根本沒法教」;如今,又有初二學生的家長氣得以拍視頻的方式爆料:臺灣地區新版初中二年級的地理學科講義,不僅多處描述失實,還極盡污衊造謠之能事來抹黑大陸!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年輕一代深受其害
    臺灣新版歷史教材的風波還沒有結束,又有人揭露:臺灣的地理講義惡意抹黑大陸。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的話,那麼臺灣年輕人會被島內的教材以及輔導書毒害,屆時兩岸關係將會越來越疏遠緊張。 臺灣地理講義惡意抹黑大陸 近段時間,臺灣新版歷史教材成為島內的一個任何話題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內容奇葩讓人哭笑不得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內容奇葩讓人哭笑不得
  • 看看臺灣出版的中國地圖,心情好多了!
    在澳門的書局買了一份臺灣版的中國地圖,感覺特別大,國土像一片秋海棠的葉子,葉尖在新疆帕米爾高原,葉柄在山東半島,疆域很圓潤。這種地圖在臺灣省到處可見,在香港和澳門不多見,但可以買的著。感覺3200萬港澳臺同胞(臺2400+港740+澳60)真的很幸福,他們心中的中國比大陸同胞心中的大。
  • 地名「高雄」的由來:中國臺灣高雄與日本京都高雄
    最近看到關於中國臺灣南部高雄市的名字由來之談,順便自己也來談一下高雄地名的事情。不少臺灣的朋友和名人都已經提到,臺灣高雄來自於日本京都市右京區的地名「高雄」。在此之前,高雄的原地名是「打狗」,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是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
  • 「大陸霧霾飄到美國」?家長曝臺灣初二年級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近些年以來,臺灣島內學生的思想心智,不斷被民進黨當局所修改的教科書所「毒害」。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蘇逸修認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他決定親自教女兒正確的知識內容,並感嘆「現在的家長太難了」。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民進黨必自食「仇中」惡果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律師蘇逸修近日在社交媒體發出讀初二的女兒使用的由康軒出版社出版的地理科學習講義,講義中描述大陸的經濟情況是,「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提款機質量不佳」、「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等。
  • Facebook臺灣地名屬於中國 臺灣網民這麼說
    海外網1月8日電 據臺灣媒體1月6日報導,有臺灣市民在試用社交網站Facebook地點籤到的功能時,發現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名被定為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Facebook這麼一搞,臺灣網民紛紛表示很慌,驚訝地追問「臺灣被統一了嗎?」
  • 地名何以成為「話題王」
    【語言論壇】繼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把地名帶火後,今年4月30日民政部又發布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徵集活動啟事。緊接著,今年全國新高考II卷作文題,「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進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讓地名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