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陰幽草勝花時,小得盈滿即心安

2020-11-26 騰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樊美玲

海報/肖莎

今日21時49分

「小滿」將至

此時節,南方夏雨充盈,江河易滿

北方惠風和暢,麥粒「半飽」

好一派生機盎然之景象

小滿,遇見初夏風情

此時,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序幕拉開

農事迎來一年中最繁忙時刻

夏忙序曲,詩意潛居

詩人筆下的小滿時節

暖風微拂,麥香襲來

即便是農忙景象

也別有一番愜意閒適風情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宋)歐陽修《小滿》

北方麥田裡

大麥、冬小麥等夏熟作物開始灌漿

籽粒逐漸飽滿,根根麥芒鋒芒漸露

汝家蠶遲猶未箔

小滿已過棗花落

—— (宋)邵定《繅車》

江南桑園中

桑葉正肥蠶食飽

蠶農採摘不得閒

花果飄香,景色斑斕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此時的鄉間田野

梅黃杏肥,花果滿園,餘香盈齒

為初夏染上一抹明媚色彩

小滿時節話習俗

穀粒開始成熟之際

古時人們懷揣美好的願望

舉行民俗儀式祈求豐收

祭車神

這一天

人們用香燭、魚肉和一碗白水祭拜「車神」白龍

盼望白龍帶來豐盈的雨水

保佑今夏豐收

祈蠶節

民間美好傳說中

蠶是嬌養的「寵物」,古人視之為「天物」

而小滿則為蠶神誕辰

這一天

古時江浙養蠶人家會參加鬥蠶、畫蠶、祭蠶廟等活動

祈求「天物」的寬恕

看麥梢黃

農諺云:「麥梢黃、女看娘」

古時關中地區的初夏時節

出嫁女兒趕在麥收大忙之前的農閒季節回娘家探望

問候夏收的準備情況

這一行為漸漸形成「看忙罷」節日

小滿至,滿而不損宜養生

小滿時節,天氣日漸悶熱潮溼,煩躁不安之心頓生

此時需調適心情,平心靜氣重養心

飲食調理上, 一味二鮮三茶助養生

食一味:苦味

小滿過後,宜多吃苦味食物

苦瓜、蒲公英、苦筍、萵筍、生菜等可選

還可用苦味洩降心火,用苦味之陰,調整夏季之陽熱

嘗二鮮

黃瓜,作為小滿節氣的時鮮蔬菜

正是口感清脆,味道極好之時

蒜薹,含大蒜素、大蒜新素

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

亦是此時節不錯的嘗鮮選擇

飲三茶

1、下火茶

選取蒲公英等苦味植物

以泡水茶飲,可清熱下火

2、祛溼茶

用玉米須泡水

可去除溼熱,利尿、消腫

3、養心茶

用蓮子心泡水,可發散心火,化解心臟熱毒

亦可搭配淡竹葉,增強排心熱毒之效

小滿寓意:為何只有小滿,沒有大滿?

二十四節氣中

有小寒,便有大寒

有小暑,便有大暑

為何小滿之後即為芒種

而不是大滿?

民俗專家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

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極冷和極熱的時間段

人們正好在貓冬、避暑,恰逢閒暇時光

故分成兩個相連的節氣

而春種、秋收期間農事繁忙,節氣本身特點分明

因此無需命名兩個大小相連的節氣

除了節氣本身,人們還相信另一種哲學上的解釋

無論是《尚書》裡的「滿招損,謙受益」

還是《易經》中的「天道虧盈而謙益」

小滿都傳遞著一種人生態度

保持謙遜莫自滿

小得盈滿

恰是最好的狀態

夏風催人

夏忙的序曲已奏響

願你也內心充盈,生活有聲有色

不負初夏好時光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新華社資料圖、人民日報資料圖、羊城晚報資料圖

責編 | 樊美玲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周煒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五首描寫初夏的雋永小詩
    初夏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繡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群的蜜蜂在花從中忙碌著,吸著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初夏,石榴花漸漸開放了,綠葉襯紅花,美麗極了。遠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燒的烈火,又像黃昏升起的紅豔豔的晚霞。
  • 劫後餘生的《綠陰山房詩稿》
    根據此書《序》中介紹,這套詩集共有4本,唐老師顧不得寒冷,在舊書堆中翻了好幾個小時,幸運的是,他最終把《綠陰山房詩稿》的另外三本全部找到了。此後,為了保護這套舊詩書,唐老師費盡心機,他用舊報紙加樟腦丸將書細細包好,藏在米缸裡,多年後他又將書小心翼翼地轉移到舊衣箱的箱底下……一年又一年,唐寶錦老師秘密收藏《綠陰山房詩》,不知不覺過了40年。
  • 今日小滿,小得盈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6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小滿的「滿」是什麼意思?二指雨水的盈缺,小滿時田裡應該蓄滿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江南一帶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
  • 聽一片蟬聲,綠陰不斷。點水蜻蜓,夕陽天又晚
    聽一片蟬聲,綠陰不斷。點水蜻蜓,飛來又去繞花滿。登山臨水寄興,嘆茫茫千古,多少恩怨。老樹婆娑,回闌曲折,筆墨頻揮虛館。遙山在眼。認南谷高峰,西南數遍。歸騎匆匆,夕陽天又晚。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
  • 與四月有關的詩句,聽取蛙聲一片,遊山玩水時總有一款適合你!
    南方的四月〔宋〕陸遊《四月》:四月江南暑尚微,虛堂初換葛衣時。〔唐〕李賀《四月》:曉涼暮涼樹如蓋,千山濃綠生雲外。〔唐〕李頎《送陳章甫》: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綠陰滿地青梅小。〔宋〕歐陽修《漁家傲》:四月園林春去後。深深密幄陰初茂。〔元〕王冕《四月十二日書懷》:轉首不知春已去,閉門只覺樹陰多。〔宋〕陳宓《四月中浣流惠亭見蓮》:何似水花秋更好,才逢四月已開荷。
  • 為人處世,勿忘心安;懂得心安,天地自寬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心安。從前,有一個國王獨自到後花園裡散步,令他出乎意外的是,花園裡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後來,國王得知橡樹覺得不如松樹高大筆直,所以它死於輕生厭世。松樹則死於嫉妒,因為它不能結很多像葡萄一樣的果實。
  • 復羽葉欒樹 | 枝生無限景,花滿自然秋
    ◎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  無患子科Sapindaceae >> 欒樹屬 Koelreuteria 當下時節,若論最吸引人們眼球的花木,小山以為,非復羽葉欒樹莫屬。
  • 冬天養幾盆「精靈花」,長滿小金魚,掛滿小燈籠,叮叮噹噹過大年
    養花樂趣多,還可以精心養一些精靈古怪的植物,特別有意思,植物的花朵各式各樣,有的花大就如雍容華貴的牡丹,有的小巧機靈精緻可愛,各有各的特點,喜歡上養花,越看越有意思,就比如這幾種花,花開時掛滿一個個小燈籠、小金魚。遊弋在綠葉之間特別可愛。
  • 黃四娘家花滿蹊,杜甫筆下黃四娘是何人,是歌姬還是寡婦?
    黃四娘這個人物出自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第六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關於黃四娘身份的問題以前沒有注意過,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這個黃四娘還真有不少人研究過。《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時創作的。關於黃四娘什麼身份,杜甫並沒有詳細介紹。
  • 二十四節氣為啥沒「大滿」你知道嗎?
    ,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nbsp&nbsp&nbsp&nbsp小滿的「滿」是什麼意思?&nbsp&nbsp&nbsp&nbsp一指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於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 詩詞專輯|平海燕:得失隨風去,心安自坦然
    「小國有萬民,小國有城築。未雨當綢繆,同穴當親睦。」聞言不知解,回身相嬉復。冬日感遇其一蕭蕭桐陌風,烈寒交三九。鵲語疏枝頭,梅香入北牖。置蔬蒼顏媼,扶藜鶴髮叟。憩歇長椅間,插袖聚暖手。話憶年少時,滔滔不絕口。苦寒固少餐,祈願樂常有。東鄰濟秋苕,西坊送春韭。荒年同造田, 豐年制果酒。淡然已古稀,等閒歲月守。濡沫五十載,未語情薄厚。其二麥青田堰深,微雨冬寒薄。玉黍垂牆外,秦椒紅灼灼。
  • 養殖曼陀羅花時,掌握正確的養護方法,讓它花開滿枝頭!
    養殖曼陀羅花時,掌握正確的養護方法,讓它花開滿枝頭!前言曼陀羅花我們大家對於這個名字應該是不陌生的,在很多的影視劇當中我們大家都可以聽到這種花卉的名字,真正了解這種植物的人卻非常的少,但是也有很多人會選擇把它養殖在家中,那麼你知道要如何養護曼陀羅花嗎?在養殖曼陀羅花的過程當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們注意呢?
  • 「黎明拾穗」48期詩詞52首,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七絕·無題(平水韻)作者:老雕(武漢)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日影鄉關思舊夢,遙牽萬裡一清華。意欲攀折花一朵,含羞菡萏透紅顏。17.七律·彩霞(平水韻)作者:毛會文(湖南)誰把流雲烈火燒,紅彤朵朵滿空飄。
  • 山東液壓振動壓路機_洛陽盈盛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山東液壓振動壓路機,洛陽盈盛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洛陽盈盛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位於以重工業聞名海內外的十三朝古都洛陽,是一家專門從事小壓路機研發及生產的大型民營企業。山東液壓振動壓路機, 該結構形式還提供以下可能性,為每個或至少一些滾輪節段分配多於一個的這種電馬達式的驅動機構。
  • 老祖宗智慧: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什麼?中年人不妨留意
    事事總無絕對,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正是因為這些偶然亦或者說必然,造就了許多美妙的錯誤和風景。老祖宗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自滿則敗,至矜則愚」。人無完人,誰都有糊塗的時候,好在古人留下言語教導後人,道理就在那裡,學不學、能不能學會則是自己的事。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細剖古人智慧,方能知其真義,為人處事,中年人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