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知道母乳餵養好,但隨著寶寶的成長,過了半歲後,斷奶,也會被提上日程。同時周圍催促斷奶的聲音也日漸增多,究其原因,多是認為6個月後母乳又稀又清、沒營養了,孩子也吃不飽。
寶寶多大斷奶好?持續餵養好處多
網上就「寶寶多大斷奶」曾做過相關調查,發現多數寶寶斷奶的時間都集中在半歲到2歲之間。其中9-12個月、1歲到2歲斷奶的寶寶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個月前,建議給寶寶純母乳餵養;6個月到1歲之間,可以採用母乳搭配固體食物的餵養方式;如果條件允許,比如媽媽能夠全職在家帶娃,也可以將母乳餵養延長至2歲及以上。
換而言之,寶寶多大斷母乳好?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具體什麼時候斷奶得看寶寶喝母乳的意願。如果寶寶願意、媽媽有時間,大可延長母乳餵養時間至2歲。
總之,給寶寶斷母乳的時間,得順應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斷奶時機,切勿被質疑母乳餵養的聲音所影響。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表文章表明:持續的母乳餵養對母兒都有好處。對於孩子而言,可以預防兒童感染和咬合不正,提高智力,減少超重;對於母親而言,可以預防乳腺癌,改善生育間隔。
文文媽當初也諮詢過兒科醫生:何時斷奶好?兒科醫生給出的答案是:母乳夠,沒有特殊情況,就一直餵到2歲!
6個月後奶水變清、稀,沒營養嗎?
很多寶媽在娃半歲後選擇斷奶的原因,多是中了「6個月後,母乳沒營養」的謠言,認為[奶水變稀了,沒營養了]。顯然不是,原因有二:
①母乳是稠還是稀,與脂肪含量有關
其實,母乳是稠還是稀,與乳汁中的脂肪含量息息相關:脂肪含量高,乳汁就會看起來稠;反之,脂肪含量低,乳汁看起來既清又稀。
母乳好比[燉豬腳湯],奶白濃湯並不代表更有營養,只是脂肪多罷了。
母乳中除了脂肪含量,還有各種滿足孩子成長的營養成分,比如豐富的蛋白質、免疫活性物質、乳糖等。因此,單看乳汁稠與稀,就斷定「母乳沒營養」是不科學的。
②乳汁的成分隨孩子的月齡,動態變化
寶寶6個月後,媽媽奶水變少,多是寶寶的需求增加了;比如剛出生的寶寶,喝2毫升就飽了;而6歲的寶寶,可能就要喝60毫升了。
在這過程中,乳汁的成分與量也會隨之寶寶的月齡而變化。就比如脂肪含量,母乳餵養前幾分鐘的脂肪含量就低於後期餵養,一般而言,後面的母乳就會更稠。即便是在同一天,母乳中的脂肪含量也不同。
隨著寶寶的成長,對母乳中的各種營養需求也不同。比如低月齡的寶寶,可能需要更多的乳鐵蛋白;而高月齡的寶寶,則需要更多的脂肪含量。
所以根據母乳是濃稠還是稀清,來判斷母乳的營養,顯然是不科學的。又稀又清的母乳中,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乳糖,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有利。
怎樣給寶寶斷奶更科學?
據相關調查發現:43%的媽媽會逐步減少餵奶次數與時長;27%的媽媽用奶瓶過度;12%的媽媽採用[強制分離不見寶寶]的方法。看到眾多媽媽的斷奶方式,文文爸只能感嘆:斷奶如斷媽啊!那如何做,才能讓寶寶溫柔離乳呢?
01、減少親餵次數,縮短親餵時長
無論是對寶寶還是對媽媽而言,每天逐步減少母乳餵養的次數、縮短母乳餵養的時長、同時延長兩次餵養的時間間隔。不僅有助於幫孩子斷奶,還能減少乳房分泌量,緩解乳房脹痛。
02、改變孩子的作息,先斷易忘記的那頓奶
當初給女兒斷奶,起初就是先斷的下午那頓奶。每天午飯後,就帶孩子出門玩,特地改變孩子的作息,這樣就會降低孩子想吃奶的念想。
03、用奶瓶過渡,減少親餵次數
女兒半歲前一直是純母乳餵養,在斷奶初期。女兒就對奶瓶很是抗拒,於是將傍晚的那頓奶用奶瓶替代。隨後每天增加奶瓶的餵養次數,漸漸的,孩子也就習慣了奶瓶餵養。
當孩子1歲半以後,就可以慢慢從奶瓶過渡到使用杯子喝奶。
04、多陪伴寶寶,與寶寶多溝通
部分寶寶在斷奶時,很是依戀媽媽,此時,就可以由爸爸或者奶奶,幫忙給寶寶餵奶。
雖然不親自給寶寶斷奶,但寶媽也可以通過親子共讀、親子遊戲等方式,來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總而言之,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需相信並認識到母乳的營養成分,將不切實際的斷奶謠言拋之腦後。只要寶寶願意喝、媽媽有時間喂,就儘量將斷奶延後。讓孩子能多享受以下這「世上最好的食物」。
互動話題:關於如何給孩子斷奶,不妨分享下你的經驗。
聲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