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問世引來網絡三大「質疑」,外媒稱這靠的是真本事

2021-01-09 澎湃新聞

1月20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位於上海的中科院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有望開啟人類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國際頂尖雜誌《細胞》1月24日發布了這項生命領域的重大突破之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同時很快也在網絡上引發了「質疑」。有人認為克隆猴的技術是沿用20年前第一個克隆動物「多利」羊的技術;也有人宣稱之所以中國科學家能在靈長類克隆領域拔得頭籌,是因為西方科學界有倫理限制。

那麼,國際主流媒體都是如何報導和評價「中中」和「華華」的呢?外媒又是如何回應這些「質疑」的呢?

【質疑一】別人玩剩的技術?

事實:中國克隆猴採用的是與「多利」羊類似的技術,但卻通過幾處關鍵「更新」,突破了技術瓶頸

早在1996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就成功通過一種名為「體細胞克隆」的技術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動物——只叫「多利」的綿羊。

《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就寫到,在過去的10多年裡歐美科學界也一直在努力通過本身就極為複雜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實現猴子的克隆,並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其他一些物種(比如兔子、烏鴉和狗等)的克隆,可屬於「靈長類」的猴子克隆嘗試卻屢遭失敗。

其中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就一度拿出700多個卵細胞進行克隆嘗試,最終卻無一成功。這一巨大的挫敗也一度令科學界開始對於靈長類動物到底能不能被克隆產生了懷疑……

美國《大西洋月刊》的報導2003年美國的實驗失敗後,英國《自然》上刊登的一篇擔心靈長類動物可能無法被克隆的文章

對於中國克隆猴的問世,《路透社》新聞報導稱:中國科學家打破了克隆猴子的關鍵技術瓶頸,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幾乎類似的長尾獼猴,這一技術突破使複製人成為可能。

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克隆「多利」羊團隊成員、胚胎學家威廉·裡奇說:「中國科學家使用的方法與(1996年)克隆多利時使用的方法類似」,但有幾處「更新」。

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克隆專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表示,應該恭喜中國科學家。「我明白其中的難度有多大。」他在21世紀前10年嘗試克隆時,使用了1.5萬個猴子卵子,雖然已做到從克隆胚胎中提取幹細胞系,但是懷孕的靈長類動物最終未能誕下活胎。

《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兩家媒體都表示,如今中國人的實驗卻證明「靈長類」動物的克隆可以實現,而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不僅僅只是採用——更改良了——當年克隆綿羊的技術,才令此前屢屢失敗的靈長類克隆終於在這次127個克隆卵細胞中取得了2個成功的結果,誕生了「中中」和「華華」這兩隻活蹦亂跳的小猴子。

《國家地理》雜誌也因此總結說:這便是為什麼中國科學家的這次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成功用實實在在的克隆技術克隆出了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的猴子,從而也令該技術被應用在複製人上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美國CNN的報導中,一位接受採訪的國外基因學者也表示,他對於中國科學家實現的這一技術突破「印象非常深刻」。

CNN的報導

【質疑二】西方禁止克隆猴子才讓中國科學家領先?

事實:「克隆猴」實驗在西方並不是什麼禁忌,西方科學家也一直希望在此領域能有所突破。

其實,前面提到的西方媒體對於西方也一直在努力實現「克隆猴」技術的報導,已經證明進行「克隆猴」實驗在西方並不是什麼禁忌,只是因為存在技術瓶頸,一直未能在該領域能有所突破。

來自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組織」不斷的「抗議」,是西方科學家面臨的一大阻礙。

中美日韓等國在克隆猴放面的研究歷程,圖片來自公眾號@知識分子

實際上,動物保護組織對中國這次「克隆猴」的成功也發出過反對之聲。不過,大部分國外媒體,如《國家地理》雜誌以及《華盛頓郵報》的科技頻道,都針對這些指控給出了客觀專業觀點。

其中,《美國華盛頓郵報》所採訪的一位來自美國加州「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學者就指出,其實用克隆猴子進行人類的病例和醫學實驗,反而可以減少「實驗用猴」的數量。

《國家地理》採訪的多位西方的醫學科研人員還指出,雖然目前人類的科技已經很發達,不再像以往那樣需要進行大量的動物實驗,很多問題靠計算機模擬也能解決,但動物實驗仍然是科研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一部分,特別是對於複雜的人類疾病的研究,比如帕金森和愛滋病等。其中一位美國的病毒學家就表示:「我們當然都希望避免用動物進行實驗,但現階段確實很難實現。」

西方的動物保護組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送上了助攻」。雖然西方社會並沒有不讓進行猴子克隆實驗的禁忌,但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持續對國外科研機構的「圍堵」也確實導致一些科研工作很難開展下去,但這種困境其實已經不再是「倫理問題」的範疇了……

中國之所以能趕在西方之前實現「克隆猴」,一個本質的原因還是我們對於基礎科學的投入大大增加了。

英國《金融時報》就在他們關於中國「克隆猴」的報導中寫到:中國對基礎研究正在「大舉增加撥款」。

該報介紹說,在2015年時,由中國國家主導的基礎研究(即沒有直接商業應用的科學研究)經費已經增至了100億美元。「儘管這個數字大約是美國聯邦基礎研究支出的四分之一,但是相比四年前39億美元的國家科研經費總額,這是一個巨大增加」。

【質疑三】為什麼要克隆猴子?是為了複製人嗎?

事實: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複製人的實驗。之所以要克隆靈長類動物,是因為它們是研究人類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以往每次有克隆動物誕生,都會引來複製人是否會出現的恐慌,此次克隆猴的誕生,更是引來了新一波熱議。

不過,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複製人的實驗。

既然不是為了複製人,那我們克隆猴子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一點,客觀報導中國「克隆猴」成就的國外媒體已經紛紛給出了答案。

英國《自然》雜誌在報導中寫到:中國科學家的突破或將給人類疾病的研究帶來一場革命。

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嘆」。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月24日報導,「中中」和「華華」這兩隻雌性長尾獼猴的誕生,將使我們有可能製造出可定製的、基因一致的猴子,從而加快治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計算神經生物學家泰瑞·謝諾沃斯基表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是研究人類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而CNN、《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也都在報導中通過歐美專家的採訪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克隆猴」的核心作用是對複雜的人類疾病進行很深入的研究和突破——只不過有專家認為「克隆猴」對於兒童疾病的研究會有更直接的效果,但對於老年疾病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些境外媒體的報導和專家的說法,也印證了克隆猴論文的共同作者、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院士的觀點。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他就表示克隆猴的成功,將為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法新社報導稱:中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突破,可以極大地促進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醫學研究。這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建立以來的又一重大成果產出。

(原標題為《「中中」和「華華」克隆猴問世引來網絡「質疑」?看外媒如何公正評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 2018年1月,兩隻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一年後,「中中」「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國頂級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再次成為焦點。 「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對加快新藥研發等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研再做突破,「永不著陸」成果豐碩,外媒:這是真本事
    「中國製造」是近年來國際上非常火爆的關鍵詞,而我們也不負眾望,又一款讓美國也動容的「黑科技」現身,讓外媒頻頻讚嘆:實在太厲害。而此前,我國科學家再度攻克一道難關,成功實現「永不著陸」的夢想,讓外媒紛紛讚嘆這才是真本事。
  • 從追趕到領跑: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新聞—科學網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 講述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記中科院神經科學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本文章來源於:科淘網(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1版 要聞)2018年1月,兩隻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2017年11月27日,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下稱「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如果一切順利,第三個體細胞克隆猴「夢夢」將在本月底出生。
  •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馬雲在達沃斯變魔術丨鈦午報
    一周後的12月5日,第二個體細胞克隆猴「華華」誕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蒲慕明告訴記者,「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不僅在科學上證實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獼猴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鈦媒摘聲:在管理改進中,一定要強調改進我們木板最短的那一塊。
  • 這是真本事,還是碰運氣呢?
    古往今來,人們都對中醫診脈倍感神奇,畢竟人體的一些生理病理信息,在老中醫面前,只要三根手指往你手腕上一搭,幾分鐘之後,就能判斷一個大概,如果水平高的中醫,僅憑診脈就能對病情掌握的八九不離十,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 體細胞克隆猴第一人:技術無法申請專利,領先窗口期僅有一年
    東方IC 圖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消息,搶佔了媒體頭條。1月25日凌晨,體細胞克隆猴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兩隻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人類首次掌握了這一技術。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發)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左)和博士劉真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的情況。 (新華社發)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為「克隆猴誕生」點讚
    (1月25日新華網)  在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之時,真可謂石破天驚,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當年度的大事件之一。隨後,全球各國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克隆技術,並在多個領域獲得突破,諸如牛、鼠、貓、狗等動物都成功被克隆出來。而此次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在克隆猴領域的技術突破,代表中國的生物克隆技術已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乃是具有原創科技研發的突破性進展,對中國科學界也是極大的鼓舞。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時刻,饒毅質疑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科研能力。但王延軼面對饒毅的無端指責和質疑,並沒有發文反駁,而是一直保持沉默。難道王延軼自覺理虧,擔心越描越黑。還是另有原因。
  • 中國一次神秘的航天發射,引來外媒持續猜測
    幾天前中國的一艘實驗性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引來外媒持續關注。看看BBC最新的報導怎麼說。該報稱,網傳工作人員和前往發射場的遊客不準拍攝升空過程。三年前,中國曾預告,將在2020年發射一艘飛機樣式的可重複使用太空船。實驗船到達約350公裡的高度,與中國此前的載人飛行一樣。返回地球之前還將一個未知物體送入軌道。 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麥克道爾說,這次任務的目的很可能是測試飛行器的動力,溫度,穩定性等系統,並驗證其返回著陸。
  • 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原標題: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有專家評論說,這一成果是「世界級重大突破」。   克隆猴為什麼這麼重要,這麼難?更有人擔心,同為靈長類的猴子克隆出來了,之後會不會真的有複製人出現?   克隆猴此前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之所以得到科學家、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首先因為這件事真的不容易。
  •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中科院成果進入井噴期
    原標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首次發現超導拓撲表面態,中科院重大成果進入「井噴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從中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入了「井噴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並行、領跑。
  • 「人沒本事,一看便知」:沒本事的人,往往有5個特徵,錯不了!
    一個人,有沒有本事,並不難看出來,有些人或許能裝得有本事,但卻根本經不起任何事實的考驗,可以說,人沒本事,往往是一看便知。具體而言,沒本事的人,往往有以下5個特徵,錯不了,他們或許能騙得了一時,但卻騙不了一世,看看你有嗎?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從世界上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誕生,到世界上首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建立,神經所再次取得重大成果,這是如何做到的?「我國研究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人員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而美國的科研經費是我們的20倍,這就需要我們找到重大科學問題,合力攻關。」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背後的創新路徑。「科學家不能做跟著導遊跑的遊客」2009年,蒲慕明力主建立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時,曾招來種種質疑聲,但蒲慕明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
  • 20年前的今天人類成功克隆猴,複製人引發倫理擔憂
    文丨張育(網絡配文)#克隆#2000年1月14日(農曆1999年12月8日),一隻克隆獼猴在美國呱呱墜地。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克隆靈長類動物———在基因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克隆猴美國俄勒岡地區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最先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這一克隆成果。這隻短尾克隆猴名叫泰特拉Tetra,其克隆方法同第一隻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完全不同。克隆猴採用了胚胎分裂的辦法。Tetra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後幸運地降生。研究中心在此後用同樣的基因克隆出多隻猴子,它們將用來試驗新藥,從而為人類的健康和醫療做貢獻。
  • 外媒:中國成功克隆猴子轟動世界 但無意「複製人」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導 外媒稱,在克隆羊「多莉」出生20多年後,中國科學家首次克隆了猴子。他們24日宣布,被命名為「中中」和「華華」的兩隻長尾獼猴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研究小組稱,這可能會更快地找到引發這些疾病的基因和出錯過程,以及糾正方法。中國的研究小組說,他們的重點是利用克隆猴創建更好的疾病動物模型,從而加快醫學治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彼德·安德魯斯說,這一概念有一定價值,尤其是因為在老鼠身上模擬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這樣的複雜疾病面臨著長期困難。
  • 中國克隆猴技術領先世界 將解決實驗動物模型缺失問題
    2018年3月18日訊,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談及「中國科技創新5年來變化」說到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成果時,不僅提到了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幹細胞,還提到了克隆猴。這些克隆猴有個意味深長的名字——「中中」、「華華」和「夢夢」。
  • 心理學家:如果一個人具有這4種行為,說明他沒有本事,只會裝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類人,明明沒什麼真本事,卻總喜歡吹噓自己,裝出一副很厲害的樣子。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希望通過偽裝自己來製造出一種理想的自我形象,贏得他人的羨慕與關注,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具有這4種行為,說明他沒有本事,只會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