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劉阿姨因為突發腦梗,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
「從進醫院到手術成功只用了53分鐘!這次搶救速度非常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張錦華主任醫師說。
劉阿姨發病前沒有預兆,之前也沒發現腦部有什麼問題。當天下午在家突然出現左邊身體沒有力氣、嘴巴歪了。家人先是將她送往家附近醫院,拍了頭部CT後,確認是腦梗,隨即被緊急送往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
「我們立即開通綠色通道,28分鐘完成了頭顱CT複查及術前準備,送至導管室。從股動脈穿刺到取栓成功、血管開通,只用了25分鐘。」鎮靜醒來劉阿姨就已經恢復正常了。
張錦華主任醫師說對於腦梗患者,時間就是大腦,每一秒都顯得彌足珍貴,「每延遲一分鐘開通閉塞血管,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
張錦華分析了劉阿姨這次搶救成功的原因:一是走了醫院的綠色通道。對於腦卒中,每家高級卒中中心都有專門的綠色通道,邵逸夫醫院也不例外,從初診、CT檢查、化驗、取藥,到治療一路綠燈,就是找熟人託關係也沒有走急診室綠色通道快;二是在送至醫院前,她在前一家醫院的檢查數據已經發送過來;三是病人的家屬非常理解和配合,聽從醫生的搶救方案,快速籤字。
「我們遇到不少患者,在籤字環節就要浪費很多時間,家屬四處打電話詢問、徵求意見。最誇張的一次,患者急等手術,家屬商量籤字都花了兩三個小時。」
張錦華說,從技術上講,各家高級卒中中心在腦梗的救治上已經非常成熟,「但即便是開通了閉塞血管、最終被搶救過來的患者,也只有大約一半能生活自理,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患者發病後,很多家屬第一時間不是撥打120或想辦法把病人送到醫院,而是給子女打電話。這也耽誤了時間。」
前段時間,張錦華接診了一位杭州老爸,這位患者突發腦卒中,但因女兒的選擇果斷,從發病到醫院開始急救,只用了40分鐘。
「他女兒做得就非常好,媽媽給她打電話時,要說很多,她直接打斷,讓趕快打120,然後自己趕往醫院。」
張錦華想提醒大家,腦卒中作為一種突發性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每延遲一分鐘開通閉塞血管,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因此,第一時間規範救治格外重要。
此外,張錦華說,劉阿姨知道自己有房顫,可是她一直沒有相應治療。
房顫患者腦卒中風險比正常人高4~5倍,且房顫導致的腦卒中致死率、致殘率都非常高。
65歲及以上老年人,體檢時應注意是否存在房顫,一旦發現房顫,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風險評估,看看自己發生腦梗的風險大不大。如果存在中-高風險,就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凝藥物或採取其它預防措施。張錦華給出一組數據:2020年1季度,邵逸夫醫院出院腦梗死患者276例,合併房顫的44例(16%),其中住院前知道自己有房顫的16位患者中,只有兩位接受了正規抗凝治療。可見腦卒中的預防我們還是做得太少。對於已經罹患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更應常規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以便檢出可能存在的陣發性房顫。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家鈴 周素琴 記者 吳朝香
原標題:老爸突然發病,媽媽電話女兒求助卻被果斷打斷:先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