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飛彈危機是冷戰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事件。這場危機將兩個大國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戰爭的邊緣,因此它成為人們推斷兩個大國的對抗究竟達到何種程度的界石,同時也告訴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防止核戰爭。
----[蘇]阿納託利·多勃雷寧
當時我們有權利接受飛彈,我們沒有違反國際法。為什麼要秘密地進行呢?
[古]菲德爾·卡斯楚
「冷戰」開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對峙和鬥爭的主要場所是在中歐和遠東地區,也就是說陣勢始終擺在蘇聯的大門口。對此,蘇聯人,特別是赫魯雪夫一直是憤憤不平,於是便決心尋找機會改變這種局面。50年代末古巴革命勝利後,蘇聯終於有一次機會,試圖將「冷戰」推進到西半球美國人的眼皮底下。赫魯曉的這次冒險不僅沒有成功,而且引發了美蘇在「冷戰」期間一場最大的較量--加勒比海危機。然而,這場幾乎將世界推到了熱核戰爭的危機緣何而發又怎樣得以解決等問題,長期以來若明若暗,並不為人所清楚了解。
1992年6月,也就是在加勒比海危機30年之後,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政府達成協議,同時首次公布當時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雪夫當時來往的25封信件全文。這些信件的大多數此前都是保密的,只有極少數人道。美國《共產主義問題》雜誌1992年6月專門出版了春季號特刊,用英俄兩種文字將它們刊登出來。在為美蘇首腦這些信件寫的序言中,美國前國務卿J·貝克說:「30年前,古巴的飛彈橫亙在美國和蘇聯中間,我們兩國的分歧幾乎將我們帶入戰爭。我們兩國從來沒有如此接近戰爭,從來沒有如此清楚在核時代這種衝突有多麼危險。我認為,任何生活在那個時候的人都忘不了當時的緊張狀態和恐懼。」俄羅斯外長A·科濟列夫也在寫道:「在1962年10月的日子裡,人類站在核戰爭災難淵藪的邊緣。蘇聯的核飛彈部署在古巴,美國的甘迺迪總統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它們除掉,軍事衝突似乎難以避免。」除了他們倆以外,曾是甘迺迪總統助手的A·施萊辛格,俄羅斯的著名歷史學家V·祖波克等也在同期發表了評論文章。
這些信件,以及1990年蘇聯外交部公布的赫魯雪夫與古巴部長會議主席菲德爾·卡斯楚在危機期間的6封密信,使長期以來明暗參半的加勒比海危機內幕昭然若揭,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走出了因缺乏第一手資料、依靠想像和推測所造成的誤區。它們向世人展現了赫魯雪夫和甘迺迪這兩位幾乎編排出將人類帶入熱核戰爭悲劇中的大導演的心態和幕後交易,揭示了這次空前絕後的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牽扯到的更為廣泛的世界性問題。
古巴革命與美蘇兩國態度的易位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是著名的加勒比海;在煙波浩渺的加勒比海中,從西北向東南與連接南北美洲平行地分布著許多島嶼,其中最大的一個就叫作古巴島。它與周圍1600多個大小不同的島嶼就構成了今天的古巴共和國,領土面積有11萬多平方公裡,首都是哈瓦那。
古巴島上的最早居民是印地安人。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到達這裡後將古巴宣布為西班牙所有,1511年西班牙人D·貝拉克斯建立了第一個殖地點後,古巴逐漸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1868年和1895年,古巴曾經爆發過兩次獨立戰爭,但都被西班牙軍隊殘酷地鎮壓了下去。1898年,因停泊在哈瓦那的「緬因」號美國軍艦發生神秘爆炸,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爆發戰爭,結果西班牙戰敗,根據同年12月籤署的《巴黎和約》,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但是,美國並沒有撤兵,古巴於1901年被迫接受喪失主權的《普拉特修正案》,雖然於次年建立了古巴共和國,但實際上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名義上是保護國)。
美國離古巴很近,佛羅裡達半島寫它隔海相望,只有180公裡。在以後的歲月中,美國基本上控制了古巴的政治和經濟,而且還獲得了在關塔那摩建立海軍基地和幹預古巴外交權力。然而,古巴人民為了爭取獨立自主的鬥爭也一直沒有停頓,1940年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代議制立憲代表大會還通過了古巴歷史上最民主的憲法,並建立起了多黨的政府。為了維護美國在古巴的特權,1952年3月美國支持被趕下臺的獨裁者巴蒂斯塔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再度上臺以後,巴蒂斯塔實行軍事獨裁,廢除1940年的憲法,解散議會,迫害進步和民主力量;與此同時,他還出賣國家主權,允許美國指揮古巴的軍隊。結果古巴人民生活在國內反動獨裁和美國壟斷資本的雙重壓力之下。在這個以盛產庶糖聞名於世的「世界上最甜的國家中」,人民卻過著最苦的生活。
不堪忍受的古巴人民也不斷地起來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1953年卡斯楚帶領一批青年學生發動的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