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邱吉爾1946年3月5日發表的鐵幕演說,美蘇冷戰拉開序幕。隨後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正式開始。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重新變成了兩級格局,這兩個格局的領頭就是美國與蘇聯。在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和美國的關係陷入僵局。二戰時期,美國僅在後期被拖入戰場,積累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國際經濟發展也不錯。而蘇聯作為戰勝國的陣營,二戰中也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在重工業上,兩國敵手相當,都覬覦著世界霸主的位置。
美蘇冷戰期間,世界以社會意識形態形態的方式被分做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大陣營。「大海看似波瀾不驚,卻暗潮洶湧。」這就是美蘇冷戰時期最真實的寫照。美國與蘇聯私下悄悄的進行著軍備競賽,兩國各自手上都準備好了大量的武器。在世界歷史中,有這麼13天,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世界卻差點毀滅,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正是美國與蘇聯手中的核按鈕。
這就是上世紀的古巴飛彈危機。在1962年的時候,美國在歐洲部分國家部署了中程彈道飛彈,由於這個國家離蘇聯眾國非常的近,蘇聯本土的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因此蘇聯也不甘示弱。美國在歐洲眾多資本主義盟國部署飛彈,蘇聯也計劃在美國周邊布置飛彈。在部署飛彈的優勢上,蘇聯與美國最大的差距就是部署地點的地理優勢上,美國可以因此得到戰略優勢,為此蘇聯也思考良久。
後來古巴與美國正式決裂,而古巴的地理位置正好就在美國附近,位於美國弗洛裡達州以南,是一個群島國家。於是蘇聯立刻前往與古巴秘密商議,隨後蘇聯便開始計劃在古巴部署飛彈。
當然,蘇聯決不能讓美國知道自己運往古巴的物資中藏有飛彈,就這樣,蘇聯完成了在古巴的飛彈部署。直到有一天,美國通過衛星偵察古巴時發現了古巴的飛彈,美國馬上意識到這是蘇聯在古巴部署下的。
美國警鈴大作,蘇聯與美國的關係達到了最緊張的地步。不過假如蘇聯與美國最後都選擇按下了核飛彈按鈕,第三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也許這一次全世界都會在大規模的核武器攻擊下走向衰亡,甚至將不復存在。但最後這兩國領導人都沒有選擇這麼做。
通過談判,美國與蘇聯達成協約,美國將自己部署在義大利與土耳其的炸彈全部撤走,蘇聯必須將自己部署在古巴的飛彈全部撤走。13天後,蘇聯與美國撤走飛彈,古巴危機正式結束,這也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危險的13天。
即使美蘇爭霸結束了,蘇聯解體,美國的野心也不會就此結束,現在的美國掌握著全世界經濟的樞紐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不過美國的經濟體制是美國社會最嚴重的問題,為此還爆發過好幾場金融危機,而現在的世界格局也逐漸渡向一超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