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14:14:45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剁椒娛投」。
在鮑勃·伊格爾(Bob Iger)的帶領下,迪士尼(DIS.US)在2019年對全球票房的統治格局已經持續了近20年。
2005年,迪斯尼開始從「榮耀十年」走出。迪士尼曾推出《獅子王》《阿拉丁》和《風中奇緣》等大熱門動畫電影,但是來自其他工作室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米老鼠工作室開始走下坡路。
00年代,雖然像《星際寶貝》《加勒比海盜》和《國寶》這樣的作品對公司來說表現還不錯,但也有一些作品則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如《鄉村熊》《雪地狂奔》和《牧場是我家》。
輸入:伊格爾
2005年,迪士尼提拔其營運長執掌公司。而後,在過去的14年裡,伊格爾促成了所有美國著名品牌最令人矚目的復興故事之一。
伊格爾領導了收購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以及最近收購20世紀福克斯的行動。僅前三筆併購就為迪士尼贏得了超過33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當然這未計入生產和營銷成本,也不包括商品和主題公園擴張的收益。
截至上周日,迪士尼已從電影票房獲得逾80億美元的收入,突破了以往最高的全年票房紀錄,而今年還有未來五個月的時間。這一成績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超過了《阿凡達》,成為影史票房最高的電影。
在美國本土,迪士尼已經從電影票房中賺了26億美元。其最可堪媲美的競爭對手,康卡斯特旗下的環球影業今年賺了9 . 87億美元。
迪士尼今年在美國總票房中佔比達到38%,標誌著其好萊塢戰略達到一個高潮。這個戰略已經進行了15年,而最開始時,迪士尼的票房佔比大約有10%。
「伊格爾將會被評價為歷史上的舉足輕重的巨亨。」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教授兼《電影商業書籍》編輯傑森·斯誇爾如是表示。
伊格爾被任命為執行長的那一年,迪士尼的淨收入為25億美元。去年,該公司的淨收入為126億美元,增長了404%。與此同時,迪斯尼股票指數級上漲。迪士尼股價漲了450%,從2005年的每股25美元升至2019年8月的近140美元。
「迪士尼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與其10年或12年前的狀態相比。」 Box Office Analyst公司總裁道格·斯通分析稱,「伊格爾當權之後,專注於提高盈利能力。」
「飛向無限」
伊格爾在成為執行長後的第一次業績電話會議上,立即闡述了他打算如何將其個人特色帶入公司。
「我們將對當下的成本結構和投資活動進行規範。」他講道,「這種投資活動不僅影響到公司的內部發展,還將涉及到我們如何進行外部併購。正如我們曾表述過的,不必僅僅為了變得更大或涉足新領域而收購資產。我們將明智而迅速地行動,以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電話會議後兩個月內,伊格爾宣布,迪士尼將以74億美元價格收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自皮克斯的第一部電影《玩具總動員》於1995年首映以來,它已經斬獲超過140億美元全球票房收入,其中約有110億美元是在迪士尼併購後產生的。
但當迪士尼首次宣布該收購案時,分析師們對此表示質疑。一些人覺得,迪士尼為這一動畫工作室支付的對價太高。
「再回過頭去看,所有那些選擇,似乎都是非常棒的選擇,」斯誇爾說。
皮克斯此前就已經是一個久負盛名的品牌。在被迪士尼收購前,皮克斯憑藉《海底總動員》和《超人特工隊》獲得了兩項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自2007年以來,皮克斯又獲得了另外七項奧斯卡獎,分別來自《料理鼠王》《瓦力》《飛屋環遊記》《玩具總動員3》、《勇敢傳說》、《頭腦特工隊》和《尋夢環遊記》。
只買下像皮克斯這樣的工作室,並不能確保迪士尼的成功。迪士尼自己依然需要持續不斷地產出好的內容。迪士尼讓約翰·拉塞特掌管皮克斯,拉塞特在性騷擾醜聞後於2018年離開時,迪士尼請了彼特·道格特和珍妮弗·李來掌管工作室。
道格特在皮克斯工作了幾十年,執導了《怪獸公司》《飛屋環遊記》《頭腦特工隊》和即將上映的《靈魂》。李於2011年加入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迪士尼的一個獨立動畫公司,並共同撰寫了《無敵破壞王》,她共同執導的《冰雪奇緣》還獲得了奧斯卡獎。
「你必須信任迪斯尼,不僅在併購活動中,還有公司管理。」 Comscore的高級媒體分析師保羅·德加拉伯迪安說,「如果其他公司購買了這些品牌,市場份額可能會被瓜分,但我們不知道其他製片廠對這些品牌會怎麼樣。」
集結地球上最強大的英雄
迪士尼收購漫威也是如此。
漫威工作室在《鋼鐵俠》「綠燈」審片中冒了很大的風險。當時,漫威剛剛與美林證券籤訂了一份大規模融資協議,來為系列電影提供資金,而這部電影是否會引起觀眾的共鳴還是未知數。
他們已經選定了小羅伯特·唐尼,一位吸毒多年並短暫服刑後正準備復出的演員;也定了導演喬恩·費儒,他在當時最著名的作品是聖誕喜劇《精靈》。
在2008年的首映周末,《鋼鐵俠》獲得了近1億美元的票房,然後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近6億美元的票房。
從一開始,迪斯尼的哲學就是「從搖籃到墳墓」。迪士尼創造出動畫角色來討小朋友們的喜愛,迪斯尼主題公園則是一個家庭出行目的地,它的遊輪線路既非常適合家庭,也可以讓老一輩迪斯尼粉絲盡情玩樂。
迪士尼仍然未覆蓋到的,是青少年以及年輕成人群體。
2009年,迪斯尼開始行動。雖然漫威當時已經和派拉蒙、環球影業籤了部分影片協議,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的組成部分,伊格爾還是以大約40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這家漫畫公司。
迪士尼讓漫威工作室的製作總裁凱文·費奇繼續留在管理層,至今仍在繼續執掌工作室。
「從戰略角度來看,這是完美的。」伊格爾當時說,「這個擁有5000多個角色的寶庫為迪士尼提供了發揮最拿手本領的能力。」
看來他是對的。
自2012年發行第一部迪士尼製作的漫威電影以來,公司已經獲得超過182億美元全球票房收入,眼看著馬上要再多賺幾十億。
上個月在聖地牙哥動漫展上,漫威宣布了即將推出的一系列電影和電視節目,在漫威宇宙已有的23部電影基礎上繼續擴張。
「漫威確保了公司的未來,」德加拉伯迪安說。
與原力同在
在迪士尼發布第一部出品的漫威電影同一年,它又奪下了另一個利潤豐厚的公司。2012年10月,伊格爾宣布,迪士尼以40.5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
經過三年的製作,該公司於2015年發布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這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最初的「星球大戰」三部曲的延續,發生在帝國衰落的30年後。
這部影片在全球賺了20多億美元。
自2015年以來,迪士尼已經發行了四部《星球大戰》電影,全球票房收入接近50億美元。天行者傳奇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將於12月上映。
當然,這些收入不包括迪士尼為每部電影花費的大約2-3億美元的製作成本,也不包括為宣傳每部電影而投入的大量營銷活動。
然而,迪士尼也從DVD、藍光影碟和數字版權中賺錢,此外還有品牌授權以及自己的星球大戰服裝、玩具和小說的銷售。
《原力覺醒》2015年上映前夕,迪士尼的營收通過旨在激勵粉絲購買《星球大戰》新商品的「原力周五」活動收穫了一次極大的提升。
此外,迪斯尼還有兩個星球大戰主題公園,一個在加利福尼亞開放,一個在佛羅裡達,定於八月底開放。
見見辛普森一家
今年3月,迪士尼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710億美元買下20世紀福克斯。
隨著流媒體競爭的加劇,併購《辛普森一家》和《x戰警》背後的工作室,能夠讓迪士尼更好地與亞馬遜、奈飛在受眾和營收方面進行較量。
迪士尼將在11月發布自己的流媒體服務Disney+,除了自己的內容庫,迪士尼現在擁有福克斯所有的娛樂資產。
該公司已經表示,《辛普森一家》的所有劇集都將在平臺首發日播出。Disney+將播出的其他20世紀福克斯電影還包括《音樂之聲》、《公主新娘》和《馬爾柯姆的一家》。
「迪士尼帝國的賺錢之道是IP。」斯誇爾如是說。
對於迪士尼未來如何安排福克斯的資產,人們知之甚少。迪士尼將已經在製作中或即將上映的電影添加到了票房盤子中,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宣布任何迪士尼出品的福克斯電影或電視節目。
然而,迪士尼透露,它將製作《阿凡達》的四部續集,這一項目幾年前就已經在福克斯通過了綠燈委員會評審。
事實上,在電影領域之外,迪士尼近年來一直面臨逆風,包括搖錢樹ESPN。收視率一直在下降,有線電視運營商和電視網之間的關係很緊張,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放棄有線電視,轉投視頻流媒體,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迪士尼已經創建了ESPN+,這是其電視網絡的流媒體版本。迪士尼表示,將把ESPN+與即將推出的Disney+和Hulu捆綁在一起。但迪士尼被迫如此大力度投資流媒體時,完全看不到立竿見影的利潤收入。自去年推出以來,ESPN+服務增長迅速,增加了200多萬用戶。
迪士尼公布盈利時股價下跌周二收盤後。儘管工作室娛樂(增長33%)、媒體網絡(增長21%)和公園(增長7%)的收入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收入為38.6億美元,運營虧損從1.68億美元增至5.53億美元。迪士尼表示Hulu、ESPN+和Disney+流媒體套餐定價12.99美元並於11月推出。雖然工作室影視業務表現異常出色,但被《黑鳳凰》令人失望的票房成績削弱。
伊格爾的下一步是什麼?
伊格爾表示,2021年絕對會從迪士尼離開。
「我預計我的合同將在2021年底到期,」伊格爾在4月迪士尼投資者日說。「我本來想說『這次我是認真的』,但我以前說過。我自2005年10月以來一直擔任執行長,正如我多次說過的那樣,凡事皆有時機,2021年將是我最終離任之時。」
伊格爾在任期內兩次延長了與迪士尼的合同。一次是在2018年,然後是到2021年,但這取決於福克斯的交易是否完成。由於合併已經結束,伊格爾將在未來兩年繼續擔任公司執行長。
「這不是一夕之功。」德加拉伯迪安說,「迪斯尼不得不經歷許多變化,但它現在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品牌聯盟。」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