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2月2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精神病患者作為社會群體的特殊成員,因為治療費用高,不僅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影響了建設和諧社會。2月19日,政協海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海口召開,省政協委員鄭進方建議,應加強對我省精神病患者精準醫療救助,創造一個有利他們就醫、康復和回歸社會的良好環境,充分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
鄭進方說,按我國精神病平均發病率1%計算,我省有精神病患者約9萬人,中重度精神病人佔50%,因此需要長期服藥或住院的精神病人約4萬人。目前,對精神病的治療還無特效藥物,往往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病情,但往往藥價昂貴,病人不堪負擔。而我省精神病人大多數家在農村,雖然新農合可以報銷一部分藥品,但由於籌資水平低,對於貧困或者受遺傳影響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因精神疾病致貧現象時有發生。而由於其監護人整天忙於農活或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監管或疏於管理,致使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沒有受到嚴格的管束,一旦病情發作,就很容易傷及他人,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
因此,鄭進方建議,應對農村有精神病人的貧困家庭,是精準扶貧最需要關注的貧困人口,也是難以脫貧的困難人群。他認為:其一,建立患者檔案。由社區對全省的精神病人進行摸底排查,為其建立詳細的個人管理檔案,對其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等基本信息錄入個人檔案。社區醫療機構按慢性疾病管理,定期上門隨訪檢查,必要時根據醫院建議,收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其二,加大資金投入,健全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其三,要對長期流浪在外的「三無」精神病患者,如無法確定身份者,多部門聯動,補辦臨時身份證,政府購買和納入醫保。對街頭發現的精神病患者,由救助站送精神病醫院治療,醫療費用由救助站結付。經救助站核查,救助對象無法確定身份的精神病患者,救助站負責聯動公安、衛生、殘聯等部門補辦臨時身份證及納入醫保。使他們病有所依,病有所治。
責任編輯: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