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身上有著令人著迷的傳奇故事。1967年,溥儀病逝於北京,距今也不過短短的五十幾年,也就是說,我們離歷史並不太遙遠。
191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溥儀也從皇位上被拉了下來,不過,此時的他還僅僅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溥儀的一生,大多是在焦慮不安中度過的,但他也有「風光的時刻」,比如溥儀訪問日本的時候,受到了日本裕仁天皇的崇高禮遇對待。
1935年,日本的橫濱港,一派熱鬧的景象,禮炮齊鳴,萬人空巷,天空中一百多架飛機整齊飛過。裕仁天皇親自到港口迎接,沿途夾道歡迎的日本和中國留學生,歡欣鼓舞,氣氛熱烈。這是留學日本多年的愛新覺羅.溥傑看到他許久不曾見面的大哥時的場景,他覺得大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風光過。
這一天,是溥儀以滿洲國皇帝的身份訪問日本,受到如此禮遇,溥儀非常感動,提筆寫下:海平如鏡,萬裡遠航。兩邦攜手,永固東方。
溥儀的想法是好的,妄想與日本聯手,既能鞏固自己的皇帝地位,把祖宗的基業發揚下去,又能使中國屹立東方不倒。但是,實質上溥儀只是日本人手中的一粒棋子而已,他的皇帝寶座,也不過是一個傀儡,毫無實權,只能任憑日本人指使,這皇帝當得憋屈。
這要回到一年前,1934年3月1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溥儀在長春稱帝,建立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為「新京」。
從上述事實來看,溥儀放不下自己的皇帝身份,時時刻刻,處心積慮想復闢帝制,延續祖宗基業。或許,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想做亡國之君,哪怕是做傀儡皇帝,也在所不惜,好歹也是個皇帝。
隨著日本的戰敗,溥儀的皇帝夢也該醒了。1945年8月11日,溥儀乘火車逃往通化,在通化大慄子溝躲避。16日,溥儀等人在瀋陽機場北被蘇聯士兵俘虜。
1946年8月16日,在日本東京的遠東軍事法庭,沉寂五年的溥儀,首次回到公眾視野,他要出庭作證,這是史無前例的。
在法庭上,溥儀用北京話,簡單闡述了他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的評價:
他稱孫中山叫「偉大的人物」,用腐敗來形容清政府,說中國革命是非常進步的運動。
「1911年,國內發生了革命,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推翻了腐敗的清政府,這是一次非常進步的運動。當年12月中華民國成立,與此同時我便退了位。
這些話如果是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自然而然不會輕易懷疑這種話的真實性。但是,從溥儀口中說出來,總覺得是逢場作秀,畢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皇帝位,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統治,這是國恨家仇,即便是任何一個人,恐怕也很難放下。從溥儀一生三次登基稱帝來看,他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皇帝夢,至於後來在蘇聯和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的效果,還有待歷史的見證。
這些話,到底是真心還是逢場作戲,毋庸置疑,畢竟,才從皇帝夢中醒來不多久,而且看他此時的處境,就知道,這些話只是為了推脫自己的戰爭責任,證明自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是不情願的做皇帝,以此來減輕對自己的懲處。
此時的溥儀,只不過是熱鍋上的螞蟻,還是徹徹底底的一個舊式封建人物。
但是後來,隨著溥儀在蘇聯五年的改造和學習,慢慢接受一些先進的思想,他的思想也在慢慢轉變。回國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內,他從一個什麼也不會做的「大孩子」,甚至連穿衣服這種最基本的生活小事都不會,到慢慢改造學習成為一個正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溥儀最終褪去了皇帝的光環,等待他的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已。
1962年,溥儀和護士李淑賢結婚,兩人的婚禮簡簡單單,曾經的皇帝,已經完完全全蛻變成了一個普通人,這是歷史的改造,這是時代的搭接。
新婚之夜,溥儀一直坐書桌前看書,直到自己的妻子躺下睡去,他才慢慢起身,走到新婚妻子的旁邊,像一個孩子一樣瞅了瞅妻子,然後慢慢躺下,輕輕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