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軍事法庭:溥儀稱孫中山為偉大的人物,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

2020-12-04 小lv說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身上有著令人著迷的傳奇故事。1967年,溥儀病逝於北京,距今也不過短短的五十幾年,也就是說,我們離歷史並不太遙遠。

191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溥儀也從皇位上被拉了下來,不過,此時的他還僅僅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溥儀的一生,大多是在焦慮不安中度過的,但他也有「風光的時刻」,比如溥儀訪問日本的時候,受到了日本裕仁天皇的崇高禮遇對待。

1935年,日本的橫濱港,一派熱鬧的景象,禮炮齊鳴,萬人空巷,天空中一百多架飛機整齊飛過。裕仁天皇親自到港口迎接,沿途夾道歡迎的日本和中國留學生,歡欣鼓舞,氣氛熱烈。這是留學日本多年的愛新覺羅.溥傑看到他許久不曾見面的大哥時的場景,他覺得大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風光過。

這一天,是溥儀以滿洲國皇帝的身份訪問日本,受到如此禮遇,溥儀非常感動,提筆寫下:海平如鏡,萬裡遠航。兩邦攜手,永固東方。

溥儀的想法是好的,妄想與日本聯手,既能鞏固自己的皇帝地位,把祖宗的基業發揚下去,又能使中國屹立東方不倒。但是,實質上溥儀只是日本人手中的一粒棋子而已,他的皇帝寶座,也不過是一個傀儡,毫無實權,只能任憑日本人指使,這皇帝當得憋屈。

這要回到一年前,1934年3月1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溥儀在長春稱帝,建立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為「新京」。

從上述事實來看,溥儀放不下自己的皇帝身份,時時刻刻,處心積慮想復闢帝制,延續祖宗基業。或許,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想做亡國之君,哪怕是做傀儡皇帝,也在所不惜,好歹也是個皇帝。

隨著日本的戰敗,溥儀的皇帝夢也該醒了。1945年8月11日,溥儀乘火車逃往通化,在通化大慄子溝躲避。16日,溥儀等人在瀋陽機場北被蘇聯士兵俘虜。

1946年8月16日,在日本東京的遠東軍事法庭,沉寂五年的溥儀,首次回到公眾視野,他要出庭作證,這是史無前例的。

在法庭上,溥儀用北京話,簡單闡述了他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的評價:

他稱孫中山叫「偉大的人物」,用腐敗來形容清政府,說中國革命是非常進步的運動。

「1911年,國內發生了革命,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推翻了腐敗的清政府,這是一次非常進步的運動。當年12月中華民國成立,與此同時我便退了位。

這些話如果是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自然而然不會輕易懷疑這種話的真實性。但是,從溥儀口中說出來,總覺得是逢場作秀,畢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皇帝位,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統治,這是國恨家仇,即便是任何一個人,恐怕也很難放下。從溥儀一生三次登基稱帝來看,他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皇帝夢,至於後來在蘇聯和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的效果,還有待歷史的見證。

這些話,到底是真心還是逢場作戲,毋庸置疑,畢竟,才從皇帝夢中醒來不多久,而且看他此時的處境,就知道,這些話只是為了推脫自己的戰爭責任,證明自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是不情願的做皇帝,以此來減輕對自己的懲處。

此時的溥儀,只不過是熱鍋上的螞蟻,還是徹徹底底的一個舊式封建人物。

但是後來,隨著溥儀在蘇聯五年的改造和學習,慢慢接受一些先進的思想,他的思想也在慢慢轉變。回國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內,他從一個什麼也不會做的「大孩子」,甚至連穿衣服這種最基本的生活小事都不會,到慢慢改造學習成為一個正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溥儀最終褪去了皇帝的光環,等待他的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已。

1962年,溥儀和護士李淑賢結婚,兩人的婚禮簡簡單單,曾經的皇帝,已經完完全全蛻變成了一個普通人,這是歷史的改造,這是時代的搭接。

新婚之夜,溥儀一直坐書桌前看書,直到自己的妻子躺下睡去,他才慢慢起身,走到新婚妻子的旁邊,像一個孩子一樣瞅了瞅妻子,然後慢慢躺下,輕輕睡去。

相關焦點

  • 這個美國人身高一米五,還是個駝背,但孫中山稱他為將軍,蔣介石也...
    這個美國人身高一米五,還是個駝背,但孫中山稱他為將軍,蔣介石也十分崇拜他!1912年,有一個人去世,孫中山聞訊後悲痛不已,全國都為之感到惋惜,當時著名的《大陸報》發表了文章:「他的軀體不幸畸形,但他具有非凡的才智。他雖不是軍人,卻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哲學家,對革命問題,有卓越的見解。」此人叫荷馬李。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老蔣轉地球儀,裕仁接待傀儡溥儀,張學良陪愛妻...
    溥儀一身戎裝晉見,當時他還幻想著與裕仁天皇平起平坐,後來發現自己完全是個傀儡。無論是神態還是身形都異於常人,感覺好像是大病之中或者是勞累過度一樣,能明顯的感覺到,婉容那時的情況並不是很好。 照片拍攝於1946年8月,溥儀在遠東軍事國際法庭作證,在眾人的注視下,溥儀顯得極其從容,背靠著椅子,
  • 孫中山初期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4個方面有著巨大差距
    袁世凱回到宮中強制讓溥儀退位,袁世凱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革命黨人的反對,孫中山發起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潰敗後便流落海外。後來袁世凱因為盲目稱帝被民眾拋棄,才給了孫中山等人有機可趁,呼聲最高的孫中山為何總是敗給袁世凱呢,兩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 男人是真情還是假意,答案藏在「頻率」裡,別不信
    愛情面前,女人都要擦亮眼睛看清楚男人是真情還是假意,別被表象給欺騙了。判定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男人是真情還是假意,答案藏在「頻率」裡,別不信。主動聯繫的頻率真心相愛的兩個人,是不會斷開聯繫的,哪怕只是分開一分鐘,也會不停發消息打電話。兩個人聯繫的頻率越高,感情就越好,頻率越低,就越容易分開。
  •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才是結束清朝統治的第一功臣?
    那麼,也許會有讀者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孫中山的功勞大,還是袁世凱的功勞大?按照我們以往的認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因此,袁世凱的功勞和貢獻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很難講。兩位大人物的貢獻都十分重大,都是值得後世紀念的偉人。缺少任何一個人的作用,清朝都不會垮臺。
  • 末代皇帝溥儀最帥但也是最恥辱的照片:日軍100架飛機致敬,卻毫無尊嚴
    這張照片中,溥儀乍一看十分帥氣,一身戎裝,腰間挎著刀,胸前滿是勳章,一副文德武功、建功時代的樣子,然而這張照片卻是他傀儡生涯的真實寫照,說是他「最帥卻最恥辱的照片」,毫不為過。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代宣統皇帝下達了退位詔書,自秦始皇以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畫上句號,宣統皇帝從此不再,世人此後更多稱他溥儀。
  • 溥儀沒有生育能力,卻出現了一個人,自稱溥儀兒子,還敢驗DNA
    雖然末代皇帝溥儀是個亡國皇帝,但是對於權力一下子消失,並沒有那麼的難過,畢竟他是三歲當的皇帝,六七歲皇位就沒有了,那會大臣們也不可能真正的讓他做主,所以他並沒有很大的落差感,真正感受到落差感,還是當了滿洲國的皇帝之後。
  • 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很難推翻滿清統治,中國將支離破碎
    可是,隆裕太后終於還是選擇了讓溥儀主動退位。這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大家都熟悉,早在慈禧時代,他就是個人物了。他小站練兵,為中國練出了第一支新軍。可以說,是袁世凱帶領中國軍隊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但在晚清那個格局下,列強環伺,清朝統治岌岌可危,這種情況下,實權人物難免會有些野心。曾國藩鎮壓天平天國之後,也有人勸他當皇帝,但曾國藩選擇了當聖人,解散湘軍,以中興名臣而名垂後世。
  • 溥儀在蘇聯如何度過戰俘生涯:待遇優厚,每日四餐
    莫羅科夫卡收容所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個小型宴會,向他交代了政策,並詢問他們有什麼要求。隨後的生活待遇,更是出乎溥儀等人的意料。蘇方對待他們就像對待療養者一樣:在膳食上,他們每日四餐,早餐有麵包和各種點心、咖啡、茶等;午餐至少兩菜一湯;下午三四點鐘還要開一餐,叫「午茶」;晚餐常吃西餐,有牛舌、牛尾、果酒、點心等。
  • 孫中山並沒有指定蔣介石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是他打開潘多拉魔盒
    孫中山視為股肱的軍事人才有七位,最先是黃興與陳其美。黃、陳之後是朱執信、鄧鏗、居正、許崇智、陳炯明。陳其美不幸殉難後,孫中山傷心欲絕說道,「失我長城」。朱執信病逝,孫中山悲慟說,「使我失去左右手」。他對陳炯明寄以厚望:「我望競存(陳炯明的字)兄為民國元年之克強(黃興的字), 為民國二年後之英士,我即以當時信託克強、英士者信託之。」
  • 溥儀不能生育,卻有一個人自稱是他兒子,還要驗DNA?
    溥儀是中國的末代皇帝,他本是一國之主,卻因為清王朝的覆滅淪為階下囚。權力的消失對於溥儀來說或許會有些許失落,但是也正因為溥儀從小就是傀儡皇帝,基本上是沒有掌握過實權,所以那種強烈的落差感在他身上並沒有體現出來,或許真正有落差感的時候是在擔任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之後吧。
  • 出師未捷身先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人生最後時光與願望
    經過不懈地革命宣傳、組織起事,數次流亡國外,十餘年後,1911年孫中山的第一個革命目標終於得以實現: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王朝滅亡,封建專制制度被廢除。但是,這份革命成果,並沒有給孫中山帶來太大喜悅,清帝的退位,是南北方妥協的結果,而革命的成果,不久之後便被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竊取。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說溥儀是偽滿洲國的皇帝,不如說這個時候的溥儀其實是滿洲國的階下囚。在溥儀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其實他身上只有一個貼身的寶物,除了這個寶物,其他的都沒有帶上。很多人都會很好奇,究竟這個時候溥儀究竟身上帶的是什麼呢?
  • 溥儀61歲病逝,為何臨死前舅舅不願斷氣?你看他遺言都說了什麼
    作為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這一生可以說是充滿了轉折與笑料。似乎在他的一生當中,沒有自己能夠做主的時候,不過晚年時期,溥儀的生活,也還說得過去。而且最難得的是,他在晚年遇到了一個真心和自己想要好好過日子的人。大家都知道,在他61歲的時候,病死於尿毒症。
  • 溥儀61歲死於尿毒症,臨死前久久不肯斷氣,遺言讓人嘆息
    作為溥儀的妻子,李淑賢也感到了幸福,畢竟溥儀曾經是皇帝,而她自己卻是個平凡的護士,李淑賢曾說過:她和溥儀是真心相愛的,而且當時身邊的人都知道溥儀對她非常的好!
  • 當溥儀的乳娘有兩個規矩,一個是餵奶,另一個實在有些毫無人性
    站在權利頂峰,不過是為幕後者賣命的靶子而已。 而溥儀悲慘的一生確實是這個皇位帶給他的,從被慈禧選中作為清朝新君,到在皇宮生活把自己弄得不能人道,再到因此貌美如花的妻子背叛自己,最後到亡國之後的牢獄之災,這一切都是被皇位這個身份所連累。
  • 溥儀兩個妃子,一個跟溥儀離婚嫁給別人,一個落得不死不活的下場
    大家好,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折在溥儀的手中,既然說起了溥儀那我們今天就講一講溥儀的事情,我們的知道溥儀有兩個有名的妃子,一個是淑妃文繡,一個是他的皇后婉容。這兩人要是相比較的話,從外表上來比較的話,婉容自然是勝過文繡的。
  • 孫中山曾預想遷都到這座城市?還認為其有望稱霸亞洲,到底是哪裡
    看到如此情形,孫中山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根本行不通,後來便來到了檀香山,他聯合一眾有志人士成立了興中會,提出了三民主義,之後還擔任了中國同盟會的總理,領導了辛亥革命,這大大的推動了新中國走向獨立的進程。孫中山為革命貢獻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在自己臨終前,都還要求子女們能夠為革命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