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親愛的讀者,您好。歡迎閱讀本指南。
此刻,您也許剛結束偏遠礦星上的勞作回到軌道,抑或正坐在長途客艦的艙室中等待躍遷。星系廣闊,無論您來自哪個懸臂、身處何方,一隻貓都會是您在空間航行生活中的最好伴侶。
但是,貓是什麼?在我們的飛船上會很難伺候嗎?
別慌,帶上您的毛巾和貓砂盆。
作為全銀河系唯一一本星際養貓指南,關於飼養貓咪的任何問題,您都可以從本指南中得到答案。
養好貓咪,當然要從了解它們開始。
家貓是一種來自地球的多細胞生物,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動物綱的貓科。
這個科的物種無一例外都是典型的食肉動物,是地球表面最為成功的一群捕食者。
一千多萬年以前的歐亞大陸南方,原始的貓科動物逐漸由更早期的哺乳動物祖先演化形成。
此後,經過漫長的遷徙和適應過程,貓科分化出了三十多個物種成員,分布在除了南極洲和大洋洲之外的每一塊大陸上,在千萬年演化的塑造下適應了各種環境:
從橫行在亞寒帶針葉林的歐亞猞猁,到高臥於赤道地區稀樹草原的非洲獅;從敏捷如風的苗條獵豹到力勝牯牛的健碩猛虎;幽幽雨林裡,有潛水捕鱷、利齒碎骨的美洲豹,茫茫沙漠中,有飛身獵蛇、耳聽八方的沙貓;
更不用說從東三省一直分布到非洲之角的豹,和北踏落基山雪國、南涉亞馬遜水鄉的美洲獅,迥異的生存環境擺出了各種難題,而經歷了嚴酷自然選擇的它們,真正是冷熱酸甜想吃就吃,成為了荒野中遊刃有餘的獵手和生存專家。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家貓的祖先——野貓。
這裡所說的野貓可不是被人類遺棄或者散養的流浪家貓,而是世世代代從來沒有接觸過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野生物種。
地球上的野貓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地區都有分布,除了熱帶雨林和嚴格意義上的沙漠之外,野貓存在於各種不同的生境之中——森林、草甸、灌叢、溼地等等,捕食的獵物也是五花八門。
野貓和家貓的外表十分相似,體型略大一點,歐洲的野貓通常毛髮長長、尾巴蓬鬆,顯得像是五短身材;而亞洲和非洲的野貓則要苗條一些。
自然,作為貓科一員的野貓主要吃的是嚙齒類,也就是各種鼠,以及兔子、鳥類等肉食。
如果您還在擔心自己毛乎乎、尖牙利爪愛吃肉的寵物難以習慣星際交通工具或者是陌生星球上的生活,那您真應該好好了解一下家貓誕生的歷史,看看這種兇猛而高冷的獵手,是如何完成從荒野到臥室這一旅程的。
這趟旅程的第一站,是穀倉。
人類文明的誕生很可能是起始於「食物生產者」這個新角色——有了富餘的糧食,不必靠天吃飯,才有了交換、分配、分工的可能性,而上古時代的貓則很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食物守衛者」。
遺傳學和考古證據都表明,大約一萬年前,最早的「人貓互動」就發生在人類農業的搖籃——新月沃地。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在中東這片沃土上選育、馴化了各種糧食作物,豐收的穀倉加上廚餘垃圾卻很容易成為嚙齒類小偷們的天堂。
擁有繁殖天賦的鼠是糧食儲存的一大危害,而在某個傍晚路過穀倉的野貓,則開啟了一段互惠互利的合作:貓兒吃鼠,人吃糧食,各取所需。
這個階段的貓仍然和人類若即若離,畢竟沒有門窗的原始居所也禁錮不住野性的貓兒。正如《叢林之書》的作者魯德亞德·吉卜林筆下所寫:「貓兒也遵守了他的諾言:在家裡時,他捕捉老鼠;他也對嬰兒擺出一副好脾氣,只要對方不使勁扯他的尾巴。
但除此之外,隔三差五,當月亮升起,黑夜來臨,他仍是獨行的貓,無遠弗屆。
他走入潮溼野性的森林,爬上潮溼野性的樹木,高居潮溼野性的房簷,搖著野性的尾巴,野性地獨行。」(《獨行的貓》,本文作者譯)
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陵墓壁畫局部,「椅子下的貓」
地球曆法的2004年,人類在地中海上的賽普勒斯小島挖掘出了一隻陪葬主人的貓,這團九千多年歷史的小小枯骨是已知最早的實體寵物貓,因為賽普勒斯沒有野貓。
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國,墓穴壁畫上的家長裡短裡,「椅子下的貓」已經是常見元素。貓不再僅僅是人類的合作夥伴,而逐漸成為了家庭一員,從穀倉走進了餐廳和臥室。
甚至連原本是母獅形象的女神芭絲特(Bastet),也逐漸變成了著名的貓首人身設定。
從那以後,家貓經歷了羅馬人和伊斯蘭文明的寵愛,也在中世紀的歐洲遭受了來源於女巫迷信的黑化和敵視,直到文藝復興後才重新得寵。
愛貓的風氣一直持續到現代,「貓奴」群體中,不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林肯這樣的風雲人物。
像來自地球的另一種人氣寵物——狗一樣,近代的貓也在人類的選擇性繁育下產生了各種形態發生變異的品種:
長毛的波斯貓,身材魁梧的挪威森林貓,大餅臉的異國短毛貓,煙藍色的俄羅斯藍貓,折耳的蘇格蘭貓,毛色深淺受局部體溫控制的暹羅貓,甚至是光溜無毛的斯芬克斯貓等等。
一萬年來,從荒野到穀倉再到臥室,「登堂入室」的旅程並未結束:
喜愛躍上鍵盤的可愛貓咪,又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裡用無數照片、動圖和視頻佔領了人類的手機和電腦,成為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的霸主之一。
如今,它將陪您去往星辰大海,開始自己的星艦徵途,繼續延伸擴展自己的「領地」。
不必猶疑,已經陪人類徵服了一顆行星的貓,在星際空間中也將如魚得水,是陪伴您宇航生活的不二之選。
雖然在馴化過程中變化頗多,但絕大多數品種的貓仍然保留著野生祖先們矯健的體型。
一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中,貓科動物的全身上下都為自己的捕獵方式而做出了「優化」——和那些試圖拼耐力跑死獵物的犬科親戚們不同,貓最拿手的是「潛行突襲」:先儘可能地隱蔽接近,然後突然暴起,爭取在短時間內追上獵物並快速殺死對方。
為此,貓的腳上有著厚厚的肉墊,尖利的爪子能夠縮回肉墊中,以便悄無聲息地靠近獵物;而一旦獵物有所察覺,肌肉和富有彈性的骨架能把勢能有效轉化為自身的動能,長長的尾巴在輾轉騰挪中維持平衡,完成電光石火的追擊;然後,在強健咬肌的拉動下,雙頜將壓力集中於銳利的犬齒尖端,插入獵物的頸椎,破壞神經、阻斷呼吸。
在人類駕駛著木質船艦探索海洋的時代,喜歡咬木頭磨牙的鼠是航海家們的心腹大患,而貓也憑著這一手捕獵技巧從穀倉來到了甲板,守衛著船艙,跟隨人類縱橫四海、開拓世界。
現在,當我們面對廣袤的宇宙之海,開拓人類新邊疆的星艦上自然也少不了這些無遠弗屆的小冒險家的位置。
貓的骨架和肌肉適於靈活運動,用於咀嚼的咬肌也很發達
除了一系列本能的捕獵動作,貓還有著更多我們人類難以企及的運動和感覺天賦。
人的肩胛骨和鎖骨通過關節相連,增強了上肢的穩定性;但鎖骨退化導致貓的肩胛骨活動範圍更大,能夠擠過更加狹窄的洞隙。
配合上測量通道寬度的鬍鬚、感光靈敏的大眼睛以及敏銳的嗅覺,曾橫行山林的貓在星艦上也能無往不利。
在地球曆法2017年,旨在鼓勵有趣科學研究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用流體力學研究貓咪的法國科學家,表彰其對於「為什麼呆在狹小空間裡的貓會隨著空間邊界而改變自身形狀」這一問題所構建的數學模型。
這個模型指出了貓具有一定的流體性質,如果被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裡的主人公賈寶玉知道,恐怕又要說這是「水做的骨肉」了吧?
作為「幽閉空間恐懼症」患者,本手冊作者對於星際飛船和著陸艙內部的狹窄空間設計一直持有保留意見;相比之下,您的貓咪可能會很滿意於艱苦條件下您給它準備的任何足夠大又足夠小的容器,適應宇航生活不在話下。
飛簷走壁的貓也有著更好的平衡性。眾所周知,它們能從離地三米的地方掉落而四腳著地不受損傷。
「落貓問題」得到了包括麥克斯韋和斯託克斯等眾多人類物理學家和數學研究者的關注。
這個看似違反了剛體角動量守恆定律的事實在地球上曾一度引發了「捆綁在一起的貓和果醬三明治能否形成永動機」的瘋狂猜想,然而早在當地曆法1894年,法國的艾蒂安-朱爾·馬雷先生就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延時攝影研究,提出應該把貓區分成上半身和下半身兩部分,而不是一整個剛體。
在使用控制理論進行數學建模後,後世學者逐漸理解了貓如何將身體的兩部分對摺彎曲,然後分別轉動,從而在整體角動量守恆的前提下自身反轉。
當然,對於貓咪自己來說,這不過是編碼於低級運動神經裡面的一個「翻正反射」迴路而已。
因此,在您的飛船進行緊急制動或者姿態調整,甚至是故障失重時,您大可放心自己的貓咪——它可是對非剛體力學手到擒來的運動大師。
馬雷先生用自己發明的連續攝影槍拍攝了貓落下時的動作
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動輒數天的航行和空間有限的艙室對大部分時間只想靜靜的貓咪來說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犬科的不少物種在捕獵時都是以「追到獵物跑不動」為策略。
如果您的寵物是基因組中刻著奔跑二字的獵犬或者雪橇犬,那麼經常能在開闊的星球表面撒撒歡是必需的。
然而無論是非洲獅、獵豹這種大傢伙還是嬌小的非洲野貓,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只喜歡懶洋洋地躺著——潛行突襲的捕食策略會在短時間內燃燒掉很多能量,這就決定了沒有足夠的把握時,大貓小貓們是難得全力出擊的。
只要給貓咪提供足夠的玩具、貓抓板和爬架,加以悉心的陪伴玩耍,就不必太擔心它的能量無處釋放。
「一個人,在廣闊的銀河系中漫遊,在面對了許多可怕的困難並且成功地戰而勝之以後,他如果仍然還弄得清楚自己的毛巾在哪兒,那麼這顯然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人。」
——《銀河系漫遊指南》
總體來說,貓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的生物——它們甚至不怎麼需要用水洗澡。且不說飛船上的水資源比較寶貴,哪怕有水,絕大部分的貓對洗澡也是恨之入骨的。
實際上,地球曆法2018年,人類研究者已經發現了貓咪不洗澡還能保持風度的關鍵,那就是貓舌頭。我們都知道貓的舌頭上有倒刺,但是那可不僅僅是實心的倒刺:它們的尖尖實際上是一些U型溝槽,貓咪的唾液通過毛細作用存儲在溝槽之中。
舔毛的時候,貓咪會伸展舌頭豎起倒刺「梳理」毛髮。隨著舌頭把毛壓平,豎立的倒刺恰好可以接觸到毛髮下面的皮膚。
事實上,倒刺長度和毛髮厚度的這種「巧合」關係,存在於從家貓到雪豹再到虎的各種貓科動物中。
唾液因此得以深及皮膚表面,其中含有各種酶,能夠有效清除汙垢,還能通過蒸發給身體降溫——畢竟,貓只有裸露的腳爪上有汗腺。
另外,研究者用3D列印製作了一款仿生學的「貓舌頭毛刷」,發現這種流線型的倒刺比普通的毛刷更好用,能夠有效解開糾纏的毛髮,而粘在倒刺上的貓毛,向著另一個方向一擼就能脫落——貓咪很可能就是這樣靠著上顎的運動來清理自己的舌頭。
所以,無論是在飛船裡節省度日還是在異星上翻山越嶺,請記住您的貓咪都自帶深度清潔型「毛巾」,那可真是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生物呢!
綜上所述,您的貓咪將會是一種體態優美、性格安靜、自力更生的生物,正如一萬年前它的祖先踏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穀倉時一樣。
對於基因組的分析也表明,從新月沃地的最初馴化開始,家貓和野貓之間的遺傳分化要小於狗和它們的灰狼祖先。
如此說來,貓咪們似乎更加野性高冷,但這絕不意味著您的貓咪會棄您於不顧。
地球科學界亦有研究指出,貓能減少其飼養者的負面情緒,舒緩血壓,緩解抑鬱和焦慮,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貓咪作伴給您帶來的健康益處,幾乎與您的人類伴侶相當。
如果您孑孓一身,或不幸受到上述問題困擾,一隻貓咪一定能在茫茫的黑暗宇宙中為您帶來些許光明。
當然,請務必注意,您的貓仍然是一隻地球物種,這意味著它需要同您一樣消耗正常氧氮配比的空氣,以及進食足量的動物性食物。
作為一隻馴養的寵物,您的貓咪在飲食上還是有不少禁忌的:酒精、巧克力、咖啡因、蔥蒜等等,還需留心。
另外,如果您得到的是一隻長毛的波斯貓,請務必記住給它梳理毛髮——波斯貓的毛髮實在太長,「貓舌梳」夠不到皮膚表面。
最後,請您嚴格遵守《銀河系行星生態保護條例》,不要放養和遺棄您的貓咪。
野性的家貓們大多能毫無困難地在野外生存下來。作為如此適應環境的捕食性物種,流浪貓在宜居的地外行星上能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導致本地生物物種的滅絕。
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的許多地區有目共睹。而擴散入自然界的貓咪本身,也將經歷自然選擇的嚴酷考驗。
無論如何,請確保您的寵物在您身邊快樂生活,把廣袤美麗的星際超級生物圈保留給未來的銀河系公民。
菲力賽特乘坐的法國火箭
地球歷1963年10月18日,法國發射了一枚「維洛妮可」探空火箭。乘坐這枚火箭的黑白花貓菲力賽特(Félicette)成為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隻進入太空的貓。火箭在亞軌道高度飛行了13分鐘後,菲力賽特乘坐返回艙降落地面,成功存活,這就是貓咪宇航史的開端。
我們相信,在人類開發銀河系的新時代,從地球的荒野和穀倉一路走來的貓,也會在您的照料下走進星艦,走向千億繁星,繼續著它們對新維度的探索,以及與人類的相互陪伴。
再說一遍,不要慌張,帶上毛巾和貓砂盆!
本文節選自《貓不存在》,作者盧平
點【閱讀原文】或掃碼立刻入手
🐱🐱🐱
🚀🚀🚀
【福利🎁時間】
在京東參加圖書滿100-50活動
曬單《貓不存在》贏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