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上泊村大棚裡掛起"紅燈籠" 照亮菜農致富路

2020-12-06 半島網官網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李珍

  供苗渠道正規有保障,技術指導服務到位,在即墨市移風店鎮上泊村,種植大棚西紅柿的村民越來越多。48歲的王芬種植西紅柿已經兩年多,與之前種葡萄相比,耗在地裡的時間少了,在沒有農活的空閒時間,她還到村裡一個工廠打工,收入翻了一番多。

  在寬敞的蔬菜大棚內,兩米多高的西紅柿植株成排成列,每一株上面都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西紅柿,有些已經變得紅彤彤,像是一個個紅燈籠。17日中午,記者在即墨市移風店鎮上泊村,見到了正在採摘的王芬,大棚內的高溫令她額頭掛滿汗珠。「採摘季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在西紅柿生長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給植株劈茬子,氣溫高的時候,還要給大棚遮陰。」據王芬介紹,自家有4畝地,其中三畝地種糧食作物,剩下的一畝地種蔬菜大棚。2015年之前,她同村裡的多數村民一樣,都是種植大棚葡萄,後來隨著市場的變化,種葡萄的利潤越來越小,一年收入三四萬元,但是考慮到種植成本和一家四口的生活支出,這些錢實在是太少。  

  「葡萄一年只能種一季,而且地裡離不開人,想抽空出去打工都難。2015年前後,我們把大棚騰了出來,開始種西紅柿,西紅柿一年能種兩季,而且近兩年市場價格比較好,一個大棚一年的收入能達到七八萬元。」王芬說,與以前相比地裡的活少了,平常不忙的時候,她丈夫一個人就能照顧過來,「倒出空來」的王芬到村裡一個工廠打工,一年也有近三萬元的收入。

  近兩年來,上泊村種植大棚西紅柿的人越來越多,多位菜農給出了「轉型」的理由。「我們移風店鎮號稱青島的後菜園,種的菜基本在青島本地都能消費掉,我們對市場有信心。而且,我們村有專門供苗的企業,如果使用他們的菜苗,我們還可以享受技術指導的服務,農藥和化肥不用愁,在種植方面我們也吃了定心丸。」村民賈先生說,附近的西紅柿種植很快形成規模,很多菜販子直接到地頭收購,價格也不錯,「現在每斤兩元,春節剛上市的時候,一斤能賣三元。」

  種地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生活條件隨之提高,很多菜農從原來的「小趴屋」搬進了寬敞的磚瓦房。在王芬家中記者看到,客廳內收拾整潔,空調、冰箱等家用電器樣樣俱全,原本露天的院子也裝上頂棚,王芬和丈夫種了不少花草,除了一個裝有金魚的魚缸,掛在院子裡的鳥籠裡還有一對小鸚鵡。「吃得好了,穿得好了,這是物質方面的提高,種花養鳥是精神層面的享受,咱農民也要跟上時代的節奏。」王芬笑著說。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3-05-23 08: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寧波網        瀏覽量: 7236 次 我要評論   說起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家並不陌生,可用大棚來養熱帶魚,恐怕就有點新鮮啦。
  • 從地頭到心頭 青島即墨「科普大姐」的情懷與使命
    姜波和丈夫一起建大棚、種植瓜果蔬菜,有時辛辛苦苦種植的蔬菜銷不出去,鮮亮鮮亮的蔬菜成堆的爛在地裡沒人要,姜波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動了當地200多名農村經紀人和周邊3200多名農民利用網際網路賣菜創業,推動了即墨區的蔬菜產業良性發展。 一腔沽河情,不忘帶動鄉親致富的使命自己成功的經驗,讓她有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依託網際網路,銷路不再是個難題,她所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蔬菜品質,讓更多菜農受益。
  • 光伏扶貧拖起穩穩的幸福 運鴻集團光伏產業照亮百姓致富路
    這邊的兩排光伏大棚是我家的,裡面種了有機蔬菜農產品,三年多了,去年僅從光伏發電項目我就拿到了3000多元的補貼收入!」田家鎮的村民劉輝指著自家智慧蔬菜大棚興奮地對記者說。這是中央提出的下一階段將扶貧長效機制結合鄉村振興經濟的大方向,也是由脫貧轉向長久致富的平穩過渡階段。「農光」互補,發電耕種兩不誤在運鴻集團光伏移動式智慧大棚裡,棚頂的光伏面板在陽光下持續不斷發電,為大棚內的自動化灌溉及照明提供了電能,而剩餘的電量專門併入國家電網後,由於電力部門年底統一將兜底資金匯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銀行卡裡。
  • 菜農保溫大棚裡的棉被應選用什麼材料?珍珠棉!
    菜農的保溫大棚裡免不了要用棉被,棉被最重要的是保溫性,那麼棉被的保溫性及使用壽命取決於什麼?答案是取決於棉被所用的無紡布質量的好壞及填充材料(珍珠棉)的好壞。顯然,用質量更好的珍珠棉做的保溫被,其保溫性能比草簾及其他材料做的保溫被大棚溫度要高不少,且防水、使用壽命更長。
  • 幸福的紅燈籠
    小區附近有處茶館,名曰「紅燈籠」。碩大通紅的燈籠高高懸著,遠遠就能瞧見。風裡吹,雨裡蕩,怎麼都抑不住那抹紅。每日上午,「紅燈籠」總是人流不斷,人們想買個包子,都要排成長龍。樓上是包間,樓下是大廳和廚房,外面是包子拿取處。服務員統一紅色服裝,腳踩黑布鞋,來去匆匆。蒸籠、瓷碗、小碟一放,就劃單子,從未見過她們在一張桌子上停頓超過十秒。她們像急浪中的魚蝦,忙碌而歡騰。
  • 王藥師說本草-秋天裡的紅燈籠-欒樹
    昨天路過安高的體育場外,看到了校園西北角一株株高大黃山欒樹已掛起了「紅燈籠」,今日下鄉路過康山大道,路邊的「紅燈籠」更是連成一片,煞是好看。以前帶女兒去奶奶家路過這裡時,就會向女兒科普:這些路邊的掛著「紅燈籠」的樹叫「黃山欒樹」,「紅燈籠」是它的果實。今天,藥師介紹的就是來自欒樹的一味中藥-欒華。
  • 膠州供電:黨員服務隊問診大棚用電確保菜農無憂
    「蔬菜大棚內溼度大,電力線路可不能亂接,這樣會很危險,有什麼用電需要可以打電話聯繫我們,我們上門幫你們解決……」11月17日,國網膠州市供電公司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前往婁敬庵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對低壓線路和棚內供電線路開展隱患排查檢查,發放電力宣傳安全頁,指導菜農科學用電,確保冬季大棚生產旺季用電無憂。
  • 古田蘭坦村:60多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山村致富路
    古田蘭坦村:60多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山村致富路 2020-11-2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星關區:發展大棚產業 啟動致富新方向
    近日,在七星關區對坡鎮大堡社區蔬菜大棚基地裡,十幾名村民正在大棚裡穿梭,忙碌著採摘新鮮蔬菜。經過認真挑選、稱重、裝框後,這些剛採摘下來的蔬菜,將被送往城區各大農貿批發市場,走上市民的餐桌。這樣忙碌熱鬧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大堡社區的蔬菜大棚基地裡上演。今年5月,基地負責人周正銀在原來已有的大棚基礎上,租用757個大棚擴大規模,繼續發展蔬菜種植,但依舊供不應求。「我們種的是火鍋類的小菜,品種有十七八種,天氣好的時候所有的小菜一個月可以長一茬,一年可以種八茬。」
  • 壽光市:大棚櫻桃成村民致富「金果子」
    大棚裡的櫻桃熟了,山東濰坊壽光市田柳鎮北嶺村的農戶們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走進農戶李培文的櫻桃大棚,一顆顆成熟的大櫻桃,晶瑩剔透,煞是喜人。幾個農戶正在採摘成熟的櫻桃,在他們眼裡,這些櫻桃如同「金疙瘩」。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
  •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樅陽周刊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國內統一刊號: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路過G347樅陽段相國大橋,遠遠就能看見路邊豎立的指示牌——雙鳳草莓採摘園,十幾座覆膜大棚錯落在道路旁。
  • 大棚種植秋延後花椰菜,種植技術要點有5點,菜農需掌握
    秋季是大棚適合種植秋延後花椰菜的季節,花椰菜成熟時為供應淡季,市場行情一般比較好,因此,吸引了大批農民種植。為了種好該茬花椰菜,咱們菜農朋友需要掌握哪些技術要點呢?(1)品種選擇 建議菜農朋友選用耐熱、耐寒、抗病、豐產並適於秋季栽培的品種。(2)播種育苗①播種時間選擇適宜播種期是種植花椰菜關鍵技術之一。
  • 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小小螞蚱「蹦」出致富路!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螞蚱對於不少喜愛美食的人來說是一道特色的美味珍饈,而在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支部書記劉歡迎的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小東西則是實打實的致富利器,更是西柳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項目。「擴建的30個大棚就要建好了,建好之後我們就有48個養殖大棚了。」
  • 台州大棚報價大棚價格、連棟溫室大棚批發
    台州大棚報價大棚價格、連棟溫室大棚批發蔬菜才能得到足夠能量進行生長。可是為什麼要遮光呢?這方面的情況有很多。總的來說,植物都很脆弱,儘管它們很需要陽光,但是過分強烈的陽光會灼傷葉子以及莖杆。所以熱風爐的熱量幾乎全部用於溫室加溫。
  • 有的大棚直接砸成篩子了
    夏季突發性的災害出現很快,經常是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內就出現,即使菜農當時就在棚內幹活,都不一定有時間關好通風口。當前新建大棚的菜農朋友,可考慮多安裝一些智能設備,既能大大減少勞動力,又能提高抗災能力。
  • 撫州廠家直銷鋼管大棚骨架、一畝大棚多少錢
    撫州廠家直銷鋼管大棚骨架、一畝大棚多少錢連棟溫室大棚水槽內積水的原因溫室大棚資材之卷膜開窗系統傳動原理同事將熱壓進風口置於迎風面,出風口置於背風面,可獲得大的自然通風量。增加生理活性物質,增施有機肥,能促進微生物的活動。一般興建超過3年的竹木結構日光溫室,基本上都是由於竹竿朽壞,支撐力降低,導致變形。
  • 小菊花開在邊陲小鎮農牧民找到致富新路
    2019年,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積極創新,與內蒙古梅蘭竹菊景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巴仁寶勒格村引進了菊花,經過一年的試種,打造了集種植、加工、存儲為一體的菊花產業,實現了村民和公司共同致富,一朵小菊花敲開了邊陲小鎮農牧民的致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