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是我國發展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的嶄新嘗試。2014年3月,安徽省金寨縣首開先河,在全國率先試點「光伏扶貧」,首批覆蓋1008戶貧困戶。2014年底,我國光伏扶貧工程試點正式啟動,涵蓋6省區30個縣。
自此,光伏扶貧呈星火燎原之勢,在全國範圍內次第開花結果。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418萬貧困戶通過光伏扶貧獲得穩定收益,涉及光伏規模2649萬千瓦。
初冬的湖北鄂東南武穴市田家鎮地區,巍巍山巒泛著金黃,鱗次櫛比排列著泛著藍光的光伏發電太陽板,這是當地一家光伏企業運鴻集團在該地區建立的光伏扶貧產業項目,經過4年多的建設,這裡的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上種太陽,青山變「金山」
「村民天天盼著出太陽,太陽能光板發電就掙錢啊!這邊的兩排光伏大棚是我家的,裡面種了有機蔬菜農產品,三年多了,去年僅從光伏發電項目我就拿到了3000多元的補貼收入!」田家鎮的村民劉輝指著自家智慧蔬菜大棚興奮地對記者說。
村支書王書記對記者說,以前劉輝家是單親家庭貧困戶,由於家庭條件差,快三十了,還沒討到老婆,日子過得相當拮据,沒有光伏扶貧項目前,村裡的幫扶也有限,四年前,運鴻集團給他們帶來了希望,由企業投資建設的光伏扶貧工程,精準扶貧按戶施策,參與的老百姓積極性也高,第二年大部分家庭基本收入都均增5000元,後來有了智慧大棚的投入,安排了部分就業崗位,他們的收入項目更多了。
王書記飽含深情地一一列舉了光伏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的事跡,對這個扶貧項目表示了極大的肯定。
光伏項目延伸的子扶貧項目包含了就業扶貧、農產品消費扶貧,這是產業扶貧積極探索出的積極成效,一切目的就是讓貧困戶的收入來源增多,收入資金穩定。
光伏農業是現代化農業與清潔能源緊密結合的產物,與傳統農業相比,光伏農業更重視科技要素的投入,更加注重經營管理,對勞動者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結合光伏農業,將農業活動、科技示範等元素融為一體,可極大地發揮產業集群效應,繁榮地區經濟。
這是中央提出的下一階段將扶貧長效機制結合鄉村振興經濟的大方向,也是由脫貧轉向長久致富的平穩過渡階段。
「農光」互補,發電耕種兩不誤
在運鴻集團光伏移動式智慧大棚裡,棚頂的光伏面板在陽光下持續不斷發電,為大棚內的自動化灌溉及照明提供了電能,而剩餘的電量專門併入國家電網後,由於電力部門年底統一將兜底資金匯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銀行卡裡。
在大棚內的有機蔬菜大棚裡,運鴻集團會派遣技術指導員會定期對百姓種植的農作物進行監督管理,並提供技術幫助,在農作物收作後,會由集團統一兜底回購,保障了老百姓的農作物銷售,打消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掙著「陽光」的錢,鋪著致富的路
運鴻集團綠色光伏+生態農業大棚的結合不破壞土地性質,大棚發電組件安裝在棚頂,不佔用地面,直接在原來種植土地上直接建設,有利於現代化農業項目的開展。
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需求,進行採光及溫度調節,實現反季種植及精品種植,還可以種植名貴苗木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可滿足農業用電需求,產生發電效益。棚頂光伏發電可以滿足農業大棚的溫控、灌溉、照明補光等電力需求。如果實現規模化大棚生產,還可以將產生的多餘電量銷售給電網公司,實現收益。
運鴻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逐步完善「三會一層」,將光伏產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企業發展融入到當地的扶貧工作中,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促進百姓增收,擺脫貧困。
湖北省發改委消息,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錄入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的光伏扶貧項目共有5646個,裝機總規模122.77萬千瓦,累計發電約30.68億千瓦時;全省光伏扶貧電站共設置光伏扶貧專項公益崗位7.8萬個,惠及貧困人口80.34萬。
光伏扶貧這份「陽光產業」為世界扶貧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是世界扶貧史中的時代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