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環境汙染 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建設生態文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就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同時也開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

  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

  二是環境汙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汙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去年底今年初發生在北京等多地的灰霾天氣,給城鄉居民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據統計,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佔18%,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一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二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三是必須堅持把節約資源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我國人均能源佔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髒並存,地下水過度超採,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時,在經濟發展中,要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還必須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關於...
    認真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汙染治理三公理|周道生態文明(第42講)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是我國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所謂「公理」者,是指依據人類理性的不證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類長期反覆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基本命題。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全國各地有關部門以此為依據對生態補償機制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省內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的實踐  治理大氣汙染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大氣汙染本身成因、傳導和治理的複雜性,而且自然氣象條件下汙染性氣體的擴散會影響周邊地區環境質量。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涉及面廣、利益關係複雜,機制的建立健全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 ...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見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十三五」期間,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寒冬時節,行走在北京大興區新鳳河畔步道,微波蕩漾,碧水藍天。3年前開始的新鳳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曾經的「臭水河」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鬥,一批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 打造生態之洲綻放自然之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東營市推進生態...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東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制度機制上進入綠色發展模式,走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曾幾何時,生態是東營的切膚之痛。生態體系脆弱與人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並存,歷史欠帳太多與發展方式仍然粗放交織,地下輸油管線密布與地上排汙無序相互影響,情況異常複雜,治理極其困難。
  • 建設美麗中國——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14))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34)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特別是生產方式,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  端正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經濟發展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原則,絕不能走西方一些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歷史任務,首先要端正發展理念。
  •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關鍵詞] 生態文明;汙染防治;習近平;生態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能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
  • ...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生態環境部門要把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與紮實推進生態環境各項治理任務結合起來,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上下更大功夫,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 關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條原則。這些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
  •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夏賓 攝中新網馬德裡12月10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裡大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李高是在中國角舉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邊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 「謀新篇 開新局」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謀新篇 開新局】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訪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建武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策略
    隨著城鎮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鎮將出現垃圾劇增、水源緊缺、空氣汙染加劇等情況,垃圾圍城現象、霧霾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城鎮人口短時間膨脹有很大關係。二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三是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汙染轉移,使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環境文化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有效的環境治理。
  •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重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發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是對的,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不敢邁出發展步伐就有點絕對化了。」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在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上,努力找出誘發生態危機的真正原因並加以克服,這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學理支撐。  其次,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
  •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要有六個特徵
    機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各地逐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動力和根本保障。二是我國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為進一步推進綠色轉型帶來新機遇。
  • 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他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升放大綠色發展優勢,發揮重要生態屏障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 ...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
    一、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出中華文明,滋養著華夏兒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掀開了新時代黃河治理與保護的新篇章。
  • 四個關鍵詞解讀《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
    (本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到2020年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更加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到2035年  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