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不管哪個領域,都不缺傳奇人物,數學家華羅庚就是那個傳奇之一。
一個只有初中學歷卻被邀請去清華任教奇人,不是走後門,而是有真才實學。
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天皇下了詔書,說中國的故宮和華羅庚不能炸,這也從側面看出,他的價值有多大。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與民國其他名人不一樣,他的家世不怎麼好。
年幼時家境還比較貧寒,後來父親是開雜貨店條件漸漸好轉一點,也願意送華羅庚去讀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羅庚也是幸運的。
1922年,他所在的小縣城創立了第一所新式中學:金壇中學,華羅庚是這所學校第一屆學生,而教他的老師王維克,是一位接受過新思想的知識分子。
華羅庚當時讀書時,成績不好,字跡也潦草,但是王維克發現他有獨立思考跟創新的能力,所以並沒有放棄他。
經常單獨指導華羅庚數學,借書給他看,因為這樣,華羅庚不僅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成績也大幅度提高。
不過可惜的是,初中畢業,家裡無法負擔他讀高中,便去了上海一家職業學校,這所學校免了他學費,入讀一年,還是因為生活費不夠,還是輟學回家了。
回家後先是在父親的店鋪做事,閒暇時間自學數學,先後學完高中跟大學的數學課程。
1929年,王維克從法國返鄉出任金壇初中校長,他找了華羅庚,並且便聘請他任學校會計兼庶務,因為數學知識足夠,第二年就擔任初一補習班數學教員。
不用在父親雜貨店幹活,他有更多的時間研究數學,努力加上天賦,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他先後在報刊上發表過幾篇論文,其中有一篇改變了他的命運。
某一天,華羅庚看到《學藝》雜誌第7卷10號刊登的蘇家峻教授的一篇論文:《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
讀過之後發現文中有錯誤,他就問王維克:「我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的錯誤?」
王維克告訴他可以,聖人也會犯錯,就這樣,他寫了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指出蘇教授的錯誤。
1930年,將這篇論文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誌。
這引起了數學家熊慶來、楊武之的關注,而此時的熊慶來,是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他看到這篇文章後,想將這個人才請到清華來,不過,調查後,讓他驚訝的是,他僅僅是初中畢業。
初中畢業就來清華教書自然是有點誇張,但他求賢若渴,並不想放棄這麼有天賦的人,1931年,邀請華羅庚來做清華大學數學系圖書館的助理員。
這也給華羅庚提供了很大的機會,工作之餘翻閱各種數學書籍資料。
雖沒有學歷加持,但華羅庚實力是有目共睹的,1933年,經教授會決議,清華大學理學院打破職員不得進入教員系統的慣例,正式提拔他為助教。
華羅庚並沒有因為得到好的衣食條件而不再努力,對他來說,數學知識永遠探索不盡,正是因為這種態度,他在數學上造詣更高,雖然在國內,卻受到世界數學家的關注,並展開合作。
1936年,華羅庚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幫助,去英國劍橋大學進修,不過,這個進修跟其他人有點不一樣,不是為學位。
在他去英國前,數學家哈代教授,也就是他後來的導師,曾託人轉告華羅庚,別人需要三年才能拿到博士學位,但他兩年就行了,只要交齊學費。
華羅庚家世差,雖然在清華工作,但也負擔不起高額的學費,所以他去進修,原本就沒打算拿到學位,而是希望能到劍橋大學聽課、參加研討會,到圖書館看書。
良好的學術環境,讓華羅庚大放異彩,在那期間先後在英、蘇、印、法、德等多國的刊物上發表論文。
19世紀,著名數學家高斯提出的三角和估計問題,是當時國際數學界的難題,但華羅庚僅用了一年時間就解決了。
並寫了一篇論文《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發表在倫教數學學報上,在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
華羅庚是近代著名的數學家,他有著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天賦,但是,更重要的是努力跟不忘初心。
如果輟學回家不再自學數學,那麼就不會有進清華的機會。
一個家境貧寒的小縣城青年,來到大城市的高等學府工作,可以說以後生活無憂。
但他初心不改,去了清華依舊在數學上花苦功夫鑽研,所以最後才能站到數學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