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家喻戶曉的天才數學家,講課一線工人也能懂,連電焊工都用得上

2021-01-13 騰訊網

▲華羅庚在講解0.618。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華羅庚在講解黃金分割點。

▲華羅庚(左)在農村。

▲1974年冬,華羅庚(前排右一)應邀到廣西推廣優選法、統籌法期間參觀南寧手扶拖拉機廠。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蔣芳)1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的報導。

0.618,黃金分割率,一個經典的數學與美學結合的概念。從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到中國兵馬俑,很多美學上的巔峰之作都驗證了這一規律。

鮮為人知的是,在科學與工業領域也有一個「0.618」,即「0.618法」。這是一種典型的優選法,能夠通過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最合理的工藝條件。實踐證明,解決同樣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達到常用的枚舉法2500次試驗的效果。

何為「優選」?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他一生面臨一次次重大選擇,也在一次次的「優選」中定義自己的人生。

(小標題)華老來了,辦法就有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陣「華羅庚熱」。華羅庚所到之處,總會有很多群眾趕來聽課,高校、科研院所、工農一線、廠礦車間的都有。據說一些新產品在打樣開發時,工人們甚至會默念「華羅庚保佑」。

索光明第一次見到華羅庚時,剛出師不滿一年。她是大慶油田鑽井裝建大隊的一名電焊工,初中學歷。當年,華羅庚去大慶油田做推廣「雙法」(優選法、統籌法)的報告,「當我聽到數學家的名字,腦海裡立刻出現一個問題:數學家的方法,我一個初中生怎麼能聽得懂呢?」

到了現場,索光明發現自己不但聽得懂、學得會,在焊接工藝中也能用得上。華羅庚那次報告的內容就是介紹「0.618法」。

課堂上,負責演示的同志拿出一張紙,紙上畫好100度到200度的刻度,分別選擇不同點位,第一點試驗是162度,第二個試驗點是138度,兩個數字對比,留下好的,剪掉壞的……多次試驗,論證結果。

「影響焊接效率和質量的工藝參數有很多,比如電壓、電流、焊條材質、運條方法和角度等等,不好把握。華羅庚那個方法的好處是能夠儘快找出合適的工藝參數,有效提高焊接質量和效率。」索光明說。「0.618法」幫助她解決了焊接工藝的難題,也幫助她成長為技術能手,一線「小徒工」後來成長為高級工程師。

為了讓更多工人受益,1965年,華羅庚把深奧數學原理轉變為最樸素易懂、易操作的「雙法」,寫成了幾乎全是大白話的小冊子《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與此同時,華羅庚身先士卒親自去了20多個省份辦培訓、搞推廣。

1977年的冬天,山西大同口泉車站,100萬噸存煤運不出去,北京的缺煤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華羅庚在山西大同臨時組建一個實驗小組,用統籌法解決上水、除灰、裝煤三排隊問題,當天運力就提高了20%。等實驗結束,運力翻了一倍。

「一個數學家,竟然能夠直接給一線的工人講課,工人還能聽懂,立即動手解決問題。」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長池宏說,他曾跟隨華羅庚擔任助手工作。華羅庚在向工人們解釋什麼是統籌法的時候,用的是「燒水泡茶喝」的大白話。

走到哪兒,華羅庚都離不開拐杖。從小左腿殘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這種費力的步履,被他稱作「圓與切線的運動」。「雙法」就是華羅庚給工人們打造的「拐杖」,所到之處,走進死胡同的項目有了轉機,停滯不前的項目有了進展。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應用推廣「雙法」的科技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20世紀60年代開始時,參與者只有他和幾個學生;1972年形成「雙法」小分隊,1977年中科院成立了「應用數學研究推廣辦公室」;到了1981年,「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各地分會也設立起來,「雙法」推廣工作有了進一步條件保障,成為服務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小標題)因天賦而不凡,因選擇而偉大

是什麼讓一位功成名就的數學家,選擇在自己學術生涯關鍵期走出書齋,走向一線?記者向華羅庚的家人、朋友、學生問這一問題時,很多人都給了類似的答案——這就是華羅庚的選擇,這就是他會做的事。

20世紀初的金壇清河橋東有一家「乾生泰」雜貨店,店主華瑞棟從小就精明勤儉,不料人到中年遭遇火災,家道中落。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後,家庭財力有限,初中畢業後沒有上高中,而是考取了設在上海的中華工商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初中畢業文憑」——這也是他終身最高學歷。

因為天賦,華羅庚的數學人生極富戲劇性。1930年,僅憑自學的華羅庚撰寫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發表,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重視。1931年秋,清華大學破格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任數學系助理員。

進入清華後,他兩年完成了數學系課程,自學英語、法語和德語,並在國外權威雜誌上多次發表論文。1933年冬,清華大學破格任命他為助教。

1936年,華羅庚赴英國劍橋大學讀書,以極快的速度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兩年內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十多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法、德等國的雜誌上。1982年,華羅庚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首位中國籍院士……

如果說,數學天賦決定了他的人生註定不走尋常路,人生在重要關口的選擇,則決定了他不僅僅是一名數學家。

1937年,抗戰爆發,華羅庚立即決定放棄劍橋的學習,儘快回國。「東方來的人,不稀罕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你還是第一個!」彼時,劍橋大學海爾布倫教授表達了他的詫異。

華羅庚坦率地給出答案:「我來劍橋大學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學位。」

1938年,華羅庚加入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華羅庚來到昆明。白天,他拖著病腿給同學們上課;晚上,就著昏暗的油燈埋頭苦學。就是在那樣困頓的條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華羅庚選擇第一時間回國。1950年2月,他在歸國途中寫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他在這封長達2000多字的公開信中深情地呼喚:「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

那一年,華羅庚、朱光亞、鄧稼先、葉篤正等1000多名留美學生衝破重重阻礙奔向新中國,很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1950年兩度放棄優渥條件,華羅庚毅然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書齋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面前,他選擇奔赴一線,幫扶工農,把論文寫遍祖國大地……

華羅庚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矢志報國是華羅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之魂。晚年,華羅庚不顧年邁體弱,為講學、交流而在世界各地奔走,發出中國數學的學研之聲,直到疾病突發,倒在三尺講臺。

(小標題)何為最優的選擇?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是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一句重要論斷。

對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來說,這句話意義非凡。

建國初期,國家積貧積弱,工農業水平落後,許多棘手的生產難題有待解決。而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對全國科學技術工作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十年動亂中,華羅庚數次被批鬥、被抄家,甚至珍貴的研究資料被盜。但也正是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華羅庚決心用數學為人民服務,走出一條中國式應用數學之路。

20多年間,「雙法」廣泛應用於化工、電子、郵電、冶金、煤炭、石油、電力、輕工、機械製造、交通運輸、糧油加工、建工建材、醫藥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等行業,受益者眾多。

許多單位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應用「雙法」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工藝參數,統籌安排,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果。

比如,江蘇省在1980年取得成果5000多項,半年時間實際增加產值9500多萬元,節約2800多萬元,節電2038萬度,節煤85000噸,節石油9000多噸。四川省推廣「雙法」,5個月增產節約價值2億多元。

胡耀邦曾高度評價「華氏雙法」,在給華羅庚的信中說:「幾十年來,你給予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東西,畢竟超過了自然界賦予你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說,為「雙法」的影響之深遠而更感震撼的是他的一次親身經歷。一次,他在外地搭乘計程車時,當司機得知林群是搞數學的,那位司機順口就說出了:「哦,0.618。」這正是優選法裡普及的黃金分割數據。

短短一句話讓林群非常驚訝,一個人能將數學的財富讓這麼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

作為教育者,在獎掖後學的育人工作裡,華羅庚同樣不拘一格,甚至喜歡和自己「對著幹」的學生。

年輕的學生陳景潤曾在信中對他的《堆壘素數論》提出了不少改進建議,令他欣喜不已。儘管有人說陳景潤有「怪癖」,但華羅庚並不介意,他力邀陳景潤來到北京最高數學學府。又一位數學大師開啟了治學生涯。

家有「家風」,校有「校風」,同一師門中也有「門風」。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王元說,自己受恩師華羅庚影響,絕不鼓勵科研人員鑽營名利,他認為科學家應該保持好奇、求實求知、創新探索的初心本能。他也鼓勵今天的教育能打破框架,培育出真正的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賽,持續培養後備人才,科技事業方能長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向宇說,華羅庚先生一直主張「讀書從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要重視科普。「我本人就曾經讀過他寫的科普讀物《從楊輝三角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等,深受啟發。」

如今,在華羅庚的家鄉,華羅庚曾就讀的「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現已更名為「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每年新生入校的一大傳統,就是參觀華羅庚紀念館,重溫華羅庚精神。」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譚瑞軍說,「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學生能自主解決的知識模塊絕不多講,而是鼓勵學生在實操中發現問題。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的鑽研動力,引導他們熱愛思考,為創造性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什麼是最優的選擇?數學上的黃金分割率是化繁為簡,迅速擇優,達成目標。放到科學家身上呢?那一代科學家有著更樸素的理想,在新中國成立時,選擇回家報國;在獎掖後學的育人工作裡,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建設時期,選擇走出書齋,奔赴一線,把論文寫遍祖國大地。

華羅庚曾說:「人有兩個肩膀,我要讓雙肩都發揮作用。一肩挑起『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肩當做『人梯』,讓年輕一代搭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後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時刻跟人民站在一起,讓大多數人得到發展,這才是最優的選擇。(完)

相關焦點

  • 這位家喻戶曉的天才數學家,講課一線工人也能懂,還能指導實踐|成風化人
    一個天才數學家為什麼非要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數學?在華羅庚誕辰11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位數學天才,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首發:1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芳0.618,黃金分割率,一個經典的數學與美學結合的概念。
  •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從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到中國兵馬俑,很多美學上的巔峰之作都驗證了這一規律。  鮮為人知的是,在科學與工業領域也有一個「0.618」,即「0.618法」。這是一種典型的優選法,能夠通過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最合理的工藝條件。實踐證明,解決同樣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達到常用的枚舉法2500次試驗的效果。  何為「優選」?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
  • 電焊工成為了全國緊缺職位,而工人卻在找哪裡有招電焊工的?
    然而有個奇怪的現象,即便電焊工崗位如此緊缺,但還是有很多工人在找工作,在到處打聽哪裡有招電焊工的。這是為何呢?隨著生產的發展,焊接廣泛應用於宇航、航空、核工業、造船、建築及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焊接技術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因此給焊接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水電焊、氬弧焊、數控等技術類工種在就業日趨艱難的大形勢下仍是一枝獨秀。
  • 最「高冷」的數學家:學術上鞠躬盡瘁,卻錯過許多天才少年
    但是這各種公式、定理,可都是這位數學大師留給我們珍貴的禮物啊!  柯西(Cauchy,Augustin Louis 1789-1857)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官員,精通古典文學,對語法、詩歌、歷史、拉丁文和古希臘文都很有研究,並且將他的這些研究教給了柯西。  在13歲以前,柯西的教育都被他父親「老柯西」承包了。
  • 月薪七千起步都招不到 電焊工月薪看齊編程員
    可是兩天來都招不到一個讓我們滿意的計算機編程員,連投簡歷的也不超過5個人。」11日,在海爾路人才市場 ,一家科技公司的招聘人員無奈地說。在招聘大廳裡,記者看到前來應聘的人並不多,不少公司展區前甚至連一個上前詢問的人都沒有。記者了解到 ,編程員以及電焊工成為今年招聘會上「香饃饃」,不少企業高薪求賢。
  • 【物理教育】自學成才的天才數學家華羅庚,為你解密天才的真相!
    出身貧寒的他在父親的小店裡自學成才,最終成為一代數論大師,寫出了《堆壘素數論》等世界級水準的數學著作,被數學界公認為「天才數學家」。其得意弟子陳景潤也在其悉心指導下成為世界級數學大家。數學大師 華羅庚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就是華羅庚先生親筆所著。在此書中,這位公認的「天才數學家」向我們揭示了「天才」的真相。
  • 長安這位電焊工厲害了!堅守數學夢, 發現孿生素數重大規律~
    今年2月,長安區58歲的電焊工人姬坤明在雜誌《締客世界》中發表了一篇數學論文,這篇名為《關於孿生素數的重大發現》的論文主要闡述發現孿生素數的共同特性及規律,一時間,他和他的數學夢在工人中成為傳奇經過對哥德巴赫猜想等數學理論的認真研讀,偶然讀到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關於孿生素數的猜想」後,姬坤明對孿生素數產生了強烈興趣。2019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姬坤明看書時靈感乍現,興奮地將1000以內的強孿生素數排列出來,觀察、整理、驗算……果然!這些孿生素數對之和都能被自然數12整除!然而,這只是1000以內的孿生素數的規律,更大的孿生素數是否也有同樣的規律呢?
  • 讓數學家們足夠忙上五百年的悲情天才阿貝爾
    在挪威的紙幣、郵票上有著他的頭像,他就是連上帝都嫉妒的天才數學家——阿貝爾。國際性數學獎除了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之外,2003年又增加了一項專門為數學家設立的、獎金額約80萬美元的數學終身成就獎——阿貝爾獎。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長期以來,數學只是少數數學家能創造、理解、欣賞乃至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於數學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高、越來越深.這勢必導致數學的專業化、數學的職業化,也就是要求有一定數量的人專門搞數學,而且隨著數學領域的擴大越來越專、越來越精,職業數學家應運而生.數學家不再是少數天才的偶然湧現,而是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
  • 獨立特性的數學家們:決鬥而死、燒毀研究資料、說愛因斯坦沒用
    了解費馬的親們都知道,費馬這位天才般的業餘數學家非常低調,一生都沒有發表過任何一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我們後世知道這位天才業餘數學家的成就,是因為其而後整理費馬的筆記公布後才知道的,費馬很牛,但費馬低調,從來不說。但是他經常和一個朋友進行通信,他的這位朋友就是牛頓。
  • 歷史上有哪些鮮為人知,但智商逆天的天才?
    只是,當你還堅定地在數學課上瘋狂點頭「不懂裝懂」時,這個世界上,總有人用自己的小腦瓜輕輕鬆鬆教你重新認識人生,告訴你什麼叫學霸、什麼叫學神、什麼叫學到無人之境的天才!!!沒錯,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位科學家堪稱數學界一百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傳奇人物——來自開掛民族印度的著名數學家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
  • 世界上最傳奇的天才——「幽靈」數學家納什
    納什是個天才的數學家。然而,他的天才發現——非合作博弈均衡(納什均衡)並非一帆風順。納什在1948年來到普林斯頓,那時他還不到20歲。那時,普林斯頓到處都是傑出的人才和大師。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列夫斯切茨和其他人都在這裡。
  • 世界上最傳奇的天才——「幽靈」數學家納什!
    納什是個天才的數學家。然而,他的天才發現——非合作博弈均衡(納什均衡)並非一帆風順。納什在1948年來到普林斯頓,那時他還不到20歲。那時,普林斯頓到處都是傑出的人才和大師。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列夫斯切茨和其他人都在這裡。事實上,博弈論的主要框架是由馮·諾依曼創立的。
  • 有誰還記得這位天才的數學家?
    1829年,伽羅華將他在代數方程解的結果呈交給法國科學院,由奧古斯丁·路易·柯西負責審閱,柯西卻將文章連同摘要都弄丟了(19世紀的兩個短命數學天才阿貝爾與伽羅瓦不約而同地都「栽」在柯西手中)。1829年5月25日和6月1日,他先後將他的兩篇關於群的初步理論的論文呈送法國科學院。科學院請柯西做論文的主審。
  • 7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8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第一部:貓鼠遊戲 豆瓣:8.8 弗蘭克(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Leonardo DiCaprio飾)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
  • 電焊工和他的數學夢
    今年2月,長安區58歲的電焊工人姬坤明中發表了一篇數學論文,這篇名為《關於孿生素數的重大發現》的論文主要闡述發現孿生素數的共同特性及規律,一時間,他和他的數學夢在工人中成為傳奇經過對哥德巴赫猜想等數學理論的認真研讀,偶然讀到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關於孿生素數的猜想」後,姬坤明對孿生素數產生了強烈興趣。2019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姬坤明看書時靈感乍現,興奮地將1000以內的強孿生素數排列出來,觀察、整理、驗算……果然!這些孿生素數對之和都能被自然數12整除!
  • 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清明上河圖」
    電焊槍與繡花針,如果有一雙手能同時用好這兩件工具,手的主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就是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工作的普通電焊工。但在上班之餘,他卻用了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
  • 大數學家們的趣事
    不久,Einstein也得出來了,有人建議Hilbert考慮這個東西的署名權問題,Hilbert很坦誠地說:「Gottingen馬路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比Einstein更懂得四維幾何,但是,儘管如此,發明相對論的仍然是Einstein而不是數學家。」Einstein的場方程的第一個球對稱的解,也就是Schwarzschild(施瓦茨查爾德)解,是同名的這個人,在一戰的戰壕裡給出的。
  • 天才還是瘋子,這位舉世公認的知名瘋子約翰納什獲得諾貝爾獎
    電影《美麗心靈》休斯頓大學的數學天才約翰納什天生對數字與數學敏感,自從學生時期就對數學無盡痴迷,但這位數學天才卻不善交際,社交一塌糊塗。於是他長期處於自我封閉狀態。在休斯頓新校區,作為研究生的約翰納什好在和擅長交際的室友查理斯交了朋友,他逐漸走出交際陰影。
  • 被時代辜負的天才——21歲即去世的數學家伽羅瓦
    第二天,這位智力值滿點幸運值為零的年輕人,死在了決鬥現場,但是他在黎明前絕望的最後時刻寫下的東西,一勞永逸地發現了一個折磨了數學家幾個世紀的謎團的答案:在什麼條件下一個方程有解?」        他就是數學天才伽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