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雲平
最近,記者在昆明幾個老舊小區走訪時發現,有的小區沿街牆體刷上了橘黃、土紅的顏色,光鮮亮麗。但走進背街或小區內部,卻是另一番景象:樓棟牆體還是黑灰水泥牆;一些小區內環境髒亂差,垃圾溢出垃圾桶,臭氣燻天,寵物糞便隨地可見;綠化帶裡土地裸露,風一吹灰塵亂飛;很多單元房的門禁系統早已破壞,樓道裡貼滿各種各樣的小廣告。
粉刷小區沿街牆體,有助於提升小區「顏值」,但只刷牆卻不提升內部基礎設施功能,屬於典型的「只穿新衣不洗澡」。
記者還發現,許多老舊小區存在車輛亂停亂放、車位「一位難求」問題——有的小區乾脆把綠地剷平,用水泥澆築成停車場,看似解決了停車難,卻讓小區沒了公共綠地。還有小區住戶私搭亂建,把公共綠地圍成自家花園,嚴重侵佔公共空間。
老舊小區改造浮皮潦草、半途而廢的背後,是職能部門投入不足、監管不力。改造老舊小區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百姓福祉,涉及居民基本居住條件和居住安全、日常生活保障的基本設施,要儘量一改到位,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出現「半拉子」工程甚至「假改造」「亂改造」。
安居,是百姓最樸素的需求,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一環。當前,全國各地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逐步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不少老舊小區重獲新生,有的還成了「網紅」打卡地。可見,只有用心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才能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改造後的金源新村綠地生機盎然(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劍鋒 攝
老舊小區改造不能變成只「好看」不「好住」的「驢糞蛋表面光」。只有依法審批、科學設計、嚴格施工、規範管理、長效維護,老舊小區才能實現「顏值」與「內涵」雙提升,市民在老房子裡也能生活得更方便、舒心,讓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
通報「反面教材」警示戰疫容不得作風漂浮
會太多,有的部門七八個領導都不夠用了……
「法式抗疫」啟示歐洲如何渡難關
創造溫暖的居家防疫環境
環保要盯「環評」更要聽「民評」
「洛陽紙貴」背後的數據
清北畢業生「孔雀四處飛」應樂見
北京點名通報「差生」,警示防疫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