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社會︱老舊小區改造中被忽略的居民情感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城市開始了大規模的住房拆遷和改造運動,引發成千上萬居民的被動遷移。

由於政府和開發商對居民的補償安置標準多以物質空間或家庭人數為基礎,常常忽視拆遷和改造對個體在心理、就業、社會網絡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特別是

對於那些長期在社區中居住的弱勢群體來說,拆遷改造割裂了在社區內的社交資源、空間利用方式和就業機會

,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挑戰。

國內外學者從人-地關係的視角,對居民的地方依戀、地方感等內容進行了研究,用以揭示住房拆遷改造對居民精神和心理層面的負面影響。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以瀋陽市友誼小區為例,探索了居民友誼小區中的居住經歷,揭示居民對拆遷改造的矛盾態度。

作為典型的東北老工業城市,瀋陽的城市發展長期存在「重生產、輕生活」的問題,在居民的住房等方面欠帳較多。因此,地方政府和居民擁有強烈的住房改造意願。從上世紀80年代末瀋陽就開始進行大大小小的拆遷和改造。到2000年左右,改造規模和範圍進一步加大。

但是,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拆遷改造對於居民不再是「搬新家」和「上高樓」這麼簡單。在這看似 「確幸」的背後,居民常要面臨強拆、住房安置不當、貨幣補償不合理等問題。在面對拆遷時,居民常需要解決兩個最為棘手的問題。

第一個是明確如何通過補償機制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個是「家」就要沒了,接下來該到哪裡安居?第一個問題需要居民與地方政府、開發商在博弈中完成;第二個問題往往由個體和家庭內部消化。當前,友誼小區的居民就面對這樣的困境。

友誼小區由多棟3-5層的樓房組成,是上世紀60年代左右由蘇聯專家設計、建成的。在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友誼小區的樓高、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在當時以棚屋平房為主的瀋陽顯得十分耀眼,用小區居民的話就是「過去來講,住到友誼,那可榮耀啦。因為整個瀋陽就這一片樓!」這份榮光一直伴隨友誼小區的居民度過了整個80年代。

友誼小區。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友誼小區中很多居民成了下崗職工,友誼也從原先的企業職能中剝離出來,歸由地方政府管理。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日常維護,友誼小區出現了多重衰退。2015年,瀋陽市諸多類似友誼的老舊小區成為了拆遷改造的對象。

拆遷改造對於這些居民來說意味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因此友誼小區中處處瀰漫著期待與猶豫、興奮與不安的氣息。大家意識到與「友誼」的友誼就要結束了,內心十分不舍。

地方依戀的建立:社會關係、物質空間和經濟支持

今年62歲的剛叔幾乎一生都在友誼中度過。剛叔6歲的時候,爺爺就帶著全家搬進友誼並一直居住到現在,他認為,友誼小區見證自己家庭中的每個重要環節: 「我結婚時候就在這疙瘩,接著我爺爺在這裡沒了,我父親也沒了。後來我妹妹也從這裡結婚出嫁了……」

剛叔認為自己跟友誼的鄰居們就像家人一樣親近。他說他和發小兩人的父輩都在同一個廠子工作,每天一起上下班,關係非常好。所以,父輩這種兄弟般的情感自然延續到了剛叔和他發小的身上,兩人一起上下學、玩耍、打架並步入社會。

剛叔對友誼小區感情很深。面對即將發生的拆遷,他說自己心裡很難受,因為象徵自己家族根源的「老家」——友誼——就要沒了。

跟商品房小區相比,友誼這樣的老小區具有幾個優點。首先,友誼小區的生活成本較低,不用支付商品房小區中高額的物業管理費、電梯費等費用;其次,居民在友誼這類小區中可以根據自己需求對的空間進行改造,從而擴大使用面積、滿足自身的空間功能需求;再次,小區的區位優越,附近有公共運輸、公園等基礎設施,便於居民出行和鍛鍊身體;最後,居民可以在這些小區經營小賣部、小菜場等,能夠有穩固的家庭收入。

雖然拆遷後,友誼的居民可以搬進較新的商品房小區中,享受規範的社區管理帶來的諸多好處。但是,搬遷後他們還要面對生活成本的提升、功能空間的損失、相對較差的區位等問題。因此,友誼中的一些居民期望當地政府能夠把這些損失納入到補償標準中去。剛叔也說,目前他不打算搬走,他想等等,看政府怎麼補償自己這些方面的損失。

在矛盾經歷中消損的地方依戀

當然,居民與友誼的「友誼發展」並不總那麼和諧美好。老舊小區中社會、物質等層面的衰退給居民帶來很多困擾,許多老住戶先後離開。

伴隨著小區老鄰居的搬遷和死亡,社區中原住居民的社交網絡在不斷破碎化,並導致居住安全感的下降。

王大爺80多歲了,在友誼住了近30年,見證了友誼小區中居民結構的變化。他說現在有能耐的老鄰居一個個都搬走了,並把空著的房子租給了陌生的外地人。平時王大爺不願意跟這些租戶交流,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信任感,尤其是在白菜被偷之後,王大爺對於租戶的印象更差了:「我知道是誰幹的。肯定不是老鄰居,老鄰居誰幹這種事情啊!」

友誼小區物質空間的衰退也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小李跟我抱怨道:「這老房子,你從外表看沒事,其實連下水都沒有。還有就是做飯的時候,屋頂的牆皮噼裡啪啦的全掉鍋裡了!那天我媽剛做好的餃子,『啪』一塊灰掉下去了,餃子都不能要了!」

為了防止小區房屋下沉使用的鋼結構。

剛叔對小區的建築安全表示擔憂,他說由於建築老化和維修不善,他住的那棟老房子一直在下沉,眼看著小時候他扒著玩的窗臺跟旁邊的臺階距離不斷縮小,都快挨著了。

友誼小區在物質和社會空間上的衰退還給居民的自尊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30多歲的趙哥為了跟對象順利結婚離開了友誼小區,他解釋道「…以前結婚能來這裡住,現在這裡條件這麼差。跟老公公老婆婆在這二十多坪米的房子裡擠一塊,你能願意擱這兒住,擱這邊兒結婚?」

住房內部情況。

結語

友誼小區居民的經歷並不是個案。改革開放後,中國很多老舊社區缺乏完善的治理體系,在投資、管理和維護方面長期不到位,並直接導致這些小區的衰退。

當被問到對拆遷改造的態度時,友誼小區的小李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是挺矛盾的,也別說對這兒有還是沒有情感」。小李的答案是辯證的,既體現了居民對長期居住的老舊小區很深的情感,也體現了社區衰退給他們生活帶來的煩惱。地方依戀感就在這種矛盾的社區經歷中形成了。

同時,小李的答案也是無奈的,無論有沒有地方依戀感,拆遷改造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目前居民的期待就是看能不能通過地方政府的補償來真正提升自己的居住水平甚至家境。

但是,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當前中國有關土地徵收、住房拆遷改造的補償標準仍不完善,尚未全面考慮居民在情感、空間和經濟等方面的損失。未來,老舊小區拆遷改造的發起者需要在老舊小區改造前,做好摸底工作,詳細諮詢和了解居民的訴求和情況,並在此基礎上明確「 怎麼改(拆還是改)」、「改什麼」以及「怎麼補」等問題。

[文中友誼小區和人物名均為化名。作者李欣系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改編自學術論文「地方依戀的矛盾心理:瀋陽單位居住區拆遷居民的生活體驗」(Ambivalence in place attachment: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residents in danwei communities facing demolition in Shenyang, China),文章收錄於期刊《住房研究》(Housing Studies)。]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經區:老舊小區改造「治病」又「健身」
    經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建設局多次組織專家召開老舊小區改造方案論證會,從細節入手對小區的硬體和軟體環境改造方案反覆推敲,包括停車場車位、道路硬化工程、雨水、汙水、暖氣管網維修、綠化及小遊園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和智慧小區建設等。4月1日,金海灣花園老舊小區改造調度會開在工地現場,改造工程主要涉及路面硬化、停車位劃分、熱力管網、汙水管網改造、綠化帶重整、管線下沉等方面。
  • 宜興市老舊小區天然氣改造「點亮」居民新生活
    原標題:老舊小區天然氣改造 「點亮」居民新生活   11月17日上午8點半,張渚鎮牛犢山新村居民薛惠打開燃氣灶,煮起了生薑水。與往常不一樣的是,最近幾天她家用上了剛通的管道天然氣。
  • 中央發文:推進2000年底前老舊小區改造,將惠及上億居民
    時隔三個月,中央再次強調老舊小區改造。今年四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推動惠民生擴內需。今天(7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用5000多字明確了老舊小區的改造方式,惠及17萬個小區、上億居民。
  • 老舊小區改造四項工程惠民生:光明小區安路燈 居民心裡更敞亮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城市「提檔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事關老百姓的一項民心工程前不久,家住連山區光明小區的趙大爺向我們反映,他們小區的亮化工程正在有序施工中,大傢伙兒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光明小區一直是連山區興工街道民富社區多年的老舊小區,屬於棄管小區。多年來,小區內沒有公共照明,給附近居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今年,我市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四項工程」,將光明小區列入試點區域。9月初,「明亮工程」在光明小區的一、二、三區開工,小區安裝了新型太陽能路燈。
  • 河口區老舊小區改造換新顏
    據了解,河口區河瑞社區始建於1983年,現有居民3241戶。由於建設時間較早,水電線路老化等問題一直存在。為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實現房屋居住安全,結合「四供一業」維修改造要求,於2019年10月開始對整個社區的單元門、水、電、氣和暖進行優化升級。截至目前,河瑞社區已全部完成小區的單元門、水、電、氣和暖的優化升級工作,確保居民有一個舒適居住環境。
  • 龍港區:升級改造 老舊小區變身幸福港灣
    近年來,龍港區持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不斷提升城市顏值家住龍港區建南社區天龍家園小區的居民張雅輝告訴記者,她所居住的小區屬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舊,道路破損路面較多,居民出行不便。通過改造,不僅改善了小區內居民們的生活環境,也提升了小區形象,使小區真正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 兩會熱議 | 如何破解老舊小區改造中諸多難題?
    兩會熱議 | 如何破解老舊小區改造中諸多難題?工作報告提出,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在各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如何破解改造過程中存在的諸多難題?來聽聽代表委員們怎麼說。
  • 馬尾主城區提升改造 老舊小區「改」出好生活
    「馬尾多年來新城建設力度很大,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老城片區由於規劃建設時間久遠,城區面貌略顯老舊,尤其和東江濱沿線面貌相比,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12月1日,家住馬尾舊街的老馬尾人李先生接受採訪時坦言。「但從近年來看,馬尾主城區大力度的提升改造,帶給我們巨大的欣喜。」
  • 邯鄲老舊小區改造,改出幸福生活
    在我們的城市中,當一座座嶄新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時候,另一些房子卻在慢慢老去。為了讓這些「衰老」的樓房重獲新生,近年來,我市開展了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特別是去年,這項工作被列入我市10件民生實事之一,其進度進一步加快。
  • 多管齊下 台州市區143個老舊居民小區煥新顏
    在大部分台州人的認識中,老舊小區意味著,小區的水泥路面應該是破爛不堪的;綠化帶應該雜草叢生,死株、枯樹很多,砌石大量破損、風化;一下雨就會「水漫金山」;停車是很難的;樓道裡是黑乎乎的;消防設施是被損壞的;空中管線是密密麻麻,比五線譜還要多出好多根的……  也正因為如此,在我市今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十大攻堅行動裡,老舊小區的改造排在了第一位,因為「髒亂差」,被列為「難題王」。
  • 改舊煥新順民意 環境提升聚民心 宿州市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改舊煥新順民意環境提升聚民心宿州市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持續改善城鎮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宿州市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科學謀劃、高位推動,全面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 目前老舊小區改造有什麼進展?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具體的推進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作出部署,又在2019年6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順應群眾期盼改善居住條件。
  • 352個小區已開工,施工改造按下「快進鍵」,江城老舊小區紛紛刷新高...
    破舊掉皮的牆麵粉飾一新,亂搭亂蓋的棚子拆掉後長出了竹林,堆滿垃圾的角落種上了鮮花與綠植,過去的空地建成了居民休憩鍛鍊的樂園……改造後的老舊小區刷出高顏值,生活環境大為改善,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去年以來,武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760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截至11月底,已有352個老舊小區開工改造。
  • 山東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改造水電氣路、光纖,加裝電梯、配建...
    《方案》提出,要加大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力度,重點改造建設小區水電氣路及光纖等配套設施,有條件的可加裝電梯、配建停車設施。  《方案》提出,2019年年底前,省財政安排老舊小區改造補助資金2.3億元,帶動市縣財政、水氣暖專營公司投入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改造全省老舊小區項目881個,改造面積1711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0.16萬戶。
  • 老舊小區改造不能「驢糞蛋表面光」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雲平最近,記者在昆明幾個老舊小區走訪時發現,有的小區沿街牆體刷上了橘黃、土紅的顏色,光鮮亮麗。記者還發現,許多老舊小區存在車輛亂停亂放、車位「一位難求」問題——有的小區乾脆把綠地剷平,用水泥澆築成停車場,看似解決了停車難,卻讓小區沒了公共綠地。還有小區住戶私搭亂建,把公共綠地圍成自家花園,嚴重侵佔公共空間。老舊小區改造浮皮潦草、半途而廢的背後,是職能部門投入不足、監管不力。
  • 老舊小區有了封閉物業 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程已經接近尾聲,這裡即將由開放式的樓群變成封閉式物業小區。一個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配套設施更加齊全,服務功能更加便捷的「安全、便民、綠色、整潔、有序」的幸福家園,即將呈現在居民面前。「這次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的範圍很廣,惠及的居民也很多。」共和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董宇明說,這次改造就居民關心的問題,例如上下水、供暖、環境衛生、出行等方面進行了升級,通過這次改造極大提升了居民們的幸福指數。董宇明介紹,鐵西區共和小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由於經濟情況等限制基礎建設較為不足,存在排水管網不暢、道路安全缺乏保障、小區整體綠化差和健身設施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對居民人居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
  • 國務院重磅文件:6年改造17萬個老舊小區 一文讀懂
    有望帶來萬億級投資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國務院有了新部署。7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了《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用5000多字描繪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路線圖,這涉及居民上億人,備受外界關注。
  • 柳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塵土飛揚 居民住在「雲塵」裡
    老舊小區改造,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是一件好事,但住在古亭春苑的居民卻這事十分煩心,漫天飛舞的灰塵嚴重影響了大家的生活。記者來到古亭春苑,看到小區的大小角落都在施工,大多是進行路面改造。居民陳女士說,自從十月初改造施工開始,小區一天比一天髒。居民 陳女士:基本上不灑水,我們家不敢開窗,從來不敢開,已經一個月了。像早上起來,阿姨在這裡掃地,也是好灰的看起來,就像在雲裡霧裡的那種感覺。從施工到今天,不會超過五次灑水。
  • ...改造為啥我們家不一樣》後續 老舊小區改造啥標準、有哪些項目?
    此外,還有多位讀者認為,老舊居民樓內的管線等也已老化,時常管道堵塞,還存在安全隱患,若是能選擇將這些也改造,就能從根源解決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難題。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都有哪些?  11月13日上午9時40分許,帶著讀者和網友的諸多疑問,記者來到了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指揮部辦公室。
  • 今年濟南已完成50個老舊小區改造 268部電梯「上樓」
    全面改造50個老舊小區「這兩年我們小區一年一個樣兒,坑坑窪窪的道路鋪平了,髒兮兮的內外牆粉刷了,一下雨就積水的管道疏通了,破舊的景觀花園翻新了,出門還有了電梯坐,聽說下一步還要再改造提升,生活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說起升級改造,歷城區花園路山大洪樓校區第五宿舍居民普遍對小區現在的環境表示滿意。而這樣的效果,正是得益於我市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所堅持的「裡子面子一起改」。